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德均安自梳女历史根源的调查

 西湖三少 2014-02-19

顺德均安自梳女历史根源的调查  

2009-10-25 23:34:19|  分类: 优秀实践论文 |举报 |字号 订阅

 

顺德均安自梳女历史根源的调查

历史文化学院  郑丽丹

摘要 女子自梳是盛行于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婚嫁习俗,其中以顺德均安镇人数最多。随着最后一代自梳女步人毫金之年,这一独特的女性群体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如何又引起人们的探究。采用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当地的自梳女历史根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均安自梳女产生的历史根源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关键词  顺德均安镇  自梳女  历史根源

 

1、前言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自梳”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它在岭南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随着自梳女的渐渐消亡,自梳时代也将慢慢退出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后一批自梳女,她们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人类婚姻史和民俗史上具有活化石意义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独特经历、人生感悟、感情世界、风俗习惯乃至举手投足都一直较好地保存着千年承传的古老风俗与民俗文化信息,通过对她们的研究,不仅为我们对珠三角早期社会的文化风俗与历史发展轨迹作出更客观剖析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物,更能通过她们研究出人类早期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和婚姻状态的特点。因此,我们调研小组以顺德均安镇沙头村为特例,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自梳女的历史根源,旨在为自梳女研究提供实地调查的成果。

 

2、调查方法

2.1访谈法

采用面对面的访谈方法对自梳女历史根源进行调查,访谈的对象包括自梳女、均安文化站站长、沙头村居委会负责人、当地民众等等。 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对比,形成初步的调查成果。

 

2.2文献资料法

就自梳女形成历史根源这一题目,在本校图书馆,顺德图书馆、档案馆,均安镇妇联等地方寻找相关的文献档案,补充访谈所得的结果。

3、顺德均安镇自梳女历史根源的调查

3.1 自梳女简介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3.2 自梳女历史根源调查

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自梳女”们居然以牺牲终身幸福为代价,来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并且还形成了一股社会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传统文化的一次冲击。那么,“自梳”习俗缘何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呢?

3.21原始遗风对自梳女风俗形成的影响

从现有的广东地区考古资料来看,远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广东地区就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发展,但在这一地区基本上是由百越族人的部族文化占主导地位。百越族人的文化,相对落后于中原文化,甚至落后于楚文化。百越族人保持着部族的原始风俗,像族外婚、母系一氏婚等风俗‘秦末,赵佗经略南粤后,北方汉族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广东一带。汉族人在与本地各族的融合过程中,既同化了当地的多数族群,也接受了原居族群的一些风俗。像自梳女和不落夫家这样的风俗,明显带有原始的族外婚和母系氏族的遗俗流风。不落夫家是指妇女出嫁后一般不回夫家,即使回到夫家也不与丈夫同房,可与丈夫外的男子发生性关系,待怀孕后回到夫家的风俗。这种风俗在历史上曾广泛流行于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顺德、番禺、南海、广州、新会、台山、高明等地。乾隆《匝德县志》记载“乡之处女,强之适人者,归宁久羁,不肯归夫家。”《屈翁山年谱》也有记载:“翁山(屈大均)因前妻仙岭乡刘氏不落家,而以王华姜为继室。”,“乡中女子,习染归宁不返之风”。向南的《西南旅行杂记》记载“此辈女人在台山、新会、顺德为最多。”数十年前,在粤桂交界一带与汉族人交错居住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还有着妇女婚后与丈夫外的男子发生性关系,待怀孕后回到夫家的风俗。这些婚俗与海南黎族和粤北瑶族某些婚俗有相似之处,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原居南粤一带没被汉族同化的百越族的遗族。珠江三角洲在历史上长期是古百越族群活动的地区,当地人民是北方迁居此地汉族人与古越族人融合同化形成的后代,他们保留了某些古百越族风俗。不落夫家习俗随着广东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逐渐演化为自梳女风俗。以上的文献记载与分析都可以证明自梳女和不落夫家的风俗有着古百越族人的遗俗流风。

 

3.22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是顺德均安“自梳”习俗形成的前提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我国江南和沿海地区萌芽。珠江三角洲地区手工业迅猛发展,商业贸易异常昌盛。顺德盛产蚕桑,丝织业发展极快,缫丝厂大量涌现。据史料记载,“光绪季年,佛山大机房二十余家,小者六七十余家,工人二千余,多织丝织品,丝由顺德各乡购回,出品颇多。” “清康熙年间蚕丝已发展至江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纺织业原料缺乏,丝价暴涨。民国十年(即1921年)形成了江尾蚕丝业的全盛时期。当时家庭缫丝作坊遍及各村,有自养自缫者,有雇入劳工者。桑田中耕,采桑及饲蚕等劳动全由妇女操作。”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第一、从清康熙到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兴旺时间起码持续了200多年;第二、缫丝的普及程度高,有雇佣方式的大机器生产,也有自养自缫的封建生产方式。兴旺发达的丝织业为女子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这不仅使她们有了经济来源,也使她们增长了见识。而集体生产与生活改变了她们传统封闭的生活方式与心态。她们认为婚姻已不再是解决终身问题的唯一途径,正如史料所载:“大抵主张女子不嫁者,当以女子生计为重要问题。盖女子确能自立生活,不需男子之扶助,父兄之力,亦无依赖之必要,夫然后可言不嫁。居民多以蚕桑为业,家无贫富,其女子皆能采桑缫丝,一日所得,多者可七八角,小者亦三四角。乡间生活程度固不若城之高,以此自给,绰绰有余。” 丝织业的发展为顺德均安“自梳”习俗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

 

3.23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是“自梳”习俗形成的社会基础

封建宗法制度以男性为中心。女子出嫁后,家庭权柄操持在丈夫和翁姑手里。特别是婆媳关系僵硬,就如同主仆。诚如儿歌所唱:“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深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迟),眼泪唔干(没有干)入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老爷(家翁)煮定(或)蒸?老爷话煮,安人(家姑)话蒸,蒸蒸煮煮都唔中意(不喜欢),拍起台头闹(骂)一番。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裙!” 没有出嫁的女孩子多对婚姻产生了恐惧感。一些“自梳女”被问及“梳起”不嫁的原因时,她们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喜欢自由自在,认为自梳的悒郁,远低于乡中已结婚姐妹所受的虐苦;进了穷苦家门,生活不好过,还得养儿育女,精神和肉体都遭受折磨;嫁到富有之家,又担忧丈夫见异思迁,贪新忘旧,弃妻宠妾。为了逃避封建宗法家庭的虐待,摆脱夫权的束缚,一些女子宁愿牺牲美好青春,自愿“梳起”。

 

3.24顺德均安的民间风俗是“自梳”习俗形成的历史基础

顺德均安的民间风俗使得顺德均安的“自梳女”远多于其他地区。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顺德均安有女儿以扶助母家为己任的社会传统倾向。均安妇女有这样一种传统习惯,即母家的事情胜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母家出了什么事,就会回去商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甚至有些妇女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或年幼的弟弟而耽误了婚姻大事。“自梳女”中有种叫“把家姑婆”(注:“把家姑婆”即女子因到了适婚年龄而不愿结婚,怕连累母家而“梳起”不嫁),“按照当地传统的宗法观念,‘把家姑婆’有权视母家为己家,以操持母家之事为己任,兄嫂弟妇辈不敢有非议。即便有些专断之行,母家亲属也只好忍让,否则要遭到乡亲的指责。” 这种以母家为主的传统倾向使得顺德“自梳女”大量出现。

第二、受“阻头不便、跨头不祥”民俗的影响。民俗本身便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顺德民间俗谚有云:“阻头不便,跨头不祥。弟妹嫁娶,先于兄姐为跨头;兄姐不能嫁娶,致误弟妹之婚期者为阻头。”“阻头”、“跨头”皆为世俗所惧,于是便造成一种民俗压力,即不愿受婚嫁之苦,又不想“阻头阻势”者,只好“梳起”不嫁,这也是“自梳”形成的民俗氛围。《中国风俗志》即云:总之,自梳、冒贞以归宁不返之俗,皆“阻头不便,跨头不祥”之累。

第三、顺德均安民间还有一种风俗,认为女子长大不嫁,长居母家,是一种不祥之兆,母家若有三灾六难,都会归罪于此女,认为是她连累。谁也不想做这样的“衰女”。但“自梳女”一经“梳起”,则另当别论。因此,年纪大了而又不愿婚嫁的女子只好“自梳”了。

第四、害怕守寡和崇尚“守节”。顺德旧俗称寡妇为“孤伶”,又称作“鬼婆”,认为在其丈夫死后,他的灵魂还会附在她的身上,谁要是娶了她就会害谁,因此寡妇被视为“不祥”之人。另外,顺德妇女一向崇尚“守节”。“邑内妇女最重名节,妇人年青夫死者,多不改嫁,再有蘸者,乡俗皆非笑之。即许字而夫死者,亦多到门守节,程子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邑中妇女,借颤然知此耻焉。” 由此可知,婚姻对于顺德女子来说是一种冒险行为。如果丈夫早死,便要孤独终老,那还不如“自梳”来得痛快,至少有姐妹相伴。

第五、养蚕工作繁重,而且有很多“迷信和顾忌”,被认为是只有处女才能从事的工作。例如蚕卵孵化。“蚕蛾在桑皮纸上产下的卵,被小心的包成薄薄的纸包,须放在处女的胸怀里,由她的体温来孵化。这以后到蚕结茧,却要全神贯注的照顾,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 这些妇女为了生活,为了养蚕,她们的青春不知不觉地埋葬在养蚕的工作里,等到结婚的年龄过了,嫁娶之事也就无人问津。

 

4、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顺德均安“自梳女”的出现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完全出于自愿的,当然其中已包含社会的压力;有随大流的,这是风俗的一种无形力量;有被迫的,屈于社会,家庭或自身的情况等等。单单认为自梳女产生根源是某一单一因素所形成的是片面的,想真正了解自梳女形成的历史根源,就要从经济、风俗等等方面去探讨,才能理解这一独特文化背后隐藏的历史现实。

 

参考文献:

[1] 汪宗准.民国佛山忠乡志[M].中山图书馆藏本.

[2] 顺德县均安镇志编写组.顺德均安志[M].中山图书馆藏本.

[3] 姚北全.广东风情[M].香港:海峰出版社. 1985.

[4] 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风情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

[5] 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 欧家廉,周朝槐,卢乃潼,等.顺德县续志[M].顺德县志办公室印.

[7]  李宁利.顺德自梳女文化解读[M].人民出版社, 2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