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厨悟道:五年对厨艺之道的感悟(下)

 雪落无声988 2014-02-22


第三章——分与合:

     本章我将谈谈自己最最最最最常提及的一个概念:味觉层次感!

     看似混为一“坛”的多种材料,在味觉上有纷至沓来的先后顺序,是为“分”。依旧举例说明:


     至于“合”,我要从两方面阐述。我会用吞拿软煮蛋这道菜来浅谈一下食材的大胆融合与菜谱创新;再用韩国泡菜锅这道菜来说说如何将不同“味层”做一个有机融合。


     分与合的概念我确实是13年才逐渐领悟到的。什么情况下应该把一个“大锅烩”,在味道上有先有后的呈现出来,什么情况下应该把分散的半成品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这些是需要“木剑”级别的厨师耗心血推敲的。这章在篇幅上很短,我相信大家读起来也不费劲。正好也给我个垦节儿歇歇,马上的第四章,就是通篇文章的精魄所在了。


第四章——七分与三分:

     本章谈论的不是妹子。

     记得当年上高中的时候曾看过一期电视节目,易中天老师谈“高考中父母应该为子女做什么”。当时易中天以自己为例,大致讲述了他子女再高考的时候,他身为父亲,为子女烹制美味佳肴啦,创造安静环境啦等等等等。显而易见的,观众想听的肯定是在文化课上易老师对子女有过什么具体的辅导,但他提出一个观点:父母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你们该做的,什么是你们根本不该代替子女做的。提供优质健康的饮食,创造良好的备考环境,这是父母该做的;功课上过多介入,从子女备考变成了一家人一起备考,就不应该了。为什么在第四章,我反反复复提到的全文中心章节,要先引这么一段话呢?因为我觉得很多厨者,甚至是此道高手,都未曾思考过一个问题:一道菜,一桌菜,哪些是我们厨师应该投入全身心来做的,哪些是我们万万不能代替食客做的!

     窃以为,如果把味道的强度及饱和度划分为十分的话(一分代表味道很“亏”,十分代表味道很“满”),一个“木剑”级别的厨师应该把每道菜控制在七分,而特意留出三分余地,让食客们自行选择搭配。最后,一桌菜最终的味觉体验,是厨师与食客共同完成的,即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定有很多人表示这个理论不成立!口淡口重完全因人而异,怎么可能做出一道n分的菜然后大家都喜欢呢?注意,这里的七分也罢十分也罢,说的不是“浓淡”这么低级的考量。一道菜不管几分,“小操作”“大局观”“味觉层次感”这些核心考量点都是必须做到位的。小到材料的选择搭配,烹饪前中后期的处理,以及对菜谱的适当改良和精细化;大到一道菜的轻重柔刚湿燥等高层次定位,是“重剑级”后期已经覆盖的内容。那么七分与三分的“分”到底在量化什么?量化的是一道菜的密与疏,盈与冲,实与虚。拿国画比喻一下,研上等墨,选上等纸笔,对整幅画的内容胸有成竹之后要开始画了。这时要考虑:我是描绘的景物多一些让画面波澜壮阔情态万千呢、还是故意设计一些留白,让观画者自己臆想出画外之音呢?上等墨上等纸笔,就是“小操作”“大局观”这些在“重剑级”我们要落实到位的理论。多描绘还是多留白,一个景物一段故事一种情思我是要直接画出来还是让你想出来。这种对于疏密、冲盈、虚实的思量,就是“木剑”级别该考虑的。

     一道菜,我把味道控在十分,只要“重剑级”的元素都处理得很好,你一定会吃的很享受。但是当你吃第二口、第三口,直到你吃到半饱、八分饱、十分饱的时候,你还会觉得依然好吃么?恐怕就要打一些折扣了,因为所有的味道,即使处理的非常精彩,都是我做出来推到你的面前、强加给你的。这是一幅没有留白的画。中国父母对待子女很经常说一句“这都是为你好!”但不管心有多好,父母一旦全面涉足子女的生活和选择的时候,子女就会抵触,会排斥,会叛逆。因为他没有自主的空间了。对于菜,道理也是一样。我把十分的味觉体验做给你,你在一开始可能享受其间,但不久你就腻了,你不喜欢这种紧密的压迫感。即使我给你的味道再好,你也会渴求一种选择,一片空间,一份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菜永远控制在七分!三分的留白是属于你的,我绝不干预。每道菜都“暂满还亏”,你觉得这道菜亏的,可以去那道菜补;那道菜满的,来这道菜消一下。一桌菜并不是一条灯红酒绿的长街,让你轮着逛;而是一处半自然半人家的桃花源,可能你想要的感觉还没得到,但你可以自己寻找自己创造。我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出来端给你,但是希望你可以品尝到远比一杯一盘一桌一室更广袤的天地。

     《九阴真经》开篇就写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有余好办,不足难求。做菜也是一样,十分菜好做,七分菜难做。这三分要在哪儿留、怎么留是大课题大难关。凭借我现在对菜谱的理解能力,一道新菜在脑海中实现出来其实并不难。我每次做饭之所以那么精疲力尽,基本精力和心血都花在思索一桌菜的彼此协调(重剑级后期)、和每道菜的冲盈关系(木剑级)上。就像我之前说的,我现在“摸着石头过河”,自己都没有把这个层次钻研透彻,更别提什么总结了。其实我尝试新菜谱也有失败的时候,设计一桌菜也有不协调的时候,也会把菜做得过虚或过实(七分以下或以上)。厨之一道,道阻且跻。我还只是个小学徒,要走的路还长着呢。关于“木剑级”的阐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解和感悟。说白了,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东西我目前也难落实的那么好,但是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和高度在努力。

     这一章也得给大家上些图。那我就把一些成桌的菜的照片给大家找几张吧。没有什么搭配是对的或者是错的,我只是罗列几桌我常选择的味觉搭配,不想做太多文字说明,大家玩赏玩赏吧。


     这一章总算是快写完了。我深知这一章的内容,尤其是对没吃过我的菜的朋友来说,是不大容易理解的。非常害怕由于表述不清,使读者感觉晦涩难懂,甚至觉得我在装B。我记得有很多吃过我的菜的女生,她们很注意身材以及对每顿饭饭量是有控制的,但都表示吃我的菜特别容易吃多,控制不住,停不下来的就吃撑了。其实这就是“木剑级”留白的威力。你一直在吃并不是因为我的每道菜都好吃到让你停不下来,而恰恰相反的,我的每道菜都“不好吃”,每道菜都没让你满足,你吃任何一道菜都觉得缺了三分,所以要继续吃其他菜来追寻你要的感觉。佛曰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就是求不得,痛并快乐着。每当我完成了一桌杰作,坐在一桌的首席(就是那个什么菜都够不着的位置),看着一桌好朋友在我设计的血和暗的深渊里挣扎……错了……是现实与理想交汇的桃源里流连的时候,心里那份充实感和被认可的感觉,是难以名状的。


第五章——情情与情不情:

     境界开篇,境界收篇。最后一章,不难猜到的,我想聊一聊对于“无剑级”的一些畅想(说了是畅想,读的时候不要太认真)。

     在曹雪芹原著《红楼梦》中(无视高鹗后续的40回),最后应该有一个情榜,给所有人物附上两三字的情的批语。林黛玉就是“情情”,第一个情是动词,第二个情是名词,意思是黛玉可以把自己的全部情感投注在自己动情的人身上。用现在的话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谈一场不问星座……呸……奋不顾身的爱情。于厨之一道,我觉得这种情感的全部投注,也是必要的。这可以体现在态度要认真,做时要用心,平时也要多思考多感悟上;不是一句“我爱做饭”那么简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对生活的种种体会和感悟,融入到菜中。

     记得曾经有道菜,我“做着做着就认真了”。原菜谱是翡翠白玉卷,大致流程是把包心菜层层剥开,在高汤中煮至半熟,晾凉后包在调好的肉馅外,上锅蒸熟。我当时由于家里剩的菜料不大趁手,要对原菜谱进行较大变动,最后做成了翡翠白玉“丸”。既然菜都包不住丸子了,翡翠白玉的意象也就丧失了,不如重起一个名字。我算了一下肉丸的成分,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共12样;而且其中枸杞等暖身材料居多。我又忽然想起黛玉戏谑宝玉的桥段,便把这道菜取名作“暖香丸”。我是非常喜欢并同情薛宝钗这个人物的。一个青春女子,德才兼备,犹如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可是为了让自己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强压自己青春热情的一面,过得素净之极。宝钗与生俱来身患热病,记得她吃的那味药叫什么么?冷香丸!不敢哭不敢笑,不敢痴不敢狂,并非出于本心的强迫自己变成众人眼中的万人迷。宝姐姐没想过要改变一下么?算了,吞颗冷香丸,睡吧。我们生活中不也经常如此么?跟厌恶的人称兄道弟,对看不起的人谄媚逢迎,与人交流的时候专心致志的在听别人的话外音,而非表达自己想说的话,生怕哪句不走脑子的话让自己站错队伍,徒增困扰。小时候,我们希望长大了做自己的主人;长大后才发现,无非是原来被动接受的事情,现在要自己点头妥协罢了。没人的地方,吞颗冷香丸,就这么过吧。我把菜名取做“暖香丸”,是希望我能把菜料的热力,以及自己内心的炽热传达到我的作品中,给食客一种由内而外的暖意,一种高度的人文关怀。可叹的是,鄙人功力单薄,对厨艺的驾驭能力远远达不到把这么强烈赤诚的情怀融入菜中。暖香丸的味道实话实说挺不赖的,只不过离让你感动差太远了。若我对厨艺的理解没有错,并且有更深的潜能可待发掘,或许有朝一日我可以凭借天赋和热情登入“无剑”境界。到时候我定会重塑这道暖香丸,遥供一盘于蘅芜苑。这里不再有逢迎,不再有妥协。

     “情不情”是情榜上贾宝玉的批语。说过黛玉的,宝玉这个就不难理解了:把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爱和关怀,扩散开来到世间万物,甚至是无情之物上,就是情不情。想从“木剑级”继续进阶,只有热情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把自己的人文观上升到“情不情”的高度,来细细体会世间百态。从单纯的分析食材的味道,升华到品尝人生的味道。做菜就是做人,心有多大,菜就有多大。对生活,对哲学,对世界的感悟多寡,会对菜肴的品次与格调造成直接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一道真正精彩的菜是灵感闪现而悟出来的,绝非在厨房成天做饭碰巧配出来的。画家作画你说叫艺术,音乐家作曲你说叫艺术。做菜呢?做菜就是艺术,菜是我们表达自己人生哲学的途经而已,这便是“以厨悟道”。

     本文已经接近尾声了,如果你是一字一句读到这里的,无论你对我的理论有多否定,都是我的知音。一个对厨艺不尊重,视烧饭炒菜为儿戏的人,绝无可能耐下心性读完这一万五千字的文章。我承认自己有的时候眼高手低,想法太好,落实太难。我也知道自己在做饭方面,甚至是基本功方面,都还缺练的很。但有些时候我们不正是要先明确“最高纲领”,才能逐步迈入康庄大道么?这篇文章,抛砖引玉,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对厨艺的理解。希望广大厨艺爱好者们来一起分享讨论。厨无止境,也许还有第六、第七个境界,让我们来一同参详吧。顺便聊一聊,是不是我对厨艺的精益求精,让很多朋友觉得我是个非常挑剔非常事儿B的人?其实我只对自己的作品挑剔。挑剔,是因为下厨时我是艺术家,我在创造艺术品。没做到位就是没做到位,不满意就是不满意,你觉得再好吃也安慰不了我——我做菜是为了表达我对生活的阐释,对世界的理解;理解有问题,好吃管什么用。我自然也有“为了吃而下厨”的时候:一锅杂和面,家里剩啥煮啥。我是不是挑剔的人?有人肯做给我吃我就感激涕零了!还挑……

     呼,写完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大梦一场,余人岂不笑我辈痴绝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