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转附、之罘、芝罘”地名考略

 玉人 2014-03-02

关于“转附、之罘、芝罘”地名考略

于英滇

家住芝罘区,所以特别关注芝罘范围内的事情。包括关注芝罘的历史、现实,未来,也包括这个芝罘名称及其来历的考究。

芝罘岛,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岛,不仅仅以中国境内最大的陆连岛而闻名于世,而更由于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的多次登临而名声斐然,又由于包括司马相如、李世民、韩愈等等,他们或者帝王、或者蓍名文人墨客对她的颂扬而扬名千古。

“芝罘”这一现代地名,史学界公认其由“转附”到“之罘”,再到“芝罘”的演化历史。而由“转附”到“之罘”,再到“芝罘”的断代,想必一定是烟台地名史上的一个难题。

“转附”这一名称,散见于先秦战国时期史籍之中,其中《晏子春秋》中《齐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省耕实第一》、《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齐景公就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就转附一词的具体所指,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赵岐,清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焦循,分别在其所著《孟子,章句》、《孟子正义》中明确诠注为:“ 转附、朝,皆山名也。” 、“转附即之罘也,朝即成山也”。

故春秋之“转附”即先秦时期“之罘”,这不应成为学者间的争议问题。而且毫无疑问,自春秋战国时代,转附已经成为海内闻名的名山、名岛。

关于历史上“转附”地名的涵义,有人主张古时候“附”与“浮”字假借通义。系指人们要抵达岛上,必需于大海退潮时间,通过唯一与陆地连接的沙埂小径,才能辗转到达浮在海面的岛上,故称“转附”。或许其中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转附”何时称之为“之罘”?史上并无记载,故不可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登之罘,依据其留下的“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的史料分析,足以证明由“转附”称之为“之罘”的时间断代,不会晚于战国晚期。

转附”何以称之为“之罘”?史上也仍无资料可考。笔者查阅“罘”字,及与“罘”字相关、头上同戴“四”字汉字的含义,诸如“”、“ ” 、“罗”、“罟”字等等,在古文中均与渔猎用网有关。如《吕氏春秋·季春纪》。注:“罘,射鹿罟也。惟有“罘”一词,颜师古 注:“罘,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然,一曰屏也”;汉·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有:“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垣阙罘”; 明·夏完淳 《感旧步仲芳先生韵》之五:“睥睨浮云三殿晓,罘落月九天寒”的名句 。

按以上“罘罳”含义的注释,视“之罘”为海上“台榭连阁”,视为一道天然屏风的话,倒也的确是有些个名符其实。

另有署名为“海纳”的文章观点认为:“之罘”就是上古时代的两个象形文字。之---是画出的,是芝罘岛和大陆海岸之间曲折的海岸线,或者说画出了一个港湾,罘------画出了海岸边的架子上晒着很多渔网,之罘二字合起来的意思,字面上的解释是晒着渔网的曲折海岸线”,这也不失作为有启发意义的一家之言。

至于笔者的一位朋友,曾把“罘”字拆解成“四、不”,进而诠释为:秦始皇三次登之罘寻找长生不死之药而不得,决定不再来第四次了。故称“四不”,又合而为“罘”。就是这一杜撰竟然不翼而走,广而知之。此说虽在纯系杜撰,却也撰的颇有新意。

之罘”何以成为“芝罘”?有专家或是学者认为, 20世纪30年代,至少在公众场合的行文,“芝罘”还没有露面。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发行的“之罘日报”“之罘大剧院”的照片为证。笔者赞同这一结论。

笔者也查阅过相关的诸多资料,其中有国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文章,有文章确指出,《之罘报》为1904年创刊,曾经刊登过箸夫《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的文章而名噪一时,此后,《之罘报》也曾我次刊登过重要的时评与时事政论文章。

笔者还认为,在明清以来很长一段的烟台历史上,“之罘”与“烟台”两个名称一直在兼互并用。而且在明清以前的“之罘”概念上,仅特指现时的“芝罘岛”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泛指现在的整个芝罘市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国内官方行文,也包括国外严肃报刊杂志,均以“之罘”名为主,以至于国外素有“知之罘,而不知烟台”之说。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至1984年烟台行政区划变动时,国内官样文章、乃至公众场合,则都以烟台为主。以至于在后者期间的一度时期内,“之罘”一词,似曾淡出过人们的记忆,甚至于人们习惯于把“芝罘岛”改称之为“北岛”,因此也就有许多人知北岛在那儿,却不知芝罘岛处在那个方位。

“之罘”、或者“芝罘”,重新勾起人们记忆,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1984年烟台行政区划改革变动之际、成立烟台市芝罘区之时,源于人们对“芝罘”一词感到的陌生。。

至于把“之罘”变为“芝罘”,或许就是出自当时那位达官名人的杰作,出自他大脑闪念间的文化灵感。

尽管笔者对“之罘”到“芝罘”这一地名的变更,并不持太多的褒义,但猜测有权决定这一名称的变更者,或许真的把之罘岛,看成是烟台市区的一道天然屏障,即“有之罘,才有现时的芝罘区”;二则是取之罘岛酷若一株灵芝的自然之形而名之,个中也不乏美感与善义可陈。

以上滥辞,乃是业余者抛砖引玉的一家之言,敬请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