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杨绛与苏州

 苏迷 2014-03-01

钱钟书、杨绛与苏州

□俞 菁

 

民国时的苏州,古城碧野、山水温柔,是一个沉淀着浓浓历史、厚重文化底蕴的所在,许多文人学士在这里流连休憩,为这个以精致著称的城市添上儒雅的一笔。钱钟书与杨绛,这一对蜚声中外的文学伉俪,在他们年少时期,也都在苏州留下过生活的足迹。苏州市档案馆中,至今保存着不少他二人学生时代的作品,分别刊登在《桃坞学报》、《振华女学校刊》、《东吴年刊》上,从而给我们研究钱钟书、杨绛的心路历程与文学渊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钱钟书,1923年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到1927年桃坞中学暂时停办才返回无锡。桃坞中学是一所英文教学极为严谨的教会学校,师生在校内皆用英文会话交流。其校刊《桃坞》学报也是以一半英文一半中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十六七岁的钱钟书在这本刊物上分别担任过中、英文编辑,并且发表过文言、白话、译作等不同形式的文章,如《天择与演变》(1926年《桃坞》第九卷第二期),是翻译英国科学家威尔斯(H.G.Wells)关于生物进化的专业论文,精警透辟,颇显其英文功底。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当时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但由于中、英文成绩特别优秀而被破格录取。这不能不感谢他中学时期扎实的英文教育。

  而在苏州的这一段时期,他同时大量阅读了《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这些由苏州文人编写的通俗文学作品又给了他另一种新鲜的养分。不可否认的是,在苏州的几年求学生涯,为他今后融贯中西的学问研究及讽婉精妙的写作方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钱钟书的学问还体现在他渊博的古学知识上,而他受业最深之处也在苏州。钱钟书年轻时代曾与陈石遗一起共事过,结下忘年之交。陈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宋诗派重要诗论家,晚年寓居苏州,与章太炎、金松岑共倡国学会。石遗精通英文与古诗,喜好正与钱钟书相合,故对钱青眼相加,曾高度评价其旧体诗“……文字淹雅,不屑朽然张架子,喜冶诗,有性情,有兴会……”。每年寒暑假钱钟书南回,老人都要邀请他去自己家里畅谈,在古体诗的创作上,陈的指点给了钱很大启发。1934年即钱钟书出国留学的前一年,这年除夕他被邀赴苏州度岁,这一夜,一老一少促膝谈心,石遗老人对诗文“指点江山”,钱在旁用心倾听,并不时穿插附会。石遗后赠诗云:“仍温同被榻,共对一炉灰。”话语温馨,足见两人交情之深。而钱钟书更是受益匪浅,他后来编写了一系列评论古诗的著述和旧体诗创作,如《谈艺录》、《宋诗选注》、《槐聚诗存》。1934年苏州的那个除夕围炉夜话,则被钱钟书编成《石语》,以纪念石遗老人。

  虽然钱钟书在苏州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此处却有他青少年时代求知若渴的点点滴滴,更有他众里寻觅到的终生伴侣的踪迹。

  相比较钱钟书,杨绛与苏州的渊源就更深了。比钱晚一年出生的杨绛,本籍亦为无锡。其父杨荫杭,早年作为南洋公学第一批留学生派往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律系,与一同留日的苏州籍同学杨廷栋交情很深,一起创办第一份留学生杂志《译书汇编》,并将国外政法著作翻译后寄往苏州,刊登在清末光绪年间苏州第一家刊物《励学译编》上。杨荫杭回国后在北京、上海做过教师、主编、律师,不久由张謇推荐,做了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驻苏州。当时杨绛年纪尚幼,在苏州没待多久,又因父亲调任浙江高等审判厅厅长和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于是辗转迁徙杭州、北京等地。1919年杨荫杭得罪官僚离京回锡,赋闲在家并身患急症,期间,杨廷栋常赶来无锡探望资助,他后来选择移居苏州与这位好友也许有很大关系。病愈后杨荫杭到上海申报社当副编辑长,兼任律师,但他嫌上海社会太复杂,决计定居苏州,继续他的律师生涯。 1921年杨绛随父母重迁苏州,这时的她已不再是懵懂幼童,对苏州的一切有了清晰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