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越来越淡的年味谈“传统文化的式微”

 昵称3897598 2014-02-28
从越来越淡的年味谈“传统文化的式微”

马年春节刚过,不少人感到,吃团圆饭、放鞭炮、走亲戚之类年复一年的过年传统正受到挑战,年味越来越淡,不比往年热闹。甚至有人认为,过年已逐渐失去它的必要性,过于空洞、形式化,而实际情况也逐渐向着这种趋势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年味越来越淡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式微。

春晚的关注度下降是年味淡的重要表现。对于辛勤劳作的人们来说,过年象征着昔日美好的记忆,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小康生活的同时,似乎将传统文化遗忘在一边。就从春晚说起,以往这档央视特色节目一直是人们除夕夜必看的节目,也是守岁消遣时光的好载体。但近几年或许是观众的审美疲劳,或许是几位重量级的元老退出,关注春晚的人越来越少,倒是打牌、搓麻将的人越来越多。从今年开始春晚被定为“国家项目”,形式上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内容上却有向下沉沦的危险。已经举办了三十多年的春晚,靠的是传承中华民风、习俗的优势,靠的是发扬贴民心、接地气的特点,使其深受老百姓欢迎。但如今人们却把它过于形式化、任务化,甚至一些节目成了“烧钱项目”,失去了原汁原味雅俗共赏的表演宗旨。而这也让一家人热闹的过年气氛冷清了不少。

烟花爆竹也是营造过年气氛的重要形式。由于我们过度地消耗能源,污染环境,导致PM2.5的严重超标,国家颁布“限放令”也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但鞭炮对于春节是标志性的象征,一旦少了它,过年就少了热闹的气氛,人们的喜悦心情也不能被充分“点燃”。从我今年的观察来看,烟花爆竹的销售受到了严格限制,而燃放情况的确比往年有所下降。从新闻上的民生调查中了解到,很多经营业主放弃了放“开门炮”这一传统习俗,让以往“百家争鸣”的局面难以再现。我想,这种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又会失去一些传统的东西。

春节等传统节日正面临着文化习俗式微的危险。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传统节日的式微也是形势所逼,因为时代在发展,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民俗活动往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依稀记得小时正月里有很多习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昌化老家的跳龙灯、马灯、鱼灯等群众文化活动,锣鼓震天,那时附近邻里都来凑热闹,场面十分壮观。不过这几年,这种农村习俗已逐渐淡出我的视线。特别是近几年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内涵和形式都在发生变化。亲自上坟祭祖的人越来越少,出现代祭或网络祭祀等现象,失去了庄严的孝文化氛围,使人们对一些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当春节这些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传统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

对传统文化真正产生影响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高科技、快发展和物质化的世界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人性的淡漠拉开了彼此的距离,精神的颓废使我们将传统的一些文化排斥。以前一家人出去拜年,由于不方便,总要在亲戚家过夜,现在交通便捷了,自家的小车可以快速来回。这其中的弊病就是亲戚之间关系疏远了,可以互相了解的机会少了,走亲戚更像是在“赶任务”。以前过年时大家围坐在火炉旁,亲人之间聊聊天、叙叙旧,感觉情意浓浓,温馨美好。但现在有时候却成了无话可讲的“尴尬时刻”:有的人从头至尾低着头,看着手机,刷着微博,却与一些莫不相识的人聊得正欢;有的人想打破僵局,却没有办法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正所谓网上热传的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身旁,你却在玩手机。”这种过年的气氛,就是从最近的亲人之间的“冷场开始”,由内而外,年味真的从我们的身边变得越来越淡了。

 “传统文化式微”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底气自豪,因为有着五千年不断的中华文明;但我们也有责任从前辈手里接过接力棒,将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平时,我们需要多通过询问长辈,或查阅资料,对我国不同节日的文化习俗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对当下文化的现状进行反思,从而意识到保护这些式微的文化是多么重要。我们是中学生,能够做到的毕竟有限,最切实际的还是从我们身边做起,可以通过自己的描述让大家知道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添砖加瓦。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铭记肩上承担的使命,那些处于式微的传统文化就还有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