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2月24日

 老庄. 2014-02-24

  • 1987年2月24日

    发现超新星1987A


  • 1987年2月24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学家希尔顿(Ian Shelton,1957.03.30-)在智利北部的南天区拉斯孔帕纳斯天文台,用折射望远镜寻找变星和新星。当他冲洗最近拍摄的一张大麦哲伦星云的天 文照片时,发现相片边缘处一个不明显的地方,有一颗超新星。为了确认发现,第二天晚上,希尔顿更换了望远镜,对这一天区重新拍了一张照片,证实了此前的发 现。与此同时,该天文台的另一位科学家,以及其他几个天文台的观测者也有人独立发现了这颗超新星。这颗超新星距离地球大约17万光年,爆发亮度是原来亮度 的几千万倍,地球上裸眼也能观看到,如此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自1604年以来还是第一次。


    这 颗超新星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天文学家的极大关注,人们纷纷使用各种手段对它进行了连续观测和研究。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安放在地下矿井中的中微子探测器 都探测到了两次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时间间隔很短。美国的两位物理学家还通过中微子波的实验证明,超新星的爆发是由于恒星中心塌缩位一颗中子星的剧烈反应 过程而产生的。

    超新星并不是新产生的星,而是一颗恒星濒临死亡的一次大爆发,因而又称为“超新星爆发”。它所呈现出来的极高亮度只是恒星垂 死时的一次回光返照。恒星维持发光的能量源是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当聚变燃料消耗殆尽,热运动压力不足以维持恒星自身质量所产生新引力时就会出现一次“大塌 缩”。如果一颗恒星质量足够大,那么整个恒星不会完全塌缩,而是一分为二。在核心部分剧烈塌缩的同时,外壳部分猛烈爆发。爆发的部分成为星云,内部塌缩的 部分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可见,超新星的观测研究,是人们研究恒星演化趋势的一条重要途径。正是借助于对超新星爆发等天文现象的深入研究,现代人类 已经基本认清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演化的序列。


    中国人很早就对超新星爆发进行了观测和记载,如1006年、1054年、1604年等许多重要记录,中国古人称超新星爆发为“客星”。

    东西合璧

    1731 年,英国天文爱好者用望远镜在南方夜空的金牛座发现了一团云雾状东西,因为形如螃蟹,故取名“蟹状星云”。后来观测表明它还在膨胀。到1920年,人们利 用1731年和1920年蟹状星云大小一比,就倒推出了蟹状星云出现应该是1060年左右。此时 人们已经认识到,蟹状星云应该是超新星爆发抛出的气体壳层。

    据《宋会要》记载;北宋至和元年(1054),天关(金牛座)附近白昼可见客星,亮过太白(金星)历时23天,直到嘉佑元年(1056)这个客人才隐没。——精彩的印证。



  • 1946年2月24日

    俄罗斯数学家格列戈里·马尔古利斯出生


  • 格列戈里·马尔古利斯(Grigory Margulis,1946.02.24-)出生,俄罗斯数学家,1978年菲尔兹奖得主。




  • 1944年2月24日

    美国物理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出生


  • 大卫·维因兰德(David Jeffrey Wineland,1944.02.24-)出生,美国物理学家,获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33年2月24日

    美国著名医学家犹大·福克曼出生


  • 美国著名医学家犹大·福克曼(Judah Folkman,1933.02.24-2008.01.24)出生。




  • 1841年2月24日

    德国化学家卡尔·格雷贝出生


  • 德国化学家卡尔·格雷贝(Carl Gr?be,1841.02.24-1927.01.19)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