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发掘到价值

 年谷丰登 2014-02-19

道德指向“善”,艺术指向“美”,都属于价值,但是,属于价值的问题就因人而异了!那么,这在怀特海的庞大系统中,怎么表现出来呢?这里有很大的困难。不光是善与美的区别,如何欣赏、与这个世界平静相处,亦是一门值得学习的知识。傅佩荣教授在《西方哲学与人生》中借介绍怀特海的哲学观念,向我们转述了艺术与价值的意义。

譬如一个做好人的和一个做坏人的,二者有什么差别?做好人的,给别人提供一个“善”的摄受机会;做坏人的,固然会有不良影响,但没有坏人,怎么凸显出好人呢?所以好坏的分辨,本身就有价值上的困难。怀特海庞大哲学系统的缺点,就是对于价值很难做充分的解释。他很容易将价值视为程度上的差别,就像所有的事物均由现实物所构成,只是有的很精密,有的很粗糙而已,如此就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因为我们讲善恶,一定是指本质上的差别,否则人的道德自决能力将受到减化,后果则是很难再作真正的道德要求了。前文提及怀氏的“自由观”,可知他所谓的自由并不是以道德抉择中的意志自由为焦点,而是置于万物摄受的体系中去理解。既然无法肯定人的特定道德价值,又如何要求人行善避恶呢?

怀特海认为:每一个人都受环境的摄受,他的行善行恶都是受各种条件所促成,所以他本身的责任便降低了。就这点而言。也许是因为怀特海本身有强烈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不在乎如此说。但就一般而言,他如果没有信仰,价值将怎么安顿呢?这是很大的问题。

艺术也是价值,怀特海又怎么说呢?他说:“艺术是一种审美领悟的习惯,艺术的习惯是享受现实价值的习惯。”譬如,你看到日落黄昏时,你就该欣赏、享受,因为任何存在,都会有价值,你就得设法去享受它,这就是怀特海所谓的艺术。又说:“伟大的艺术,就是安排环境,使它为灵魂创造生动活泼、却又匆匆流逝的价值。”这是说人生于世,将一切均转化为概念时,或是定下生活规范时,一切都按部就班,不能有所变化。但是灵魂要求变化,他说:“灵魂大声疾呼地要求要到变化里面去。”变化就代表着艺术的可能性。

他进一步说明:“伟大的艺术还不仅是一时的刺激。它为灵魂增添了自我达成感的恒存的丰富内容。它存在的理由一方面是直接的享乐,另一方面是内在的存在法则,这种法则与享乐并无区别,而是由享乐产生的,它使灵魂变成了永恒价值的体现,超越了他从前的自我。”这种艺术及美学上的考虑,是每一时代都需要的。他谈到19世纪的英国时,说:“我所坚持的是,那时的人即使是最贤明的,对于美学在一个民族的生命中具有什么意义这一点上,也全是睁眼瞎子。”

这种说法是他的哲学发展下来必然的结果。我们不能另外设定一个道德的善、艺术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因为道德的善和艺术的美也需要摄受,不管是“物理摄受”还是“概念摄受”。由此可知,怀特海的目的在于说明:人活在世上,“概念摄受”的对象是永恒且固定的,譬如追求知识,此时会觉得单调而疲乏,于是需要活泼的、流动的生机,这时就需要艺术。所以,艺术的价值在于制造一些变化,产生一些活力,而使人感觉到生命的趣味。最重要地,是要让人在生存的能力方面,于现实生活的历程中,都可以设法去欣赏。因此,如何培养欣赏的能力,就是价值的唯一目的了。

怀特海说法的优点是:你不要试着去改变整个世界,而是要去欣赏这个世界,因为世界本身很美,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而已!他在《科学与现代世界》一书的结尾部分,说了一段精彩的话:“理智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对人类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伟大的征服者,从亚历山大到恺撒,从恺撒到拿破仑,对后世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泰勒斯到现代一系列的思想家,则能够移风易俗,改革思想原则。前者比起后者,又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些思想家个别看来是无能为力的,但最后却是世界的主宰。”

 

更多内容尽在《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一卷)(傅佩荣 著)

敏感的热书嗅觉,分享更多图书资讯,

欢迎关注微信“东方知行社”,豆瓣小站“东方知行社”,新浪微博“东方知行”,就有好书相


相关著作推荐: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二卷)

《推开哲学的门》

《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