某年轻人因胃不舒服、上腹账、嗳气、恶心去看病,医生说可能是胃炎,先吃点药,看看效果如何再说。年轻人刚走,一位老人进去后也向医生说可能是胃炎,但没有为他开药,而是开了一张胃镜检查单。症状都差不多甚至还可能是一样的病,为什么处理方法不一样呢? 八成慢性胃炎因感染所致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曾志荣教授介绍,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十分常见;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成人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在50%以上。 胃病也算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因为,“80%~95%的慢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曾教授如是说。其他的致病原因还包括:胆汁反流、外源性胃黏膜损伤因素,如高浓度酒精、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和高盐饮食的长期刺激等等。 查个胃镜,以防万一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论是无任何症状的;部分有症状者,还是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表现,如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因此,很多时候也把它归到消化不良症的范畴,进行对症治疗。 但曾教授同时指出,“慢性胃炎强调的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根据病理组织学和病变部位及可能的病因,慢性胃炎一般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他特殊性慢性胃炎三大类。 其中,对于无症状且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般无需用药治疗;但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重度萎缩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曾教授提醒,“因其有可能恶变为胃癌,应每年行胃镜检查1次”。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机会也相应增加。因此,对于老人而言,当出现了胃不适等症状时,应先做个胃镜检查,不仅是为了辨别胃炎类型,更是为了排除胃癌的可能。 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并非不用查胃镜,当用药效果不佳或本身有胃癌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时,也应及早行此检查。 据介绍,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开展了无痛胃镜,患者做检查时并不难受。 同是胃炎,用药也不同 胃镜及病理检查(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乃至所有胃病的最可靠手段,况且,它还能为医生用药提供指导。 而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正如曾教授所言,“即便都诊断为慢性胃炎,用药也不尽相同”。 比方说,胃镜查出有胃黏膜糜烂和(或)患者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此时会选用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但若同时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治疗的关键则是“杀菌”——除了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外,还要服用一定疗程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等。 而对于以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属于胃动力出了问题,可用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若同时伴胆汁反流(恶心后往往感觉口苦),则可用促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片)。 另外,具有明显的进食相关的腹胀、纳查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 曾教授提醒,胃炎是常见病,治疗并不难,关键是选对药、按疗程服用。 摘自《中国家庭医生》 2013年第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