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一.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 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学校领导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最高层次,处于统揽学校全局的重要地位,担负着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班主任协调好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有利于班级的工作得到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班主任要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树立尊重和服从意识 首先,要端正动机,不要从个人的目的或者私利出发去搞关系,不能为了讨好某个领导或者某些部门,随意议论或贬低其他领导或其他部门。其次,要有尊重和服从意识。下级服从上级是基本的组织原则,要认真理解领导的意图,结合班级实际坚决去执行;对领导开会的要求及时传达,贯彻落实,不打折扣。对各部门、年级组布置的工作任务,要积极按时的完成,力求与学校的总体工作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应多请示领导,把领导的意图溶于自已的工作之中。一般不要越级请示或者汇报工作,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其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当与领导之间的看法不一致,或工作出现失误被批评时,首先要反思自己。静下心来找找失误的原因,想想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才会出现失误的;其次要主动沟通。当找不到原因出现在哪时,主动和领导沟通,让领导帮助自己指出缺点和失误在哪,并及时予以改正;再者要换位思考。做班主任有班主任的难处,做领导也有领导的难处,谁也不希望为难谁,换位思考一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所以对于工作上的事,尽量做到少说话多做事,少抵触多接受,把领导的批评当作鞭策。与领导相处和谐了,你才能怀着积极的心态去管理好班级。 其三,不要给领导添麻烦。 当班里出现一些来自学生或家长的一些不好问题时,能自己在第一时间里处理掉最好,尽量不要交到领导层面去解决,尽量不要给领导添麻烦。否则领导也会觉得你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当然特别大事又不可能自我消化掉,也要及时请示。 二.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残酷”的班主任工作现实告诉我们的“真理”。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往往一个家长到领导或主管部门那里对你一反映,就会对你的班级工作评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能脱节的脱节的。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因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那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处理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其一,与家长交流首先做到: 1.对家长充分尊重。家长的职业不同、身份不同,但在我们面前只有一种身份,都是家长,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对家长应一视同仁,一样尊重,不要“势利眼”,不要因家长地位的高低而有亲疏之分。要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将心比心,真心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千万不要严厉地训斥家长、指责家长。
2.帮家长提高威信。要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家长,帮助孩子发现家长身上的使他们感到自豪的品质,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要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与其他教师议论家长,评判家长,更要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与家长争高低,发生争吵。 3.教家长家教方法。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他们也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可能是第一次。我们应担起“培养”家长的责任。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家教杂志、书籍给家长阅读,或建议家长在网上听有关专家讲座,认真组织好每学期的家长会;多和家长电话联系指导,来丰富家长的家教知识。 其二,给家长提批评意见要注意:
1.批评的时机要适当。向家长提批评建议时,如果当着小孩的面或者其他家长的面,有时家长会以为你在出他的丑,容易伤害家长的感情;有的可能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所以要选好与家长交流的时间和地点。也不要动不动就请家长。我们常常喜欢在学生犯错时说这么一句话:“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父母!”这句话不要经常地轻易地说出来,因为相对的,有的父母也会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老师。”此招用多了,家长会觉得你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就是管不了才这样说的。所以在认为很有必要的情况下再联系家长。
2.说看法的语气要委婉。尽量采取商量的态度,把找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家长,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让家长产生亲切感,不要以“教育专家”自居,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 3.提的意见要可行。在指出存在问题时,要集中在孩子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上,介绍孩子情况时,最好是描述孩子“做了什么”。批评时对问题就事论事,批评行为本身,不要进行无视孩子人格的指责贬损,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重点是放在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 其三,当家长不满时,要做到:
1.笑脸相迎。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谁也不喜欢老师成天板着张脸。和颜悦色,笑脸相迎,起码会让家长觉得你非常地真诚、和蔼可亲。 2.情绪稳定。对待家长的不满、抱怨,应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以得到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错了,如果确实是自己不对,要诚恳地向家长道歉,不要为自己辩护,应把“不可能”“我绝对没有说过那种话”等辩解词换成“别着急,我查查看”“让我们看看这件事该怎么解决”“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满意的答复”,等等。更不能因为家长的过激情绪而影响对他孩子的看法,应更加关爱他的孩子,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于表白。
3.讲究技巧。对犯错孩子的家长,不能一味说你孩子太差(因为没有一个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差,他们最喜欢听人家说自己的孩子好,哪怕这个孩子实际上不太好),可以说只是因为你孩子太好动了,习惯差,基础不好,才会犯错误,才会使学业成绩跟不上。可以先报喜再报忧。不管是“对中有错”还是“错中有对”,小孩子的优点、点滴进步都要先告诉家长,不要吝惜对孩子应有的赞美与期望,不要懒得说。“报喜”说明你喜欢孩子,然后再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所在,能提醒的就不要批评。我们大部分老师也是家长,我们也有亲身体会,谁不渴望自己的孩子好呢?此外,还可以在孩子面前大讲家长是如何辛苦养家,如何不容易地培育孩子成人。我们也知道,孩子的种种不端行为,家长自然有责任。但家长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他们并不一定会懂得这些道理,他们也并不一定如何不容易地培育孩子。但他们却无一不例外地喜欢听这种话,觉得这位老师说到自己的心坎上,觉得孩子的错也真的是孩子的错,不是老师的缘故。特别是有时候,他们本来是要到学校找点碴,宣泄一下自己对学校的不满的,可是一看到老师是如此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于是一感动,就风平浪静了。 总之,要与家长保持良好关系,我们班主任最主要一点是要有一颗和家长一样爱孩子的心,其次做到:尊重家长——消除对立,统一思想——巩固同盟,保持联系——携手共进。 三.处理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 科任老师是班上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光靠班主任的单打独斗,是绝对管不好一个班的。所以处理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不容忽视。要把握好几点: 其一,树立科任老师的威信。 经常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介绍科任老师的优势和长处,在和学生闲聊时和家长会上称赞科任老师的人品和能力,树立科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的科任老师。当学生向班主任反映科任老师在教学中存在问题,要站在科任老师的立场上帮他解释,正确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科任老师。 其二,要多为科任老师服务。
1.帮助科任老师了解学生。科任老师因为与学生接触少,一般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因此,班主任就要尽量帮助科任老师了解学生,尤其应向科任老师说明班级某些特殊学生的情况,如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怪异的学生、潜力较大的学生等。 2.恰当转达学生对科任老师的意见。每位科任老师的教学工作有长,自然也有短。这一点,学生的感觉是灵敏的,应及时地了解并恰当的转达给科任老师。如果不及时转达学生的意见,不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也不利于科任老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但如果转达时的场合不恰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影响科任老师的工作情绪。班主任应选择合适的场合,采用恰当的方式将学生的信息反馈给科任老师。
3.妥善处理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纠纷。学生和科任老师之间有时可能会发生冲突和误解,学生不易接受科任老师的教育。这时班主任应细致了解情况,并根据事实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要达到使科任老师满意,当事学生心悦诚服,全班同学信服。不能听了科任教师汇报后,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找当事的学生或在班上公开训斥,那样做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使学生误认为,一定是科任教师向班主任“告了状”,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处理方法应征得科任老师的理解,还应做好学生的善后工作。 4.科任老师往往教的班级较多,辅导、检查有时不易做到及时,班主任可以主动安排班干部、科代表检查督促,只要班主任参与,就会使学生的重视程度提高。班主任不要与科任老师争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科任老师。特别是在科任老师有病或有事时,主动安排好该学科的学习活动。遇到需调课时,应想办法满足科任老师
其三,经常倾听科任老师的建议。 和科任老师的联系要保持经常性。科任老师最能体验到班级工作的优劣,主动倾听科任老师对班级的建议,并尽可能采纳实施。如座位安排,小组划分、作业的检查等。对科任老师的提醒、建议甚至批评,要虚心诚恳,直面自己工作中的失误。 四.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那么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处理好师生距离的“远”与“近”。 教育的过程是“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学生都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因此,班主任要积极探寻与学生心灵情感的交融点,使学生乐于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心与心的感应中,接受“无痕的教育”;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净化学生的灵魂。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但从管理角度讲,师生之间又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班主任毕竟是教育者,虽说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但也不可与学生搞得过近,没有分寸。否则学生就会轻慢班主任应有的威严。不尊其师,何谈“信其道”,何以“服管” 因此,要注意角色定位,与学生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既可亲,又可敬的班主任形象。亦师亦友,这是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双重身份,也是正确把握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关键。 其二,处理好班主任形象上的“威”和“信”。 威信是每个班主任都应该在学生心中树立的重要形象。有的认为学生怕我就是威信,但不一定,那可能是一种虚假的“威信”,是靠强制的手段管住了学生的身,但没管住学生的心。“威”是学生在信任、尊重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信,是信任,是师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是“威”的升华。一个言而无信、朝令夕改、言行不一的老师是得不到学生信任的,也无法建立起教师应有的威信。“威”和“信”是统一的,“威”要从“信”中来,不能靠压;“信”则来之于真,不能玩假。网上流传“学生问老师之十大不明白”就有这么几条:“老师,您要求我们在集会时保持安静。可您自己却为什么总在队伍后面叽叽喳喳?” “老师,您嘱咐我们要把字写端正,可是每次作业发下来,您龙飞凤舞的评语都让我们一筹莫展?” “老师,您谆谆教诲我们做人要诚实,可为什么每次上级领导来检查,您总是教我们说一大堆“无中生有”的话?”……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要谨言慎行。行动是最有力的号召,示范是最有效的教育。言传身教的完美结合是教育工作的一种高超的境界。如果说真教育是“灵魂的唤醒”,那么,唤醒灵魂的,必是高尚的灵魂。 其三,处理好纪律上的“宽”与“严”。 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 在纪律管理方面,首先必须“严”,严师方能出高徒,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是铸造良好班集体的必要条件。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肃纪;不严,无以养德。所以班主任应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让学生有章可循。学生犯错要及时处理,不能姑息纵容或放任自流。 然而管理过严, 如果大事小事、课内课外,班主任整天板着面孔,既严肃又严厉,学生每天惶惶度日,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就会失去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班级管理要严中有宽。宽是宽厚的态度,宽容的胸襟,宽松的氛围。当然,宽不是迁就纵容,不是放任放松。宽要有限度,一味宽厚容忍,班级会显得松懈散漫和无组织纪律性.宽不能超越底线,宽不能抛弃原则。因此,严,要严中有爱,严而有格;宽,要宽中有严,宽而有度,.班主任只有正确把握好宽严的尺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爱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元素。爱和严任何时候都要并行不悖。只有爱,你有时会被欺负得“体无完肤”。 其四,处理好学习上的“才”与“德”。 现实中,单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狭隘人才培养观很有市场,所以我们班主任往往主要精力就用在单纯为抓学习而抓学习,以致造成不少学生厌学,或没有可持续性,不是有状元沦为“流浪汉”吗?甚至还有变成马加爵那样的罪犯。网上有这样的说法:“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三流班主任管形,二流班主任抓心,一流班主任育神”。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在去年“两会”期间接受“谈教育”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一个人就不会有大智慧。一个人的情怀和境界,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学习,而且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德育是灵魂、是方向,引导着智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才的社会价值的高低。知识又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人的理想、情操、人格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有赖于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所以我们既要做学生知识上的传播者,又要做学生灵魂上的引导者。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双成”,既要让学生“成人”,又要让学生“成才”,树立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并重的理念,将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完美地融汇到一起。 西方说“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美好礼物”,需要我们用大智和大爱去精心培养。因为爱得深沉,所以要计划得长远。伦敦的一位女校长意味深长地说:教育,就是为国家的未来提供“燃料”。我想,我们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者都应常常这样提醒自己:不要让孩子在蕴蓄能量的过程中因我们而无端受阻,我们也不能在不知不觉的教育中弄丢了孩子的灵魂,要为国家用心带好一个个小公民。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但愿能给你一点点点启示。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