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活得象丧家狗,我们能活出什么?

 王俊苏 2014-02-23

水镜曰:有读者看过此文,甚为愤恨,评论道,"这些人辱骂先贤,脑子进水了。孔子是中国的符号,抨击批评都可,辱骂则显太过."在下以为这是误读了作者的意思.我的解读是,作者没有丝毫辱骂的意思,只是在表述事实,表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意青栀语君:“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是,我们更是。而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我们的也只有思想.[在下以为还有我们的身体.故强健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精神,乃是我们活着的第一要义.]收藏此文了,意在读别人的文字,做自己的思考.

文/ 疯子范 

最近我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变化,并直接导致了我思维的混乱。既遇天灾人祸,又逢感情受挫,让我几乎无法认真的思考。经历了这一些,我不断地问自己,为何人越来越难以把握生活?所有对生活的憧憬为何会突然变得面目全非?未来又会发生什么?而所有这些疑惑又会汇总到一个巨大的疑问当中:怎样活?

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到这个世界都不是有备而来,而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然后适应环境,并学着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表达活着的意义。也许有人会问,活着就活着呗,为何要想这么多意义?的确,简单地活着是最好的一种生存状态,但是事实是,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活得那么简单。

现实的生活总让我们处于不自觉的浮躁当中,每当我想追问一下生存的价值时,我都会想到一个人:孔子,这个中国历史上活得最有价值的人,是圣人,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他的智慧影响了几千年。

然而,当翻看了孔子一生的经历,我想说,孔子是一个悲剧,因为在他的那个时代,他活得相当的憋屈:相貌不扬,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工作不顺,怀才不遇,最终成为大家都认定并且他自己也认可的丧家狗。

孔子是私生子,那时被称为“野合”的产物,这样的出身背景让孔子在人生的第一步就走得不顺利。而孔子之所以取名叫做孔丘,是因为他出生时头顶中间下凹四周隆起,长着这样脑袋的人,在现代叫做大脑皮层复杂更加聪明,而在那时被称为怪人。

孔子很贫穷,加上父母死得早,社会地位低贱,给人家做过仓库管理员,也看守过牲畜。后来开始在一些国家流浪,生活没有得到好转,于是他到周学习礼仪,期间与老子有交往,学成后回到鲁国,开始有一些学生找他学习。

以后的几十年,孔子开始奔走于各个国家,寻找表现才华的机会,直至他最后回到鲁国,他大概向七十多个国君求官都没有得到知遇。也就是说,孔子的一生都在找工作,并且处处碰壁,常常失业,到一个地方总是干不长久,而离开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孔子被炒了鱿鱼或者混不下去了。

孔子处处求官,甚至低三下四,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圣人形象相去甚左,因此也让他的一些学生感到不高兴,认为他们的老师不应该再这样狼狈不堪了,但是孔子依然希望能有国君用他主持国政,改变当时礼仪缺失道德沦落的状况,他决定了流浪一生。

好运似乎从来就没有光顾孔子。二十多岁,孔子在各国受排斥,遭驱逐,被围困;三十岁,孔子在弱小的鲁国勉强生活;三十多岁,齐景公想用孔子行礼仪,宴婴认为繁琐没有采用,甚至有人想谋害孔子,孔子只好离开;四十多岁,在不守本分背离正道的年代,孔子的言说被轻视,失望中孔子打算不再做官;五十多岁,孔子在理想和诱惑下重新做官,有一点小小的成绩,喜形于色,但很快因为齐国用美女离间孔子与鲁君的君臣关系,孔子又开始流浪,险些被误杀,流浪中被世人形容为丧家狗;六十多岁,流浪多年的孔子再次回到鲁国,虽然鲁国国君经常向孔子问政,但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开始宣传儒家思想,编修书籍,自称“因为没被世主所用,所以才有闲功夫学了许多技艺”;进入古稀之年,孔子经历颜渊、子路等得意弟子的死亡,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渺小,并预感自己的生命将不长久了,于是希望通过《春秋》一书给世人留下点什么;七十三岁,孔子去世,死前七天梦见自己被作为殷人受人祭奠,在“哲人要凋谢了”的感叹中黯然落泪;孔子死后,弟子们服丧三年,而子贡守墓六年才离去,后来许多弟子前往墓地居住,形成“孔里”。

孔子终生流浪被称为丧家狗,有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人说孔子跟随暴君乱臣的行为很蠢,最后孔子终于经过多年的流浪回到了鲁国。面对着一再失败的命运,孔子曾经悲伤地问他的弟子:“我们有如此好的学说,为什么还会落到如此田地呢?”而他最中意的弟子颜回安慰道:“先生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先生,学说不被采纳才显现出君子本色。”

直到晚年,孔子才放弃了从政的最后愿望,他开始全心钻研学说,编修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广收门徒,传播自己的主张。但是他始终觉得自己的一生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颜渊死后,他对弟子子贡说:“我不抱怨天,也不怪罪人,下学人事,上通天理,知道我的只有上天了。”在孔子编写春秋一书时,孔子说:“君子最怕的就是死后不能流芳百世,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靠什么给后人留下好名声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充满无奈的。

“君子最怕的是死后不能流芳百世”,圣人孔子大不用为此而担心了。许多人生前荣耀显赫,死后烟消云散,而孔子生为丧家狗,死后成圣人,几千年以来,孔子的言论成了中国文化的最高标准,孔子在中国文化的地位至高无上,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应该倍感安慰了。

孔子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命运作斗争,但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生前的没落与死后的荣耀成了巨大的反差。

从他的有生之年来说,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无疑是一个悲剧。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为了寻找生活出走他乡,为了追问价值四处流浪,直至年老才失望到了极点,最后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言说与著作能延续下去,但是死后的这一切,孔子已经看不到了。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大人物的命运往往附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但是它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五彩缤纷的时代,究竟需要怎样活?无人知晓。也许我们都会需要孔子死后的魅力,而拒绝孔子生前的落魄。

物质时代,追名逐利各不相让,娱乐时代,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信息时代,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同台竞技。这个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年代,我们需要怎样活?我们能活得简单吗?我们的追求在哪里?当杂交水稻之父和超级女声同举奥运火炬,你会为人生需要如何去奋斗迷惑吗?当惊天地震视人命如蝼蚁,你还会喊出人定胜天的一番豪言吗?这些问题,连圣人孔子都回答不了,因为他已经活得够悲惨了,何况他老人家的那一套礼仪解释不了我们这个花花世界。

从丧家狗到圣人,孔子的生前生后给我们留下了迷惑:人只有一生的时光,这一生是属于自己的;人可以延续万世的荣光,那万世属于别人。在一生里,孔子仅是丧家狗,在万世中,孔子成为了圣人。试问我们每一个人,有谁愿意用一生的痛苦换取自己看不到的那份荣光呢?

孔子本不愿意成为丧家狗,无奈世道艰难不容人。我们这个时代又何尝不是呢?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生活,你我又何必背井离乡?如果抛弃心中的理想,我们又怎会在陌生的地方流浪?如果我们能够忍受世外桃源的清苦与孤独,谁愿意去听取城市的喧闹?如果不是为了活得更好,你我都不愿意被现实的浮躁打扰!更何况,我们并不想做圣人,我们人生的规划仅限于一生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