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量散文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背后的无奈徐冬梅

 清源渭水 2014-02-20

  有统计显示,目前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散文大约占到40%-70%,这里的散文包括以记叙文形态出现的写人、叙事、写景和抒情的记叙文。而一些专家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散文不应占这么大的比例。儿童更喜欢故事,他们对故事有天然的需要。儿童同样需要童谣、童诗和一些实用文体。另外,入选的散文要尽可能摈弃“教材体”,要能表达真实和真挚的情感,要能养育儿童的真性情,并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小学语文教材需要多少散文来支撑

  为什么小学语文教材要以散文为主流文体?儿童应不应该读这么多散文?为什么入选散文的品质普遍不高?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对两套国内发行最广的教材进行了统计,并重点取样各个年级段进行了分析:散文大约能占到40%左右,最多的能占近70%。也就是说,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一个主角。

  再来看看入选散文的标准和品质,有不少入选作品值得斟酌。以入选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该文是冰心之作,写冰心跟着儿童游颐和园的过程和感受,完全是一个老人的视角和情感,跟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相差甚远。如果一定要选冰心女士的作品进小学语文教材,个人以为选10篇也选不到这一篇。另一篇散文《早》是作者吴伯萧参观绍兴三味书屋后写的作品。我曾在《人民教育》杂志上撰文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篇作品没有表现出一点点鲁迅先生的精神特质和语言风格。

  关于“教材体”为什么大量存在的问题,一些教材编写者曾经有过解释,大致意思是编教材其实有很多“无奈”:有些内容必须进入,有些作家作品必须选进;必须传达主流的价值观,必须表现祖国各地的名胜;必须表现一些历史人物、新人新事……这就使得教材选文具有相当的难度,常常不得不选一些宣传性的文章来充当,或者由教材编写者自己来创编,同时还必须考虑生字生词出现的顺序,等等。这样一些因素导致教材编写者只能选择散文这种文体来承担上述使命,从这样的出发点选出的散文质量不可能很高。

  语文教材应该回归儿童天性、回归最基本的价值观

  虽然散文成为教材的“主流文体”只是一个现象,但是做深层次的挖掘不难发现,这是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产物。

  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母语课程和教材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这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体现什么主流价值观以及如何体现?母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国家未来所需要的、具有较好价值观和母语素养的公民。我们应该让儿童从小阅读的是那些体现人性美、自然美的篇章,以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应该回归到儿童的天性,回到更基本的价值观。

  儿童天性是喜欢听故事、读故事的,儿童天生亲近文学,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类作品应占比较大的比重。儿童也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对声音和节奏有天然的爱好,让儿童诵读诗歌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也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实用文,以培养儿童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所以,我认为综合各种因素,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最多也不应该超过30%,在低年级比例应该更低。

  所选散文的品质不够高,很大程度上还是囿于一些版本的教材编写者的视野和学养,即使再有多少的限制,即使现当代以来散文的整体水平确实不够高,只要我们有充分的阅读视野和正确的儿童观,我们还是能够给儿童选出更好的文质兼美的散文的。

  儿童应该阅读什么样的散文

  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让儿童反复揣摩甚至背诵一些语言无味、情感虚伪的文本,只能使儿童的语感受到伤害。

  我一直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教材中的不少散文语言无味,情感虚伪,这些作品难学难教,即使再好的老师来教,也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儿童诵读、反复揣摩甚至背诵这些文本,只能使儿童的语感受到伤害。让儿童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有利于儿童更好地感受生活和理解生活。因为散文跟儿童的生活特别贴近,所以好的散文往往特别适合儿童学习表达。

  入选教材的散文,无论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还是为成人创作但适合儿童阅读的,至少应符合两个标准:

  第一,体现真善美,字里行间应闪烁着自然的、人性的光辉。第二,语言有味,符合儿童趣味。给儿童阅读的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是一种特别困难的写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其实不喜欢那些所谓的“美文”。最好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散文往往具有故事和诗歌的特质。

  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叙事写人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大类。最好的散文往往把“重”和“轻”、“大”和“小”结合得特别好。所谓“重”和“大”,是指散文要表达的意蕴和道理要深刻。所谓“小”和“轻”,是指要从童心出发,用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表达。

  比如,阿纳托尔?法朗士所著的《一个孩子的宴会》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散文作品,其中不少篇章很适合儿童阅读。这样的散文儿童读了以后,不仅会喜欢,而且会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为儿童写作的时候,有很深的爱和关怀,语言也是儿童能够接受和欣赏的。英国作家、安徒生奖获得者伊列娜?法吉恩的《万花筒》也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散文作品。我国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吴然等先生也有一些散文篇章适合儿童阅读。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

  真挚的感情、个性的表现、自然的表达是散文存在的意义。散文教学的目标应是立人,而不是完成教化和灌输。

  一些作家虽然不是为儿童写作的,但是他们是自然之子,有赤子之心,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这些情感和语言都能为儿童所接受,这些作品也适合给儿童阅读。例如普里什文、列那尔、鲁迅、汪曾祺、萧红,等等,他们的不少篇章是适合儿童诵读和学习的。即使是一些很有思辨性的文字,一些哲理散文,只要合乎儿童心理,也很适合儿童阅读。

  到了高年级,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经典中,特别是一些古代神话和寓言中选择一些浅易的,和儿童原有的经验可以对接的古典散文,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少年中国说》等,为儿童亲近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奠定一点基础。

  传统的散文教学一向把“形散而神不散”奉为教条,就是让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找到那个“神”,让学生找到这篇散文所承载的那个“道”,即那个主题和中心思想,似乎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教化和灌输。王荣生老师在《中小学散文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认为: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的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在我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唤起儿童对“这一篇”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语言文字的感受,通过对“这一篇”独特的思想内容、作品结构或者语言表达的揣摩和分享,丰富儿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他们对母语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

  散文教学和母语教育的目标一样,是为了“立人”,是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立人”。儿童母语发展的过程,既是他们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精神成长的过程。要给儿童读“真”的散文,养育儿童的“真性情”,让他们有真爱、真情感,让他们具有丰富而真实的感受力,引导他们进行真实而独立的思考,真实而个性的“真表达”。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期望母语教育的明天真实而美好。

  (作者系“亲近母语”创始人)
中国教育报2011.10.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