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科研的子弹飞

 无题602 2014-02-26
 这一次,俺确信自己招到了一个好学生,姑且把他叫做学生A。从研一开始,俺有条不紊地指导他上课、业余时间阅读文献,接触课题。研二了,俺毅然把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交给他,指导他系统地阅读文献,凝练问题和研究方案。一切还好,直到研二暑假。学生开始变得浮躁,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工作了。学院发文章的要求逼了上来,不管对不对,没有EI收录的论文毕业就成了问题,这种规定开始发挥作用。而科研,尤其是创新性科研,往往面临着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和不理解,这与一年半时间内拿到录用通知的发表论文规则相悖。明知不到出东西的时候,但还要去发表论文。当代这样的论文知多少?学生觉得害羞,俺觉得羞耻。领导在乐呵呵地统计着数字。紧接着,找工作的热潮开始了,尽管俺动员他读博,不管跟谁读俺都支持,但由于家庭和个人原因,他还是选择了工作。招聘会、面试、笔试,成了他的全部。俺不能说他,因为作为教书匠的俺无法给他提供工作。接下来的是草草毕业。俺很痛惜,因为俺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他适合继续从事科研,而这种适合是俺在经历了十多学生后比较发现的。可他放弃了读博。或许他这一代能够从农村走出来就完成了使命。或许这是当代高校科研界的一个缩影。

随着连续两篇SCI论文的接收,俺的某位前学生(姑且把他叫做学生B)的硕士论文结果也逐渐浮出水面,见了真神,算是被认可了。所谓前学生,就是已经毕业了的,甚至毕业了好几年后的。这个学生的潜质一般,但勤奋和努力弥补了他的缺陷。当年,这个学生的论文面对着诸多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直接地反对,被认为思路是错的。学生也很为难,本想直博的,最后竟选择了放弃,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原因吧。科研是少数人的事儿,科研成果被承认也是少数人的事儿。俺早已习惯了,也不以为然。而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却往往形成天大的威压,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毕业和学位。做老师的,职称上不去也就罢了,耽误了学生的前程是万万不好的。所以,当学生质疑了自己,认为不太适合从事科研时,俺也被迫选择了沉默和接受。

今年的春节得空和学生A、学生B聊天,俺说你们硕士期间的工作都已经陆续发表了两篇不错的论文,你们不读博,俺一直很遗憾。不过这都不算什么,再看学生C。学生C在科研中表现不俗,有点干科研的劲头和潜质,但不幸这种执着或严谨导致其无法按期发表论文,遂进入盲审和更高一级的审核和答辩,成了周围人眼中的“差”学生,最终被延期毕业。如果,给他三年时间,俺确信,他会和师兄师姐一样,发表出不错的论文,是一个优秀的科研者。

硕士统统都要毕业,不会毕不了业。现实中,倒是那些科研潜力差,论文草草,但能够处理体制的要求的,顺利毕业了。最适合科研的,恰恰是受到体制打击最大的一位;最不适合科研的,发现了科研游戏的门道,恰恰是体制的受益者。折腾一圈,教会了学生一个道理:体制是不好惹的,最好去迎合;科研是无所谓的,都能毕业。顺利毕业,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狗屁。

从2000年开始带研究生,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近几年来培养质量实际下降了。分析一下原因如下:一是扩招带来的研究生生源的下降;二是本科教学改革带来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下降;三是年限的缩短,两年半缩为两年;四是研究生毕业和论文挂钩后,研究生被迫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体制一定会造就急功近利的师和生,滥竽充数者不会因为有了更严的制度而消失,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倒是做事者被制度淘汰。所有的科研,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有SCI、EI索引的论文为证;年终,某单位的论文基数上又上涨了浓浓的一笔,为科技论文第二强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政绩斐然。

为什么就没有人问一问,俺们究竟在为谁科研?俺们究竟在为谁培养人才?这是他们的宿命,还是当代科研界的宿命?科研体制呀,什么时候能够让学生自由地再飞一会儿,让科研的子弹多飞一会儿......

201423日整理于北京家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1954-764277.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