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春百年“于家大院”四合院变“鸡窝”

 埂溪书楼 2014-02-24

长春百年“于家大院”四合院变“鸡窝”

来源: 东亚经贸新闻  2014-02-24 09:11 编辑:齐智 【我来说两句儿

如今已经很难看出“于家大院”的影子

从这对雕花的攒子还依稀能看到当年的繁华

  在长春市南关区东安屯一带,有一个并不被众多人所知的历史文物遗址——于家大院。2008年年末,吉林省相关专家调查中发现具有百年历史的“于家大院”竟被拆。后来,经过政府部门多方研究决定,对“于家大院”进行保护。5年多时间过去了,老宅只剩两间小屋,四合院的门洞被遮挡起来成了“鸡窝”。

  记者踏访

  百年老宅门洞

  如今已成“鸡窝”

  近日,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利用几天时间对长春市南关区东安屯“于家大院”遗址进行了踏访。

  在东安屯“坐地户”范国臣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如今的“于家大院”。十几米高的土堆中间,出现一座低矮的小房子,房前堆满了废弃物。

  “你看,这旁边堆的都是老房子拆下来的木料,那根房柁是一棵300年的松树做的!”“于家大院”部分房产持有人的家人王成模说,现在,老宅子只剩下大门洞和大门洞东侧两间房。

  如今的门洞,已被王成模的朋友遮挡起来,在里面养了数十只鸡。

  围于废墟之中

  只剩心中记忆

  据介绍,曾经,站在“于家大院”西侧的大土堆之上,可以看到老宅遗留的全貌。

  而如今,“于家大院”老宅所处位置已成为低洼地段,被推倒的砖混墙堆在四周。在老宅四周,偶尔能看到拆下来的房柁或檩子。在瓦砾堆中,也能看到横七竖八堆放的椽子。

  交谈过程中,王成模还在屋中拿出一对攒子,攒子是接近方头的木制品,四周雕刻着几种花。据相关专家介绍,攒子是大门洞上门框的装饰物,主要用于悬挂灯笼或过年时贴福字用。

  “这对东西,有人当初给我1000块钱一个,我都没卖,感觉它是个古董!”王成模说,虽然家中的东西很破旧,但他认为都是文物。

  “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到大院里玩,因为它和我们的家都不一样!”范国臣说,现在,“于家大院”留给人们的都是回忆,原貌已不存在。

  老宅故事

  西南300米是伪皇宫

  主人曾是倒卖粮食大户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政协委员、民俗文化专家曹保明说,在道光和咸丰年间,一大批闯关东的中原农民在长春(宽城子)这块土地上居住下来。“于家大院”从前是伪满皇宫守城部队一个营长的住所,由闯关东的中原农民修建而成,后由姓于的大户人家居住。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集中了中原院落的美感,它的房饰、门灯、门洞的棚子都把一种传统的文化特征凝聚在上面,同时又记载着在东北落脚后的生活习俗和风尚,形成长春早期的生存风格。

  说到“于家大院”与伪满的关联,记者在大院东侧百余米的地方见到了一个水塔。

  “这个水塔是伪满时候修的,那时,这里有一个晾晒场!”范国臣说,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起过,水塔主要是供晾晒场使用的。而“于家大院”的主人,也正是倒卖粮食的大户人家。

  范国臣说,“于家大院”距离伪皇宫只有300米,属于典型的“皇城根”。

  于家晚期败落

  老宅卖给14户普通人家

  “我不知道专家考证是否完全正确,但我感觉,这个大院应该早于伪皇宫!”王成模说,专家所说的“于家大院”由闯关东的农民修建这一点,也就证明大院是比伪皇宫先建成的。

  王成模说,他是1955年8月出生的,他的祖辈在1955年10月买下了“于家大院”的部分房产。目前,在王成模手中有一张宣纸的房屋买卖“协议书”就是有力证据。“协议书”的签写时间是“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院子里有一个老头,他驼背很严重,后来死了!”王成模说,当时听老人们说,驼背老人经常抽大烟,“于家大院”也是因为这种情况败落的。

  据王成模统计,他记事的时候,整个“于家大院”里共住着14户人家,都是于家陆续卖给他们的。而王成模祖辈所拥有的房产,并不是从于家直接购买的,而经过陈家转手购得,当时花了80元钱。

  如何重建

  百年物品只剩1/10

  大部分部件不知去向

  曹保明说,2008年,“于家大院”的问题在得到省市领导关注后,相关专家和开发单位,还拿出了重建方案。

  据介绍,当时在开发公司东安屯拆迁规划图上看到,“于家大院”的原址正好处于两条路的交叉处,必须拆除。与此同时,开发单位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公司接到规划部门通知,保护性拆除于家大院,异地重建,于是拆迁施工人员将大院的主要建筑原件保留下来,并进行了详细测量,还拍摄了原貌图片。

  “我小时候,院里有很多大石条!”王成模说,在2008年拆迁的时候,“于家大院”的很多东西都直接用铲车破坏了,想恢复都不太可能。

  据介绍,原来在院中有柱石和镇宅石,如今都已不知去向。

  记者踏访中也看到,在“于家大院”附近室外,有很多老宅拆下来的木料,由于基本未做保护,包括房柁和檩子都已不同程度干裂。

  “现在,整个四合院中能剩下的东西最多只有10%,大部分东西都不知道哪去了!”王成模说。

  专家声音

  应建成民俗博物馆

  打造老长春缩影

  曹保明表示,当初政府和开发公司的承诺,到现在已经5年多时间。对于“于家大院”目前的情况,他也一直关注着,但却没有相应的进展。

  “‘于家大院’拆可以,但无论是异地重建还是整体搬迁,都应该有文化保护专家的现场监督和指导,像现在这样,满地是百年老院的碎砖碎瓦,谈何异地重建?”曹保明说,应该把“于家大院”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内设粉坊、磨坊、烧锅……是最有味道的老长春缩影,将成为长春的又一个历史文化景点。

  据介绍,2008年,长春市规划局相关领导曾表示,力争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将“于家大院”建成长春民俗文化博物馆,为长春添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

  “‘于家大院’是长春最早的老商埠区,是闯关东人在长春首先居住的聚集地!”曹保明说,开发单位应履行当初的承诺,保护历史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