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理解的“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

 qingduod 2016-11-17

我所理解的“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

已有 1650 次阅读 2014-5-31 21:34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又到研究生答辩季,无论高校还是研究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研究生,这时候都是按照各自单位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又一届该毕业的研究生开始答辩。每到这时候,对国内研究生批量制造、学位论文粗糙的抱怨又开始不绝于耳/目。抱怨之后应该是谋求改善,否则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位者应该改善研究生培养和监督制度,当导师者应该尽其职责指导自己的研究生,研究生自己应该尊重自己宝贵的求学光阴,通过尽力做好学位论文获得能力的提升。这些努力的直接产出就是让合格的学位论文尽可能多一些,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尽可能少一些。

我在2007年正式成为硕士生导师,限于中科院地理所的研究生名额,到今年一共有4个硕士生毕业,我自认已指导完成的4篇硕士学位论文都是合格的。每一篇的完成过程都挺辛苦,学生们自己很努力,相信他们从中自有相应的收获,我也从中受益良多,所以他们每一个人完成理学硕士答辩时都让我很有感触。 

这里想写一点我自己对“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的理解。 

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对应的是一个本科毕业生至少3年的努力过程,远不止是论文送审前的三两个月的突击。

理学硕士的答辩决议里通常有这么一句话——“该生已具有从事(创新性)科研的能力”(科研本来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创新性,所以我觉得加不加“创新性”三个字差别不是那么大),博士答辩决议的这句话里还会强调“独立从事”。所以完成硕士论文内容的过程应该是在导师的全程指导下,寻找一个科学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实现并评价解决的效果,最终总结表达出研究成果。

对于硕士生,寻找一个科学问题,需要首先挑选一个不那么宽的研究领域,通常是导师所关注的、计划未来3年要做的,这个选择应该是导师为主一些,应该在录取硕士生时就已达成大致意向,如果不想做,就继续双向选择。硕士生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去梳理这一块目前国际上已经陆续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问题,硕士论文要针对的是哪一个科学问题。

“已经陆续做了哪些工作”,意思是要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出这一块领域中最初针对的问题是什么,从哪些思路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什么认识。区分国内研究现状和国际研究现状是缺乏逻辑的,也一种刻意的自我贬低。罗列某某人做了哪些工作通常是不合适的,应该是沿着哪些思路,产生了哪些研究工作。已有研究工作的基本分类框架应该是研究思路或者是方法基本特点,而不是研究者、研究者的国籍、或是研究发生的时间。 

综述的目的是提出问题——“还有哪些问题”、“硕士论文要针对的是哪一个科学问题”。这些都是要学生作出判断:不同思路做出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哪一个是最重要的、这篇硕士论文要做的科学问题。为此,学生要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训练——为什么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科学问题。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可能还有其他的科学问题,但一篇论文应只针对一个核心问题,所以它应该“最”重要。这常常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重要的是学生不但要做出选择,而且要能科学地自圆其说,有必要的文献支撑、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来论述合理性。

为什么这是这篇硕士论文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一个较大的、较难的科学问题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相连贯的较小的、相对较易解决的科学问题(这是一种科研能力)。硕士生应选择首先要面对的科学问题来解决,要适当、现实,既不能过于琐碎,也不能太大、太难到3年硕士期间无法解决。这又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除了科学性之外,还受到不少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学科背景、导师课题组的研究积累、学生可投入的时间精力(推免生通常多些、毕业后计划从事科研工作的可能多些),甚至是导师当前的项目情况。

通常这个问题应该能被表述为一个可进行假设检验的问题。例如,如果是方法性研究,针对当前方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不足之处,“能否通过(以某种方式)考虑某种因素改进现有方法中的不足?”如果是已有方法的评价研究或是比较性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已有的方法会产生合理的结果吗?现存的不同方法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吗?”等等。

这一步对硕士生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提出科学问题”是最重要的,也因为硕士生通过这一步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和判断选择而开始产生了区别于本科生的蜕变。导师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方向性的把握、逻辑完整性的考察、科学问题的拿捏。我一般在这个阶段给学生留的时间最多,一年至一年半。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半程,学生每次讨论可能都显得进展不大,甚至在门外兜圈子,学生固然辛苦甚或有些痛苦,对我自己也是耐性的考验。

通常来说,准确地把握住一个合适的科学问题之后,后面就是如何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是方法性研究,关键是如何设计一个新的方法以(某种方式)考虑某种因素;如果是对已有方法的评价研究,核心是如何设计一个控制实验,这同样也是方法性研究中设计出一个新方法之后必要的评价所需要的。所以通常我自己会更倾向于让学生做方法性研究。

完整地提出科学问题并完成初步的设计方案之后,就足够进行硕士论文开题了。之后就是设计方案的实现、评价、结果的整理讨论,评价解决的效果,撰写学位论文准备毕业。既然这是一个科研过程,我们并不能完全指望一路顺风、按时到站,中间可能会有各种可能性,相应会有修正完善。提前对问题的凝练越准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越强,顺利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通常就越高,但也只是可能性。

在提交硕士论文的截止期前,所探索出的结果并不一定都能表现出称心如意地解决了所选的科学问题。如果是正面结果,皆大欢喜;如果是负面结果,很容易让硕士生沮丧,也常常很难获得论文评阅人的赞赏。但是我觉得,结果的“正面”或“负面”并不应该被用于评价一篇硕士论文是否“合格”。尤其当所针对的科学问题表达为一个假设检验问题的时候,负面结果也许只是正常地拒绝原假设,或许证明了之前设计的解决方案可能是走不通的,或许是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都有其科研的价值。

评判一篇硕士论文是否“合格”,应该关注于作者对研究背景的梳理是否形成一个体系;凝练出的科学问题是否以理服人;方法性研究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否合理、有针对性,评价性研究时控制实验是否设计合理;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是否适当,不草率,不夸大;写作是否规范。

硕士论文最终呈现给别人的是一个完整的科研论文文档(学位论文答辩还涉及到ppt制作、讲演等,那是科研交流能力的一部分),论文写作方面是否逻辑严谨、符合科学规范地讲述了一个科研“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这表明了硕士生最终是否能够总结表达出其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我也看过一些硕士生毕业时已发表了多篇期刊文章,甚至也包括SCI文章,但硕士论文不但文字非常草率,而且内容组织也有逻辑问题,让我不禁觉得遗憾且有些诧异。

硕士论文写作除了整体结构外,论文中的基本格式、文字细节是否符合科研表达的规范,我认为也是重要的。现在许多研究生所写论文初稿的文字口语化严重,甚至QQ化严重,参考文献的格式不能做到规范、统一,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方式不规范,图表表达有误,我看到时都会觉得很扎眼。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合格的硕士应该受过的训练、应该养成的习惯。

上面的这些过程很麻烦,很辛苦,不但对于硕士研究生是这样,对于导师也是这样。3年的读研时间根据我的经验总是显得紧巴巴的。而且还有一个让人颇不甘心的现实是,硕士生最终所做出的论文,毕业存档后十有七八是少有人问津,所做的内容十有八九这个研究生未来不会直接用得上。也有硕士生轻轻松松对付对付,一样毕业拿到了文凭,找的工作、拿的工资也不见得差。既然这样,还值得这么辛苦的折腾吗?

我相信,硕士研究生如果真正完成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之后,所锻炼出的思维方式、逻辑性、工作方式、工作态度,会在他身上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努力付出就不会全无意义。

本来只是偶发点感想,没想到这么长,而且中间大多内容都不是什么新东西。好在只是写在博客里,既然对国内研究生批量制造、学位论文粗糙的抱怨时不时都会有人说,那么我在这里说一说我所理解的“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应该也不至于太被看做是“拾人牙慧”吧。就此打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