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 钱锺书和夫人杨绛 又是一年招生季。九月,有许多年轻稚气而充满朝气和梦想的新面孔出现在校园,为学校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九十七年前的九月,就有一位十三岁的小学毕业生,风尘仆仆地从无锡赶来,考入了苏州桃花坞附近的私立桃坞中学。之前,桃坞中学的设置,是分预科及本科,预科相当于高小,本科相当于中学。1923年,预科、本科一并取消,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也就是说这个无锡小男孩,成了这所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建的教会学校里的一名初中新生。 十三岁的男孩子,求知欲正旺盛。那一天,他应该如一只刚刚学会飞行、正欲振翅冲天的雏鸟,跃跃欲试而踌躇满志。他打量着尖顶肃穆的礼拜堂、时尚宏敞的健身房、神秘庄严的科学馆,雀跃着走向教室。在门口张贴的新生名录中,他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钱锺书。” 锺书楼 韩堂 刚知道锺书先生是桃坞校友的时候,极意外、极自豪。等再知道他是无锡人,从无锡东林小学毕业后专门来苏州入读桃坞时,我就觉得纳闷了:即使是现在,如果不是家庭原因,小孩子们一般也不会到别的城市读书,何况是交通很不便捷的上世纪二十年代?那个时候,苏州城里还没有可以跑汽车的马路,所过之处皆是窄巷小桥、橹声欸乃。从城北的苏州火车站出站后,需绕道城西的阊门,过水关桥,再顺着弯弯曲曲的横街,来到宝城桥的桃坞中学门口。即使钱家颇有家底,来去都是雇黄包车,这样定期奔波于无锡、苏州之间,也是件辛苦的事啊。更何况,锺书先生还不是一个人来,他的堂弟、中国热工自动化学科的奠基人钱锺韩院士也从无锡东林小学毕业考入了苏州桃坞中学。为此我问过几位四中的老校友,也查阅了四中校史,始终不明就里。 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 一般说来,十来岁的小孩读哪所学校,往往是由家长决定的。开明的家长可能会参考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未来之路。无锡钱氏是个望族,虽然,按国学大师钱穆的说法,“江浙钱氏同以五代吴越武肃王为始祖,皆通谱”,但无锡钱氏人才“井喷”,超出钱氏其他地方的分支。锺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是吴越王钱镠的三十二世孙,深沉稳重言语不多,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家,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等。1923年,钱基博正担任着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系教授一职。 看到这里,我隐约有了点小答案。 校长住宅楼 礼拜堂 根据苏州市第四中学的校史,1902年,受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派出之命,两名美籍传教士在桃花坞建起了一所学校,即苏州市第四中学的前身。至 190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桃坞中学”,同时上海圣约翰大学亦承认桃坞中学为其附属中学之一,本科毕业生(即高中毕业)可免试升入圣约翰大学,名列第一的毕业生,还可享受免费待遇。 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全英语授课,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由于毕业生有更为畅达的渠道去美国留学,因此,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翻开该校的校友名单,华丽得可以连成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能够进这所学校读书,显然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时髦选择。 实际上,桃坞中学由于是私立性质,毕业文凭并不受政府承认,也很难进入国立大学。但是学生们大多并不care。因为其教会学校的背景,对英文教学的高标准、严要求(高中采用全英文课本、试卷,要求全英文作答,师生皆用英文会话交流),打下的英文底子,使得桃坞毕业生更容易得到洋行的offer,或者直升圣约翰去美国留学。当然,锺书先生后来转学回了无锡,并进了清华深造,这是后话了。 校刊及校庆 但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桃坞中学办学的水平和口碑,在当时的苏州、无锡应该是名列前茅的,这点毋庸置疑。锺书先生后来被称为是“学贯中西”,应该就有在桃坞中学打下的英文底子相助。钱氏兄弟出身旧文人世家,按照旧学传统,锺书和锺韩先生四五岁时即在家启蒙,稍大些则被送入私塾。锺书先生读《毛诗》,锺韩先生读《尔雅》,至锺书先生十一岁时,他们已经读完了《论语》、《孟子》、《毛诗》、《礼记》、《左传》等书,然后才被送往新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开始学习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法等等。故而,他们英文的基础应奠基于桃坞中学。 这样看来,桃坞中学在当时可以被称得上“贵族学校”了。对于目光长远的大学教授、深谙事理的国学大师钱基博来说,选择让子辈去就读桃坞中学,应该是一件自然而合理的事情。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姑苏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