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根在脚如何理解,为什么要修炼太极脚功夫

 太极一圆 2014-02-25
太极拳名虽为拳,实际上以脚为根,从脚练起。从这一意义上说,太极拳即太极脚也。所以先贤提出了“其根在脚”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太极拳术。这是谁提出来的?原先看到的资料,以为是武禹襄大师的著作,后来《中国道教气功大全》《东方修道文库》及《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等书刊转载了上世纪70年代台湾自由出版社的《道藏精华》中关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才知道这是张三丰提出的命题。其秘诀计十五篇,其中第四篇“太极拳法决”提出了“其根在脚”。对照武禹襄的相关著作,除个别文字外,内容完全相同,今据《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所载引录如下:“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武文为”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下略)
  
  这一段以“根”为中心的论述。内涵丰富,大致可分述几点:
  
  1.太极拳应从脚下功夫练起
  
  提出“其根在脚”之前的那段文字,概括了太极拳的总体要求,包括动作、身法以及意、气、神等要求。接着说的是”其根”,是指实现总体要求的“根”。根在哪里?在“脚”。其过程是由脚而上,而腿而腰,直至手指,而且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总须保持自脚而上的“完整一气”,才能得机得势。既然太极拳的“根”在脚,而且发劲过程也是由脚开始的,毫无疑问,练拳应从脚下功夫练起。事实也是如此,例如第一个动作“太极起势”,就是左脚向左开步,然后才陆续展开身手的。这个简单的事例,正好说明了从脚练起的原理。当然,随着动作的深人展开,对练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2.指明了内气内劲的运行路线
  
  太极拳的养生与防身,都需要内气内劲的修炼。“其根在脚”这段文字,表明了气与劲的修炼过程及其走向。气与劲从脚底而起,经踝关节,过双膝,缘腿而上至腰胯,再抄命门而上,循背脊至肩窝。敷于两臂,形于手指。以“太极起势”为例,当两手缓缓上提,意想气由脚底涌泉穴起,攀缘而上,直达手指,这是自下而上的行气路线。当然还有自上而下的行气路线。
  
  3.脚下功夫的涵义
  
  修炼脚下功夫,与修炼太极拳的总体要求一样,离不开一个“松”字。所谓太极脚,就是脚掌、脚背、脚心、脚跟、脚趾乃至脚经络等无处不放松柔和,故能上通四肢百骸,内连心意脏腑,下达重心底盘,稳定如根,又富于变化。简言之,太极脚就是上下、前后,内外完全放松了的柔和之脚。无论站立、动步、活步,还是转身,始终是放松了的柔和之脚。
  
  4.松脚的标志
  
  其根在脚中脚如何放松?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脚的任何部分都不用力,一切任其自然。由于情况不同,松脚的标志也不完全相同。主要有双脚站立、单脚支撑、动步变换等三种情况。
  
  双脚站立,包括开步站立、弓步、虚步、马步等在内,都要两脚放松踏地,脚背、脚底、脚跟的肌肉经络都是松松的,不挂一点拙力,宛似赤了脚踏在松软的地毯上感到柔和舒坦。脚趾当然也是松和舒展地粘贴(说熨帖亦可)地面,不是用力抓地,而是松粘贴地;与之相关的跺关节,也是松松灵活的。一般来说,双脚站立时的脚下放松,比之后面两种情况要相对容易些。
  
  单脚支撑,是指独立状态以及转身提膝迈步之际的一腿支撑的态势。此时松脚的标志是:单腿支撑之脚,与双脚站立一样地平稳踏地,且要注意中心落点的位置及膝尖不超过脚尖,一旦越界,就会牵连脚底紧张用力。
  
  动步变换身法时的松脚,较为复杂一点。例如右弓步转变为左弓步时,其间有五种情况要注意。
  
  (1)先是重心后移转身撇脚,这种撇脚动作不是脚自身的动作,而是由重心变化及腰胯微向右旋转带动的,若是刻意将脚外撇,则容易造成脚部紧张。
  
  (2)当右脚单腿支撑、左脚收回至右脚里侧(不落地)时,右脚放松踏地的要求与上述单脚支撑情况相同。
  
  (3)至于悬垂的左脚,不但全部要放松,而且膝、胯、腰等都要放松,尤其是跺关节必须松活才能自然下垂。若是脚尖刻意向下垂,那是一种紧张的表现。
  
  (4)接着左脚向前迈步时,意念是由腰胯的松沉把脚送向前去的,同时要松膝,才能迈步轻灵如猫行。为此,师门传有出脚三催法,即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5)接着左脚跟先着地,随着松沉进身、重心前移而全脚徐徐踏实,若是单单用脚去踏实,势必紧张。
  
  5.脚下的变化
  
  其根在脚中脚的放松,目的是为了用脚。上述松脚之法虽然都已包含着用脚的内容,但是用脚之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进一步讲一讲。
  
  仍以右弓步变换左弓步为例。上节所言松脚功夫的标志侧重在“松”字方面,此处则着眼于脚下的重心变化,即虚实之变。当右弓步站定时,右脚为实,左脚为虚。两脚所占重量的比例,一般情况是前七后三。虽然右脚为实,但只是七成实,另三成是虚,此为实中有虚;左脚虽为虚,但只占七成虚,另三成为实,此谓虚中有实。
  
  这种虚实状况尚容易理解,问题是右脚所占的七成实中,仍含有虚意,此中奥妙非细心揣摩不可,否则难明其意。拳论说:“虚,并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并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可见定式时脚下的虚实虽然“定”,但“定”中有不定,其虚实变化在意不在形。正如李公景林武当剑“四空”的是心空那样,虽然形状上踏实了,但意念上脚心脚底皆是空的,故而能变化快、行步疾。
  
  即使在弓步变虚步、虚步变弓步的变化过程(渐变)中,仍然要意、气、神来疏导脚下的虚实变化。尤其在一脚单脚支撑、另一脚悬垂欲迈之时,虽然身体重量百分之百由支撑之脚承载,但在意念上脚下并非完全占煞,仍应含虚虚上提之意。
  
  关于脚下的虚实变化,郝月如先生解释得比较清楚,他说:“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是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持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6.脚踏入地
  
  其根在脚中无论是双脚站立还是单脚站立,还须注意脚踏实地,这至少要注意两点:一是脚踏地时,要有陷人柔软的沙地之感,操之日久,脚既能松柔,又能宛如人地为桩,桩步稳固。二是意想脚心涌泉穴与大地接通,导致大地灵气由脚底而上,贯通周身。此两点对于修炼脚下的反弹劲息息相关。
  
  7.蹬脚反弹
  
  其根在脚的作用,首先是从发放太极内劲的程序上提出的,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就是说太极发劲的“根”在脚,、首先从“根”发起。那么如何从“根”上发起?简单地说:脚掌一蹬,用蹬脚反弹之劲发起。
  
  太极劲是整体弹簧劲,其弹簧安在何处?师门传授有三层弹簧,第一层安在脚底,第二层安在腰隙(命门),第三层安在肩窝。脚掌(不是脚跟)一蹬,第一层弹簧发动,由下而上,三层弹簧几乎同时弹发。本门发劲的九一心法中,就有“脚掌一蹬”一法。但脚掌并非单单自猛蹬,而是由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促成的。所以虽然脚掌一蹬发出反弹之劲,但脚掌自身依然是松的、平实的,假若是脚掌僵硬、脚趾卷曲蹬地式的蹬脚,则通道受阻,反弹之劲难发,发了也通不出去。
  
  促成蹬脚反弹的其他几个因素,主要是腰胯一沉、命门(腰隙)一坐、尾间一坠、重心一移等心法、劲法。所以蹬地发劲既要脚的自身放松,又要周身完整一气,才能进人佳境。
  
  8.脚底功夫的养生功能
  
  修炼脚下功夫,对促进生命活动的健壮成长有特别重要意义。其根在脚,即长青之路始于足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