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古镇

 靓剑凛波书斋 2014-02-24

运河古镇

运河古镇位于阳谷县城东20公里的张秋镇,又叫张秋运河古镇,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常古镇遵循着“因河而生、因河而衰”,而运河古镇也无法摆脱它由盛而衰的命运。然在张秋镇境内,其兴衰也与张秋镇与共。

1往昔之运河古镇编辑

运河古镇,五代时称张秋口,据史载,“五代周显德初,河(黄河)决杨柳渡(今东阿境内,当时是重要的黄河渡口),遣宰相李谷治堤,自阳谷(故址在今县城东30里)抵张秋口”。“张秋口”在当时就是一个渡口了。在五代后周的300多年间,张秋有了相当的发展,已经称之为“镇”。到金元曾一度改称景德镇。元代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在镇内设立都水分监衙门,运河古镇于是成为运河上一重镇。明代刘大夏治河张秋,又一度改称安平镇。顾炎武曾将张秋镇和颜神镇(今博山)、景芝镇并称山东三镇。但在当时它还是一个相对闭塞的河巷,规模不大。它的真正发展,还是在元代会通河开通之后。 公元1283年,元朝建成了连接济宁到安山的济州河,这条河入大清河,全长200多里。1289年,又开挖了南接济州河,北到临清的运河。经过不断的修浚,会通河成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运河古镇也逐渐发展成为以运河管理为主的开放型水陆码头和颇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在航运的推动下,运河古镇的工商业和手工业以及文化事业等得到了迅猛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以会通河为中心,横跨会通河两岸拥有号称72条街、82胡同的繁华大镇。据史料记载,从明朝顺八年到成化年间,先后石砌东堤从沙湾到荆门长达约14华里的河岸,加固了堤防,也方便了经济发展和漕运。在航运的吸引下,外地的富商巨贾、手工业者纷纷来到这里开设商号、店铺、作坊,从事如鞋帽、服装、纸制品、麻纺、竹编、条编、木器、印刷、年画、工艺美术、陶瓷、刻字、衡器等多种行业,经营各种商品。如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版画,就是元代山西人创办,工艺亦由晋南传入,品种达到300多种,运销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以及省内各地……为了方便经商,山西人还是在这里建起了山西会馆。
在会通河通航的漫长时期中,运河古镇作为阳谷、寿张、东阿三县的“经济特区”,对这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

2黄河决口与运河古镇衰退编辑

运河古镇地势低洼,其周围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凹陷地带,历史上多条河流流经这里。历史上黄河的决口泛滥成为这里的主要水患。
黄河下游历史上或由北线、或由南线入海,有6次改道途径处于南北两线中间三角地带的阳谷县境。据阳谷县志资料,“宋代初年以前,黄河流经我县中、北部,每年有冲决,则经运河古镇南泛郓濮。宋元以后,黄河河道南移,决水则北下直冲张秋,运河之堤屡开,人民深受其害。”所以,当地曾传言张秋本名“涨秋”,意思是每到夏秋之季,往往涨水成灾。人民谈水色变,也渴望制服水患,就把“涨”字的三点水去掉。频繁的水患,对与水运交通为支柱队伍张秋经济是最严重的威胁。历代王朝为了保护运河航运,都对黄河多次进行治理,但是并没有消除水患。最终,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黄河大改道,截断了运河南北交通,从而切断了运河古镇的经济命脉。
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决口,漫东平安山,於安山湖、会通河,运河南北交通中断,直到1411年开复会通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后,才又通航,其间停航20余年。这次停航对运河古镇的经济打击是沉重的。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437年(明正统二年)到公元1492年(明弘治五年)的50多年中,阳谷、寿张、东阿三县就遭到大水灾7次,其中有6次是黄河决口,5次沙湾溃决。其中,“明代宗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沙湾复决,会通河水渐绝,漕运终止,景泰四年遣御史徐有贞驻张秋,督治沙湾决河……景泰6年治河成功,南北水运复通。”其间达四个年头。“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荆隆口河岸复溃,决水北下张秋,冲毁运河东岸九十余丈,趋东南夺汶水入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大夏等命治河。先于运河西岸凿渠三里许,称之为‘月河’,导致水北流入会通河,遂将东岸决口堵塞,并西起黄陵岗(今河南民权县北),东至徐州,筑拦河大堤,杜绝北来支流,逼黄水全部东南流入海。为防复冲张秋,又与旧决口南筑滚石坝,至弘治八年,治河告竣,赐张秋名安平镇。”刘大夏这次治河是较为彻底的,基本是保证了其后100多年间张秋未被水冲,漕运畅通无阻,从而奠定了张秋长时间的稳定繁荣。
进入到清代后,黄河日趋不稳,张秋运河出险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至公元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大改道前的200余年间,阳谷、东阿、寿张三县发生大洪灾28次,其中22次是黄河决口泛滥成灾,或者河患内涝交加。这些洪灾十分惊人,如《寿张县志》就记载了道光二十三年的一个民谣:“是年大水,时言‘道光二十三,洪水包了天’”。尤其是这时的黄河决口越来越集中于由张秋走入大清河入海,成为咸丰五年黄河大改道的前兆。据阳谷县志资料载:“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黄河复决,北流溃张秋东岸,下大清河入海,总河杨芳兴等奉命堵塞,黄河仍归徐淮古道”;“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黄河北岸复决,河水复冲张秋,破东堤入大清河,大学士马齐等督率兵民治水,当年年底告竣”;“雍正八年,六月淫雨,河决沙湾口”;乾隆十年八月“河决冲没挂剑台(在张秋镇)”;嘉庆二十四年,“秋九月,??清政府没有拿出有效的对策,终于酿成了咸丰五年这一难以挽回的大改道。
咸丰五年6月,黄河大决于河南兰阳铜瓦厢。据《山东通志》载:河决后,“复分三股,一股由赵王河走山东漕州府南下注,二股由直隶东明南北分注,近山东濮州、范县至张秋汇流穿运夺大清河,由铁门关北肖神庙以下二河盖牡蛎咀入渤海。濮、范以下,寿张、东阿以上尽遭水淹没。”致使运河古镇一代黄河水到处漫流,溜势每年变化。直到金堤、临黄堤相继完成,黄河流归现在的河道止,运河古镇的黄河水患才告结束。黄河这次大改道,不但结束了其南流泗、淮入海600余年的历史,而且切断了运河南北交通,彻底摧毁了运河古镇赖以发展的经济命脉,使这一交通发达的历史名镇变成了闭塞的偏僻角落,商号或转移或关闭……经济迅速衰败下来。解放前夕,运河古镇已经变得相当萧条。

3运河古镇依河复兴编辑

运河古镇因运河而盛,因黄河水患而衰,如今又依黄河复兴。1946年,开始了人民治黄,如今,黄河治理取得了辉煌业绩,取得了岁岁安澜的伟大成就。张秋,这座历史名镇也伴随黄河治理而重振雄风,开始了复兴。
自上世纪中叶,阳谷开始建设虹吸引黄供水,到80年代,建起了陶城铺引黄闸,张秋镇作为阳谷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小麦、棉花、玉米等。有黄河水的灌溉,这里的土地肥沃,排灌配套,粮棉年年夺高产。
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如今,张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经济发展上提出了工业兴镇战略。建立了占地500亩的民营工业园区,形成了塑料化工、清真肉食加工、机械铸造、面粉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借助运河文化和景阳冈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运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高起点,建设新型小城镇,东西大街拓宽了30米,两旁临街全部为当前流行样式的高层楼房,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南北大街宽25米,仿古步行商贸饮食一条街,古朴大方风格独特。政策优惠,环境优越,民风朴实的张秋镇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宽松优美的投资环境。如今,肉制品宰杀加工企业发展迅速,由单一宰杀发展到猪、牛、羊、鸡、鸭多品种宰杀,达到了年宰杀加工30万头生猪、100万只羊(牛)的生产规模,年创外汇1200万美元。
走出困境见通途。面对新形势和发展需要,运河古镇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基础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立镇,同时发掘运河和黄河历史文化,开展旅游业,力争各个方面都取得更大的成绩,尽快实现古镇的复兴。

4运河古镇景致编辑

运河古镇虽是一个镇,但其城市规模比起一般县城甚至比泰安府城还要大,商业发达程度,较济宁、临清差而超过一般县级城市。于慎行说:张秋“都三邑之中,绾毂南北,百货所居,埒似济宁而小
”,《东阿县志》亦称:运河古镇“五方商贾辐辏并列肆河上,大较比临清而小”。当其全盛之时,镇城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其中主要街道多以交易品名称命名,如米市街、糖市街、柴市街、果市街、竹竿巷等。江南所产竹木、柑桔、稻米、桐油、丝绸、茶叶等,多在此卸船,由陆路运销山西、陕西及本省各地。本地所产之乌枣、阿胶等土特产及手工业制品,以及产自山东沿海的海盐等,亦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各省,是鲁西主要运河码头以及货物集散地之一。明代湖广参政陈守愚撰《安平城记》,称安平镇“云帆樯林,商贾云集,贸易纷错……此弘治间安平之太平气象也”。清康熙年间,林芃、马之骦作《张秋志》,述及当时盛况,有“镇当南北孔道,水路要津,船舻云集,轮蹄纷沓,五方商贾辐辏”等语。民国年间《增修阳谷县志》称张秋镇“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在昔繁盛之时,航桅林拥,商贾云集,非三县(指东阿、阳谷、寿张)城市所能及也”。又说张秋各街市“皆有百货云屯,如花团锦簇。市肆皆楼房栉比,无不金碧辉煌。肩摩毂击,丰盈富利,有小苏州之称”。当时仅在镇上经商的山西商人即有上百家,建有规模较大的山西会馆。至清末民初,因受运河停运及战乱、匪祸之影响,张秋镇渐失昔日之繁荣,但仍有商号70余家(其中晋商20余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经营糖、茶、果的“聚”字号(如成聚、福聚、工聚、新聚等)、经营粮食的“德”字号(如石盛德、崇信德、恒德等),经营药品药材兼坐堂行医的“堂”字号(如保圆堂、义圆堂、玉升堂、德华堂等),以及经营南北杂货及典当业的王太恒、泰盛隆、常兴全、常兴和等运河古镇几经修建,颇具规模。由于运河从中通过,分为东西二城,有城墙环绕,环城有护城河。至清代镇城有九门,镇内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街道多以经营货物命名,如米市街、柴市街等,也有以建筑物得名的,如城隍庙街、文庙街等。由此可见运河古镇昔日繁华之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