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宣化访古之二镇朔楼、拱极楼

 茶香飘万里 2014-02-24
 

    镇朔楼,又名鼓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坐落在古城宣化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镇朔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于明代早期,至今己有558年历史。比清远楼早了四十多年。高度与清远楼相仿.明正统初期,宣化、张家口、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年久失修的士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边城军民苦不堪言。正统五年(1440年),将城墙加宽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砖石,整个工程历时6年。《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道:“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卜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此碑现仍竖立在镇朔楼之侧。
  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镇朔楼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严。该楼建在墩台之上,通高25.且米,占地面积1052.3平方米。初建时南面塌颌曰“镇朔楼”,北面有匾曰“丽谯”,取镇靖高华之义。楼上原置有报时漏刻鼓角,通报十二时辰。室内殿堂言矫.四周围有回廊。东西廊下保存有碑刻5幢,刻有如下碑文:明正统十一年(144年)《宣府新城之记》、明景泰二年(145年)《宣府新城重刻铭》、清乾隆H十h年(1757年)《宣郡修城记》、清同治”年(1865年)《重修郡城镇朔楼碑记》、NN年《重修镇朔楼记》。三些碑文详细记述了宣化城和镇朔楼修建的历史和维修的状况,是后人了解宣化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宣化访古之二 <wbr> <wbr> <wbr> <wbr>镇朔楼、拱极楼 


  镇朔楼上现存两块木制大匾。一块是悬挂在楼卜南侧的“镇朔楼”大匾,长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样复制的;一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坤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子楼卜北侧。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状态各异的出海蚊龙。图案精美,刻工精细,加之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4个大字,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镇朔楼古朴庄严,有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宣化访古之二 <wbr> <wbr> <wbr> <wbr>镇朔楼、拱极楼
  悠悠五百载,风雨侵蚀,战乱摧残,也使镇朔楼累累受损。请乾隆五年(174年)和同治四年(186年)曾两次修缮。清乾隆五年修后,南匾存旧,北匾改为“筹边览胜”。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56万元再次落架大修。对瓦顶、梁架、装修、地面、墩台、券洞进行全面修复,并且重新油饰彩绘。重修后,镇朔楼以古朴庄重的姿态再现世人。同时还复制了长2.2米、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置于楼上。1956年和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仕。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镇朔楼不仅成为古城宣化历史的见证,而且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理想去处。古姿犹存、风韵依然的镇朔楼,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拱极楼即是古城墙的南门城楼,是四座门楼中仅存的一座。镇朔楼与拱极楼之间,有一段步行街。这条不长的街道,极尽繁华景象。沿街两侧商铺林立,人头攒动。走过步行街,就来到拱极楼。建于明永乐年间的的拱极楼,比镇朔楼又早了近二十年,因为处于宣化城的最南端,也叫南门楼。拱极楼建在连城墩台上,俯视着西去东来的列车,日夜穿流。也把一张瑰丽的名片,呈送给八方游客。城楼的南面是宽阔的广场,大理石地面,平整洁净,彩灯、射灯分布有序,是上佳的休闲场所、娱乐所在和大型演出平台。楼北檐下,悬挂着扁额,上书著耕楼。或许著耕楼才是最早的名称,后来才改称昌平门。原来拱极楼、昌平门、著耕楼和南门楼,都是这座楼的名字。在明代,宣化和大同是抵御蒙古入侵的重镇,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中,明英宗皇帝朱祁镇被蒙古也先俘获,倾国之兵50万人顷刻间全军覆没,也先押着朱祁镇到宣化扣关,一时宣化守军人心浮动,在此危急时刻,驻守宣化的副将罗亨信,仗剑坐于门中,严令“出城者斩”。从而使宣化军民得以保全。他就是坐在这个门中。
宣化访古之二 <wbr> <wbr> <wbr> <wbr>镇朔楼、拱极楼
        只是不知哪位高人在此搞了些热带仿真植物,实在是不伦不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