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竹影玉笙 2014-03-02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读《论语》心得之十

      人说孔子是教育家,大概是从他的经历上说的,他一生的大多时间除了编纂文化典籍就是带着几个学生到处悠哉,讲讲课,讨论讨论问题,因此他是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也许就在于倡导并实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但就其主要思想理论绝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虽然他在教育上也提出了许多主张并且已经成为经典。更确切的说法,孔子是一个文化思想家,如果说是一个教育家也应该是广义的,因为他不仅教育学生而且教育所有的人。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孔子是个什么家,而是《论语》中孔子关于如何“为人师”的言论。传说孔子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贤,七十二贤其中最得意门生无疑是颜回。

      鲁哀公曾问孔子,学生中哪个最优秀?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说,颜回是最好学的一个,他不仅勤奋学习,而且不迁怒于别人,不重犯错误。《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有多次对颜回的好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则已矣。”孔子认为,颜回的优秀还表现在坚守仁德并且始终如一。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孔子对颜回的贤德用感叹式的口吻大加赞美:一竹筐饭,一瓢子水,居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贫穷的苦楚,颜回却不改变他的自得其乐。可见,颜回有多么贤德!从孔子对颜回的赞赏可以看得到孔子内心的“好学生”的标准:一是好学,二是有仁德,三是志于道。由此可以辨析出孔子的基础教育观乃“育人为本”。自古至今,育人,此乃“为人师”之根本。

      关于教育,孔子还有一句经典的话,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读书求学的人是为自己,为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学问;现在求学的人是为别人,之所以求学问是为装饰给人看。孔子是在批评现实中的教育功利目的。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教育的现状比之于孔子那年代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吗?我们要求今天的中小学生用功学习,就是为了提高分数,然后去竞争升学,最后取得文凭为就业获得一张通行证。对于道德,早已经让路于分数。哪怕是教师也觉得这便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对教师自己而言,业余学习也只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在孔子看来,求学问的实质意义在于得“道”,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就是领悟生活的真正意义就是提升自己的素质,所以孔子的“为己”的教育目的类似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自然应该成为那些“为人师”者的工作的终极目标。讲到教学目的,我原先知道《论语》中的“学而优则仕”那一句,误以为学习好就可以去做官,其实不然。该言论出自于《论语》子张篇,系孔子弟子子夏说的原话,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解释为饶、余,指有余力。意思是说,做官如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有余力就去做官。我如此理解:为仕,首先是为民尽职,有余力便应学习;为学,首先是明道修德,有余力则可做官。各行各业都有其基本职责,为官与为学,两者基本职责是有区别的,但是学习是无论何工种都可以是锦上添花。这似乎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相似。教师是“为学”之人,其基本职责孔子早已经给指明。

      关于教师,孔子说的最好的话便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在孔子眼里,那些只知道叫学生记诵知识问题,只知道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师,是不够当教师资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