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厨悟道

 木立 2014-02-20

以厨悟道

作者:谢雨潇


引子

第一章 剑冢与境界

第二章 小操作与大局观

第三章 分与合

第四章 七分与三分

第五章 情情与情不情



引子:

       上一次动笔已不知是何年月的事了。近些年身处异国,文学阅读量明显下降,至于写作,更是荒疏了。记得三年前想对自己的留学生活做个阶段性总结,本欲写几篇文字,可结果写了一篇就不了了之。而这次的文章我要表达的是我对厨艺的理解,就马虎不得了。我一直以为万法归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也都是艺术。中国的饮食更是和文化息息相关。故不写则以,写就要字句斟酌,谨而慎之。

       我很难界定这篇文字算什么,像叙事,也有点儿像闲聊;有对菜的理解,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理解。既然不好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那我就先来说说这篇文章写的不是什么吧:

       首先,写作重点不是菜谱。本文会提到一些菜肴的具体制作过程,但这是铺垫,不是目的。我想要跟大家交流的是“何如把对生活的理解表述在菜上”,而非单纯的“某道菜该怎么做”。第二,务必要在文首自我辩白一句,本文不是为了装B,强把烧菜做饭说成是“哲学”是“艺术”,然后让一帮文青及伪文青来捧我。我会详详细细原原本本的阐述我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做菜就是做人”,我觉得能把这篇文章仔细看到最后的朋友(尤其是吃过我的菜的),能体会到我对厨艺的赤子之心。第三,算是写段儿题外话解解闷儿吧,我必须声明一下做菜做得好在追妹子这件事儿上没有什么加分,否则厨子应该是最受欢迎的男性职业了。有句从朋友的父亲那里听到的金玉良言跟大家共勉一下:“男人在想什么,女人就在想什么”。想想你对异性的那些高要求,你就知道自己需要变得多优秀了,光会做菜哪儿够。反过来想想,男人会用厨艺的高下来鉴赏一个妞儿是不是女神么?那看的必须是……是性格嘛对不对!




第一章——剑冢与境界: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厨艺上的境界;或者用平实点儿的语言:聊一聊学做饭必经的几个阶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读书的三种境界,分别是: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大致意思是说读书先要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追求。再要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即使身体憔悴。最后才能融汇贯通,万法同归。其实做饭也在“万法”之中,这三种境界放在厨艺上,亦说得通。那本节的标题为何提及“剑冢”呢?是因为我觉得对于境界的阐述,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神雕第一次带杨过去剑冢,五把剑分别代表武学的五层境界,其实是一种更生动也更有趣的诠释。还记得是哪五把剑以及剑冢的刻字么?

       1.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2.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

       3.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4.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5.无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由此可见,独孤大侠早年也是靠器材取胜。后来发现技法重于器材。再后来发现技法也都是浮云,至拙才是至巧,再炫的技法终究还是要返璞归真。最后的最后,摆脱“器”的困束,完全升华到了“道”。

       好了,“离题万里”结束,咱们正式回归主题。初学做菜的人往往喜欢“重盐重油”“多放味精”“多放老干妈”。原因再简单不过,能遮丑!食材的加工不够到位,细节没有掌控,味觉上没有层次,对菜肴的定位既无宏观把控又无考究处理,就硬用调味料来“镇压叛乱”。这,就是厨艺上的“利剑级”,凭借厨艺正道以外的手段来做出相对好味的菜肴。打不过你,但我能削你兵刃,最后赢还是能赢,虽然手段low了一点。对于新手而言,什么重油重盐啦,其实也无可厚非。用一个low一点的法子补救,终归比做的根本没法吃要好嘛。只不过一定要记住,这是歪路,是鸦片,无可奈何的救场还可以,万万不可长期使用此等办法,否则厨艺绝对难有提升。


       说完了“利剑级”,我们再来说说“软剑级”。独孤大侠为什么一怒之下把剑扔了?真的是误伤义士由于剑不祥么?非也。不是剑不祥,是人不祥。是因为你的武功能发不能收!厨艺恰恰很奇妙的,也有这么一个“软剑级”。新手慢慢摆脱“重油重盐”的误区之后,发现很多调味料可以补足他们烹饪菜肴所缺少的味道。比如(李锦记)豉油鸡汁是比生抽酱油稠一些也甜一些,配合可乐卤水汁可以很轻松的烧出可乐鸡翅这道名菜。蒸鱼豉油比豉油鸡汁柔和一些,把鱼弄干净蒸一蒸,淋一层蒸鱼豉油,基本不是手艺太潮的都能做的挺好吃。诸如此类的,比如什么番茄酱啊烤肉酱啊蒜蓉豆豉酱啊,连续做过一年菜的朋友,只要悟性不是太低,都能逐步发现这些酱料的妙用。但是此时,一个十分要命的问题出现了: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你的很多菜做出来都是一个味儿?!你有没有每道菜都把4、5种调味料轮番放一圈?这就是“软剑级”,你对调味料的理解不透彻,但是过分依赖,其使用能发不能收。三五样百搭酱料让你尝到了甜头,你就乐此不疲的把重心放在调味料上,而忽略了很多厨艺中真正的“上乘武功”(第二三章会详细展开)。这个阶段我建议朋友们可以“神农尝百草”,每样儿都试试。重点一定多放在分辩出每样调味料的异同上,而不是每道菜都无脑的把同样的调味料放一遍。并且牢记“利剑级”的教训,用调味料就要注意量!放得太多,料重于菜,可就本末倒置了。


       有朋友可能会问“软剑级”大概要过渡多久。很惭愧的说,鄙人用了两年多。09年初我算是开始学做饭,在“利剑级”徘徊一年。10-11这两年一直觉得自己做饭手艺不赖。但如今回首往事,那段时间对厨艺的理解其实是在歪路上的。过分重视调味料,整天游弋于尝试酱料间的搭配上。并且十分可悲的,很多菜做出来还真都一个味儿。这两年,应该就是“软剑级”。

       只有你提升了一层感悟,才能算得出你再上一层里花费了多少时间。我感觉自己逐步踏入“重剑级”,是始于12年中旬。还记得《神雕侠侣》中杨过用重剑的神威么?气惯于剑,没有繁杂的招式和花巧,剑锋所指,摧枯拉朽。说白了,不买眼不开雾,就在优势的时候在你塔下开团正面硬钢。那么在厨艺上又是如何体现的呢?窃以为,逐步减少酱料的使用,逐渐发觉菜料本身的特质,让调味料在真正意义上遮掩菜料缺点,辅佐菜料味觉,激发菜料潜质。菜料免去了原始的那些劣性,调味料也没有喧宾夺主。最后菜料与调味品君臣相和,浑然天成。古人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代表五种属性,彼此相生相克。我们做菜未必需要把一道菜分析量化到味觉1是多少分,味觉2是多少分,但是五行的概念可以适当引入:某道菜这一味重了,我就要用其他菜料“克”一下,以削弱之。那一味轻了,我就用某些菜料“生”一下,把此味道的强度烘托到位。“重剑级”更进一步来说,我们要从一道菜内部各个菜料与调味料的相辅相成,渐渐发展到一桌菜之间,菜与菜也是要在色泽上、味道上,彼此补足,协调搭配。

       捎带提一笔我是如何看待餐馆菜的。我觉得餐馆做菜偏向流程化和味精味素的使用,在商业运营上来说,餐馆出菜必须快,偏流程化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们自己在家做饭,尤其是对厨艺与味觉有较高的追求时,就会慢慢发掘流程化餐馆菜的弊病。很多过于霸道的味素被应用在绝大多数菜肴上,结果每道菜都极鲜极亮,菜与菜之间味道区分也不大。这就好像给美女化妆,也不管这个美女哪里美哪里稍有不足,都一通烟熏浓妆。最后捯饬出来也好看,但是妆胜于人,本真而纯粹的美感都被强行遮盖了。我记得洛杉矶华人区有家馆子叫辣椒王,就是我十分不中意的一家馆子。每道菜不管原料是什么,都混着青红辣椒一通炒,最后出来基本一个味儿。当然辣椒王的菜我也不是不爱吃,挺好吃的,就是有点儿看不起。


       说罢“重剑级”,可终于要来谈谈“木剑级”了。木剑和无剑是我很怕谈论的两个级别,因为我本没有任何资格给厨艺划分境界。前三个境界,也可说是阶段,是学做饭的朋友几乎必经的几步,其主旨也在于味道和菜肴的范畴内。而后两个级别,不敢说言前人所未言,但绝对出自我的真实感受,毫无半分借鉴或抄袭的成分。我的理解首先不一定对;再者在我没有获得更深的感悟之前,这些想法连“总结”都谈不上,只能算是当下“摸着石头过河”的所思所感。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创作这篇文章,希望同样对厨艺有高追求的朋友们一起来共同切磋讨论,而不是单听我一个人瞎白活。

       易经有云:形之下者谓之器,形之上者谓之道。前三个境界“就菜说菜”,没有涉及菜以外的话题。但是谈到“木剑级”和“无剑级”,可万万不能就菜论菜了。不如还是先引一段闲笔以入题吧:话说小龙女失踪后杨过为了打发十六年的光景,潜心思索如何在武功上再有突破,钻研木剑胜铁剑、无剑胜有剑之法。原文中清楚明白的吐露了杨过的思维方向:“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功充沛,恃强克弱。”虽然本人年轻的时候极为喜欢杨过这个人物,可是不得不说,在武学的悟性方面,杨过所思索的两条途径都错了。以快打慢说白了就是“软剑级”的重视技法;而恃强克弱就是“重剑级”的大巧不工。虽然杨过在十六年中对着潮汐培气练剑,最终继承西毒名号被尊为当世五绝,但可叹他对武学的理解一直在“重剑级”停滞不前。这也是为什么十六年后他与金轮法王再度相逢、战得险象环生之时深为后悔没把重剑带在身边。他若真的领悟到了木剑胜铁剑的道理,郭靖给他射的哪一把剑不能用?那么金庸小说里哪些人物悟到重剑以上的级别呢?有人说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其实是“软剑级”的典型代表。按令狐冲的话说,招式中有的是破绽,但你就是跟不上他的速度,所以看到破绽也是白扯。就像杨过把“重剑级”练到极致一样,东方不败是“软剑级”的极致。“木剑级”的人物也不难举,比如张三丰。他的太极拳太极剑就是地道的“木剑级”才能到达的高度。还记得那段至为经典的“张无忌学太极剑”吧?

       张三丰:“都记得了没有?”

       张无忌:“已忘记了一小半。”

       张三丰:“现下怎么样了?”

       张无忌:“已忘记了一大半。”

       张三丰:“孩儿,怎样啦?”

       张无忌:“还有三招没忘记。” 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这我可全忘了!”

张三丰听到这句颇感欣慰,都忘了,你就可以上了。为什么别的武功一招一式分明,而太极剑要都忘了才能上场呢?因为太极剑是剑意,不是剑招。是纲领,是公式,是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某一道题的解法。闲笔到此为止,回来说厨艺上的“木剑级”。我以为这跟太极剑是有些许相似的,用意不用力。抛开某道菜的做法,某种食材的味道,我们对厨艺的理解应该升级到对一道菜、对一桌菜的宏观构思上;以及要思考如何借菜表达出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相册和本文的题目都叫做“以厨悟道”。厨是途径,道是所求。我们做一道菜,跟画家画一幅画,音乐家做一支曲是异曲同工的。我对“木剑级”和“无剑级”的界定与阐述,是全文通篇之大过节大关键。在此处先卖个关子,在稍后的第四章——七分与三分中,我将详细清楚的解释。第二章与第三章涉及很多铺垫,旨在于阐明“重剑级”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在境界上升华到第四个层次。相信朋友们读过二三之后再读第四章,就能较为清楚的理解我的感悟了。



第二章——小操作与大局观:

       刚才在“重剑级”的描述过程中,匆匆带过“一道菜内部要搭配协调、一桌菜菜间要相辅相成”这个思想。本章着重展开“重剑级”的后期是如何把这个思想贯彻的。进而上下求索,引出我对后两个“木剑”与“无剑”境界的构想。(小操作与大局观也是DOTA等电子竞技游戏的术语,其语义基本等同于字面意思。大家可以用围棋来帮助理解,小操作就是在小范围内思考这步棋的得失进退;大局观就是纵览全局之后再思考这步棋会对全局的“地”与“势”造成怎样的结果。)

       “小操作”是相对微观的,比如“某样菜料怎么处理会更出彩”“食材间味觉上的优缺点怎么相互补足或抵消”等等。这一部分很难笼统的叙述,大家“看图说话”,下面几个小例子可以把小操作的概念介绍一二。


       下面来说“大局观”,这就相对宏观一些、也抽象一些了。并且对于“大局观”的讨论,已有些超出“就菜论菜”的范畴。所以这是一个“重剑级”尾声、“木剑级”序幕的小回目。广义地讲,“大局观”是我们对于一道菜一个整体上的定位,包括它的主味,辅味,主料,辅料;口感是柔和,还是激烈;步骤上是引入水汽蒸来让菜湿润,还是用油淋来使菜炽烈;汤汁是浓稠,还是清澈,等等等等。如果说“小操作”是把菜往细做,“大局观”就是要求我们对菜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整体设计。“主味辅味主料辅料”比较好解释。一道菜要有主题,菜料上有个主心骨,味道上也有个主心骨。比如说水煮鱼这道菜,鱼肉下边有焯好的蔬菜做配菜,那配菜的量就不能太多。主味是辣味,虽然水煮鱼中我常加一点点海鲜酱啦番茄酱啦,来向辣味的霸道中混入一些柔和的成分,但这些味道是辅助,不能夺去主味的地位。口感的柔和还是激烈,跟做法有关,也就是这道菜你会选择蒸煮等手段、还是爆炒等手段。引水汽蒸视为“湿”,用滚油泼视为“燥”,好比阴与阳,一道菜在“湿燥”上设计好了,才能阴阳相济。下面给大家例举5道菜,用可乐鸡翅,剁椒鸡翅,和肉末豆腐来说明如何让菜由重至轻;用芙蓉鱼片,和蒜蓉茄泥来说明如何让菜由轻至重(这里如我所说,已经略带抽象意义了):


       随着本章接近尾声,相信大家初步了解“重剑级”是如何向“木剑级”进阶的了。“小操作”与“大局观”双管齐下。把菜往深挖掘,做细,做精。同时也要站在高处,对全局有一个准确到位的把控。这两句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困难重重。甚至需要对同一道菜反复尝试,颠覆,与重塑。此时我们不只关心菜与料的“剑招”,更关心菜肴的“剑意”。轻也罢重也罢,柔也罢刚也罢,湿也罢燥也罢,清澈与凝重,流动与静止,我们已能看见超越这道菜本身的灵魂。我们离“木剑级”又近了一步。



第三章——分与合:

       本章我将谈谈自己最最最最最常提及的一个概念:味觉层次感!

       看似混为一“坛”的多种材料,在味觉上有纷至沓来的先后顺序,是为“分”。依旧举例说明:


       至于“合”,我要从两方面阐述。我会用吞拿软煮蛋这道菜来浅谈一下食材的大胆融合与菜谱创新;再用韩国泡菜锅这道菜来说说如何将不同“味层”做一个有机融合。


       分与合的概念我确实是13年才逐渐领悟到的。什么情况下应该把一个“大锅烩”,在味道上有先有后的呈现出来,什么情况下应该把分散的半成品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这些是需要“木剑”级别的厨师耗心血推敲的。这章在篇幅上很短,我相信大家读起来也不费劲。正好也给我个垦节儿歇歇,马上的第四章,就是通篇文章的精魄所在了。



第四章——七分与三分:

       本章谈论的不是妹子。

       记得当年上高中的时候曾看过一期电视节目,易中天老师谈“高考中父母应该为子女做什么”。当时易中天以自己为例,大致讲述了他子女再高考的时候,他身为父亲,为子女烹制美味佳肴啦,创造安静环境啦等等等等。显而易见的,观众想听的肯定是在文化课上易老师对子女有过什么具体的辅导,但他提出一个观点:父母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你们该做的,什么是你们根本不该代替子女做的。提供优质健康的饮食,创造良好的备考环境,这是父母该做的;功课上过多介入,从子女备考变成了一家人一起备考,就不应该了。为什么在第四章,我反反复复提到的全文中心章节,要先引这么一段话呢?因为我觉得很多厨者,甚至是此道高手,都未曾思考过一个问题:一道菜,一桌菜,哪些是我们厨师应该投入全身心来做的,哪些是我们万万不能代替食客做的!

       窃以为,如果把味道的强度及饱和度划分为十分的话(一分代表味道很“亏”,十分代表味道很“满”),一个“木剑”级别的厨师应该把每道菜控制在七分,而特意留出三分余地,让食客们自行选择搭配。最后,一桌菜最终的味觉体验,是厨师与食客共同完成的,即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定有很多人表示这个理论不成立!口淡口重完全因人而异,怎么可能做出一道n分的菜然后大家都喜欢呢?注意,这里的七分也罢十分也罢,说的不是“浓淡”这么低级的考量。一道菜不管几分,“小操作”“大局观”“味觉层次感”这些核心考量点都是必须做到位的。小到材料的选择搭配,烹饪前中后期的处理,以及对菜谱的适当改良和精细化;大到一道菜的轻重柔刚湿燥等高层次定位,是“重剑级”后期已经覆盖的内容。那么七分与三分的“分”到底在量化什么?量化的是一道菜的密与疏,盈与冲,实与虚。拿国画比喻一下,研上等墨,选上等纸笔,对整幅画的内容胸有成竹之后要开始画了。这时要考虑:我是描绘的景物多一些让画面波澜壮阔情态万千呢、还是故意设计一些留白,让观画者自己臆想出画外之音呢?上等墨上等纸笔,就是“小操作”“大局观”这些在“重剑级”我们要落实到位的理论。多描绘还是多留白,一个景物一段故事一种情思我是要直接画出来还是让你想出来。这种对于疏密、冲盈、虚实的思量,就是“木剑”级别该考虑的。

       一道菜,我把味道控在十分,只要“重剑级”的元素都处理得很好,你一定会吃的很享受。但是当你吃第二口、第三口,直到你吃到半饱、八分饱、十分饱的时候,你还会觉得依然好吃么?恐怕就要打一些折扣了,因为所有的味道,即使处理的非常精彩,都是我做出来推到你的面前、强加给你的。这是一幅没有留白的画。中国父母对待子女很经常说一句“这都是为你好!”但不管心有多好,父母一旦全面涉足子女的生活和选择的时候,子女就会抵触,会排斥,会叛逆。因为他没有自主的空间了。对于菜,道理也是一样。我把十分的味觉体验做给你,你在一开始可能享受其间,但不久你就腻了,你不喜欢这种紧密的压迫感。即使我给你的味道再好,你也会渴求一种选择,一片空间,一份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菜永远控制在七分!三分的留白是属于你的,我绝不干预。每道菜都“暂满还亏”,你觉得这道菜亏的,可以去那道菜补;那道菜满的,来这道菜消一下。一桌菜并不是一条灯红酒绿的长街,让你轮着逛;而是一处半自然半人家的桃花源,可能你想要的感觉还没得到,但你可以自己寻找自己创造。我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出来端给你,但是希望你可以品尝到远比一杯一盘一桌一室更广袤的天地。

       《九阴真经》开篇就写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有余好办,不足难求。做菜也是一样,十分菜好做,七分菜难做。这三分要在哪儿留、怎么留是大课题大难关。凭借我现在对菜谱的理解能力,一道新菜在脑海中实现出来其实并不难。我每次做饭之所以那么精疲力尽,基本精力和心血都花在思索一桌菜的彼此协调(重剑级后期)、和每道菜的冲盈关系(木剑级)上。就像我之前说的,我现在“摸着石头过河”,自己都没有把这个层次钻研透彻,更别提什么总结了。其实我尝试新菜谱也有失败的时候,设计一桌菜也有不协调的时候,也会把菜做得过虚或过实(七分以下或以上)。厨之一道,道阻且跻。我还只是个小学徒,要走的路还长着呢。关于“木剑级”的阐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解和感悟。说白了,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东西我目前也难落实的那么好,但是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和高度在努力。

       这一章也得给大家上些图。那我就把一些成桌的菜的照片给大家找几张吧。没有什么搭配是对的或者是错的,我只是罗列几桌我常选择的味觉搭配,不想做太多文字说明,大家玩赏玩赏吧。


       这一章总算是快写完了。我深知这一章的内容,尤其是对没吃过我的菜的朋友来说,是不大容易理解的。非常害怕由于表述不清,使读者感觉晦涩难懂,甚至觉得我在装B。我记得有很多吃过我的菜的女生,她们很注意身材以及对每顿饭饭量是有控制的,但都表示吃我的菜特别容易吃多,控制不住,停不下来的就吃撑了。其实这就是“木剑级”留白的威力。你一直在吃并不是因为我的每道菜都好吃到让你停不下来,而恰恰相反的,我的每道菜都“不好吃”,每道菜都没让你满足,你吃任何一道菜都觉得缺了三分,所以要继续吃其他菜来追寻你要的感觉。佛曰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就是求不得,痛并快乐着。每当我完成了一桌杰作,坐在一桌的首席(就是那个什么菜都够不着的位置),看着一桌好朋友在我设计的血和暗的深渊里挣扎……错了……是现实与理想交汇的桃源里流连的时候,心里那份充实感和被认可的感觉,是难以名状的。

 


第五章——情情与情不情:

       境界开篇,境界收篇。最后一章,不难猜到的,我想聊一聊对于“无剑级”的一些畅想(说了是畅想,读的时候不要太认真)。

       在曹雪芹原著《红楼梦》中(无视高鹗后续的40回),最后应该有一个情榜,给所有人物附上两三字的情的批语。林黛玉就是“情情”,第一个情是动词,第二个情是名词,意思是黛玉可以把自己的全部情感投注在自己动情的人身上。用现在的话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谈一场不问星座……呸……奋不顾身的爱情。于厨之一道,我觉得这种情感的全部投注,也是必要的。这可以体现在态度要认真,做时要用心,平时也要多思考多感悟上;不是一句“我爱做饭”那么简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对生活的种种体会和感悟,融入到菜中。

       记得曾经有道菜,我“做着做着就认真了”。原菜谱是翡翠白玉卷,大致流程是把包心菜层层剥开,在高汤中煮至半熟,晾凉后包在调好的肉馅外,上锅蒸熟。我当时由于家里剩的菜料不大趁手,要对原菜谱进行较大变动,最后做成了翡翠白玉“丸”。既然菜都包不住丸子了,翡翠白玉的意象也就丧失了,不如重起一个名字。我算了一下肉丸的成分,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共12样;而且其中枸杞等暖身材料居多。我又忽然想起黛玉戏谑宝玉的桥段,便把这道菜取名作“暖香丸”。我是非常喜欢并同情薛宝钗这个人物的。一个青春女子,德才兼备,犹如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可是为了让自己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强压自己青春热情的一面,过得素净之极。宝钗与生俱来身患热病,记得她吃的那味药叫什么么?冷香丸!不敢哭不敢笑,不敢痴不敢狂,并非出于本心的强迫自己变成众人眼中的万人迷。宝姐姐没想过要改变一下么?算了,吞颗冷香丸,睡吧。我们生活中不也经常如此么?跟厌恶的人称兄道弟,对看不起的人谄媚逢迎,与人交流的时候专心致志的在听别人的话外音,而非表达自己想说的话,生怕哪句不走脑子的话让自己站错队伍,徒增困扰。小时候,我们希望长大了做自己的主人;长大后才发现,无非是原来被动接受的事情,现在要自己点头妥协罢了。没人的地方,吞颗冷香丸,就这么过吧。我把菜名取做“暖香丸”,是希望我能把菜料的热力,以及自己内心的炽热传达到我的作品中,给食客一种由内而外的暖意,一种高度的人文关怀。可叹的是,鄙人功力单薄,对厨艺的驾驭能力远远达不到把这么强烈赤诚的情怀融入菜中。暖香丸的味道实话实说挺不赖的,只不过离让你感动差太远了。若我对厨艺的理解没有错,并且有更深的潜能可待发掘,或许有朝一日我可以凭借天赋和热情登入“无剑”境界。到时候我定会重塑这道暖香丸,遥供一盘于蘅芜苑。这里不再有逢迎,不再有妥协。

       “情不情”是情榜上贾宝玉的批语。说过黛玉的,宝玉这个就不难理解了:把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爱和关怀,扩散开来到世间万物,甚至是无情之物上,就是情不情。想从“木剑级”继续进阶,只有热情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把自己的人文观上升到“情不情”的高度,来细细体会世间百态。从单纯的分析食材的味道,升华到品尝人生的味道。做菜就是做人,心有多大,菜就有多大。对生活,对哲学,对世界的感悟多寡,会对菜肴的品次与格调造成直接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一道真正精彩的菜是灵感闪现而悟出来的,绝非在厨房成天做饭碰巧配出来的。画家作画你说叫艺术,音乐家作曲你说叫艺术。做菜呢?做菜就是艺术,菜是我们表达自己人生哲学的途经而已,这便是“以厨悟道”。

       本文已经接近尾声了,如果你是一字一句读到这里的,无论你对我的理论有多否定,都是我的知音。一个对厨艺不尊重,视烧饭炒菜为儿戏的人,绝无可能耐下心性读完这一万五千字的文章。我承认自己有的时候眼高手低,想法太好,落实太难。我也知道自己在做饭方面,甚至是基本功方面,都还缺练的很。但有些时候我们不正是要先明确“最高纲领”,才能逐步迈入康庄大道么?这篇文章,抛砖引玉,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对厨艺的理解。希望广大厨艺爱好者们来一起分享讨论。厨无止境,也许还有第六、第七个境界,让我们来一同参详吧。顺便聊一聊,是不是我对厨艺的精益求精,让很多朋友觉得我是个非常挑剔非常事儿B的人?其实我只对自己的作品挑剔。挑剔,是因为下厨时我是艺术家,我在创造艺术品。没做到位就是没做到位,不满意就是不满意,你觉得再好吃也安慰不了我——我做菜是为了表达我对生活的阐释,对世界的理解;理解有问题,好吃管什么用。我自然也有“为了吃而下厨”的时候:一锅杂和面,家里剩啥煮啥。我是不是挑剔的人?有人肯做给我吃我就感激涕零了!还挑……

       呼,写完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大梦一场,余人岂不笑我辈痴绝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