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魂虎魄牟宜之

 齐鲁一粟 2014-02-24
我是中国人!谁抗日,我就听谁指挥
  1909年,牟宜之出生于山东省日照一个书香世家,受姨父丁惟汾影响,幼时便怀有“救国图存”之理想。1925年,牟宜之在李大钊等人的指引下加入共青团。二十岁那年,壮怀激烈的牟宜之写下了他的诗歌处女作——《少年行》:
少年颇负倜傥名,略触谈锋举座惊。
足涉八荒志在远,胸填五岳意难平。
王侯将相了无意,农工学商各有情。
踏平坎坷成坦途,大道如天任我行!
  “九一八事变”以后,牟宜之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甚感痛心,又写下了“神州那许陆沉了,投笔从戎事国殇”的诗句。1932年,他参加了著名的“日照暴动”,暴动失败后受到通缉。为了避难,他在姨父的安排下远赴东洋,开始了留学生涯。
  1935年秋,牟宜之回到祖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找到共产党,要求到延安抗日。后来又通过丁惟汾的引荐,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山东省乐陵县县长。那时山东省的大片土地已经沦陷,许多缺乏责任感的国民党官吏纷纷弃职而逃,牟宜之正是在鬼子还来不及占领的时候走马上任的。
  担任县长期间,牟宜之干了几件大快人心的事,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他杀了一个长期欺压百姓的捕班总头,并且亲自带队消灭了茨头堡区的一股土匪。当然,更令人拍手称快的是,他当众枪决了一名嚣张的日本毒贩。这名日本毒贩被捕后,竟然不知好歹地嚷嚷:“我是日本人,你们中国人管不着。”牟宜之闻之大怒:“你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贩毒,触犯了中国法律,我不但要管,还要杀了你们这些家伙!”言罢,这个日本人便被当众枪毙。
  1938年,八路军“娃娃司令”萧华率部进驻乐陵,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忙致信牟宜之,命其全力刁难,“尤其在军饷、粮食、服装上不予供给”。牟宜之不以为然,反而通过朱集镇大常村村长常浩天与萧华取得联系。两人见面一番长谈,彼此视为知己。
    为了争取沈鸿烈,萧华准备独自到惠民县城与之谈判。牟宜之得知后,便与萧华同往。谈判完毕,沈鸿烈特地与牟宜之进行私聊,许以高官厚禄,希望牟宜之能够站在他这一边。牟宜之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回到乐陵的一天晚上,牟宜之与萧华、常浩天边走边聊,走进了一片枣树林里,谈起抗日大计,不知不觉间六只大手已紧紧握在一起。突然,萧华提议:“古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现在我们岂不是枣园三结义吗?”牟宜之心有所感,激动地表示:“我们誓像一棵棵老枣树一样,不怕狂风暴雨,不怕刀山火海,无论环境多恶劣,也要抗战到底,为民造福。”六只大手再次紧紧握在一起。此后,牟宜之不仅倾尽钱财帮助萧华,还将辖区武装改编为泰山支队,完全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乐陵县由此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牟宜之本人也被吸纳为中共特别党员。
  沈鸿烈见牟宜之站在了共产党一边,气急败坏地赶赴乐陵,怒斥牟宜之:“你是我的人,为什么要听共产党指挥?”一边说,一边将桌子拍得震天响。牟宜之毫无惧色,反驳道:“笑话,我怎么成了你的人?我是中国人!谁抗日,谁为人民谋福利,我就听谁指挥。”然后又说:“你就是把手指拍断了,也丝毫改变不了我的主张。”沈鸿烈见无法说服对方,便委任牟宜之为省政府秘书主任,希望将其调离辖区,不想,牟宜之再次拒绝了他的安排。
  沈鸿烈“调虎离山”不成,又起“声东击西”之计——他致信萧华,以商议政事为借口,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到达乐陵,突然将牟宜之强行挟持上车,计划将其押至惠民,然后另行任命乐陵县长。
  沈鸿烈的汽车到达城南时,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上万名乐陵百姓早已等候多时,他们奋勇拦下汽车,大声要求“放人”,并声言“谁敢破坏抗日,我们绝不答应”。此外,还有数百名身体孱弱的大爷大妈横躺在公路上,誓死挽留牟宜之。沈鸿烈何曾见过这等阵势,禁不住怒火冲天,只见他一声令下,部下纷纷架起机枪,对准人群。然而,面对威胁,老百姓依然毫无惧色,不予让路。无奈之下,沈鸿烈恼怒地将牟宜之推下汽车,气哼哼地离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