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57)甘咸除燥法、酸甘除逆法;真武汤证;猪苓汤

 johnney908 2014-03-02

第五十七讲  甘咸除燥法、酸甘除逆法;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汤;奔豚汤;清热降逆

1、甘咸除燥法,甘味的药属土,跟肾水的关系比较大。燥为水气不足、水火不交之象,秋天会产生秋燥。秋天收止水火,各返其宅,水火不相交了之后出现燥气了。甘为土之用味,土能保湿、容纳水液、保持水分,水肿病就不用炙甘草,用了会不利于水的排出。

水足可止津耗,水足了就不怕津液的耗损。甘为水之体味,肾为水之所归,有归纳水液之功。引路归位,化气化津,顺行五谷的运行,将水液归到膀胱。咸味是肺的体味,金能生水,为水之上源。还是火之用味,水必须得到火的气化,才能水火相交变成津液。水得火则气升而燥除,所以就水火相宜。甘味能把水补足,咸味能把火的功能调动起来了,就能把燥气除掉。

辅行决讲的是中医里难理解的气味化合,但是陶弘景写书时就说,一般的大夫不用学这个。就学四气温热寒凉就行了,要做深入研究就得学这个气味化合,比较抽象但确实是他和张仲景、伊尹组方的原则。我们直接用就行了,不知道古人是如何研究出来的,现代科技也不能证实这些。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地方,咱们能理解多少算多少,需要大家去领悟这些事情,大家从张大昌及其弟子的多年研究和张仲景的方子去研究。

张仲景的调胃承气汤里面的芒硝和大黄是咸味的,炙甘草是甘味的,可以治疗但热不恶寒、蒸蒸发热,就好像在蒸笼里蒸一样的发热,呼呼的往上冒热气。心里比较烦躁,其实是肠胃里面的燥热之气,还不一定形成了粪块燥屎。因为阳明主燥,热厉害了就是大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还没有那么厉害,但他的燥烈之气已经形成了,按倪海厦说是燥烈之气淤积在了胃下的十二指肠。

按肚脐上面如果疼的话,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如果是肚脐以下按着疼,就是小承气汤证。如果两边疼的话是大承气汤证,因为部位在大肠了,燥屎已经结在大肠了。这个办法我用过,效果还可以。这个人长期胃不好,按他肚脐上面就不让按,他的十二指肠就溃疡有炎症了,用了一段时间的调胃承气汤证以后再按就不那么疼了。这种病在傍晚的时候有点热和烦躁,那是日晡潮热、阳不归阴了,日晡就是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到那个点就像潮水一样热了。有可能出汗,有可能不出汗,不是虚汗是实汗。

咸能软坚散结,把粪块打开,把里面不好的东西清出来。炙甘草可以保存津液,芒硝的作用是迅速增加肠道里的水分,使组织液很快脱水,渗入到肠道里面,然后排泻出来。大黄加速肠道的蠕动,炙甘草可以解肠道腐败的细菌产生的毒素,还可以保住真正的水分不全泻掉,保存人的正气。

还有一个大黄甘草汤,可以治疗食已即吐的病人,吃了东西就得吐掉。相当于咱们现在幽门梗阻,胃上口是贲门,胃下口是幽门,可以通到十二指肠。幽门梗阻就是幽门发炎或长肿瘤梗阻住了,食物走到这里走不动,就会返回来吐出去了。咸味的大黄就能攻坚,不管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肿瘤,都可以用它解决。

我曾经用这个小方治疗过一个小动物,我家有个小狗几天不吃东西,特别瘦还老吐,但是肚子上半截胀的就成圆的了,我就知道它不是在肠道堵着,可能是吃到什么不好消化的东西了,它肚里的气不往下排都胀到肠胃里面了。我给它熬了一点大黄甘草汤,用针管在上午给它打进嘴去,到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它就拉出来很多粪块就好了。要是不管它肯定必死无疑,所以张仲景的方子都是立竿见影的,小方能治大病,真能解决大问题。幽门梗阻临床上经常见,西医还得做手术,中医两味药就解决了。

这也是伤寒论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一些大病很多医生看了都没办法了,用经方药味越少效果越高。不要小看小方子,化合出来的效果特别厉害。有寒燥也有热燥,排大便一般都是阳热的症状,阴证的燥也要用温性的药。正常的人水火是相交的,下面的火不足,不能气化水也会出现燥。就会出现口干的真武汤证,往往是水液代谢不好。真武大帝是管水的,用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附子可以化气行水,水气才能循环,这就是寒引起来的水不化气。

还有个猪苓汤,有甘味的猪苓、滑石、茯苓和咸味的泽泻、阿胶。有的是单纯的甘咸除燥,有的是和别的方法掺和到了一起。大家应该一看到这些药就知道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症状,这个方子本身在治燥的阳明篇。主要是水热互结于下焦膀胱,热就是炎症,就是现在的泌尿系感染、肾结石、膀胱结石、尿结石、膀胱炎,泌尿系的四急症就是尿疼、尿急、尿频、尿少,一会儿就想尿,说尿就得尿,这个病是热证。急性前列腺炎有点这个症状,慢性前列腺炎就是肾不化气的寒证,上岁数了也是尿不出来。

用三种甘味药是用茯苓泻中焦脾胃的水,猪苓可以泻膀胱里面的水,滑石可以通利小便,把水和石头加上热气一起泻下去,这三种药各有各的用处。还怕石头划破血管,就用阿胶把血止住,他考虑的非常周到。咸能软坚,能把石头打碎。如果石头较大打不碎,再加上茯苓盐术汤,里面的几克戎盐就是青盐,青海那个地方产的盐,就可以把结石打碎,再通过利尿排出来。

2、酸甘除逆法,酸是肺的用味,肺主金克木,所以它的作用点在肝木上,因为肝阳上亢的情况比较多。逆就是所有该顺的地方不顺,反其道而行之上来了,有气血、气机、水火、阴阳等各种因素。常见的是高血压、脑出血、脑梗、甲亢,不按正常的经络循行走了。病机是风火上冲、土虚木摇,风性急而善冲逆。肝风内动比较厉害,都是脑溢血等一类的急病,所以要用大量的酸甘药去解决。用肺之酸味收而止之,肺主金可以克木,用酸味去克制肝木过旺。辛味升发过旺肯定用酸味药去克制、收敛它,又用土之甘味缓而制之。甘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的用味太旺,风性特别急躁,能摧枯拉朽,就像龙卷风把所有的东西都毁坏了。把人的脏腑都冲破了,力量特别大,要用甘味药制约它,用甘去缓它,用酸去收它。

伤寒论了里面有个著名的奔豚汤,张仲景治奔豚气有两个方子,另一个是桂枝加肉桂汤。奔豚汤很少介绍,它的症状是气上冲胸、腰疼、往来寒热,就好像有个小猪往上拱一样,感觉下面有一股气顶到上面了,顶得特别难受,一会儿就是一阵儿。不是打嗝,打嗝叫呃逆。有甘味的炙甘草、葛根、当归,葛根可以走筋脉、起阴气,养津,这种东西在地下长得几十米特别长,能补足经脉里的津液,风就是津液不足、水气不够了,水不涵木了,止口渴、治痉病就要加上葛根。

奔豚汤中的甘味药炙甘草、葛根、当归可以补肾体,缓肝急、补脾的作用,肾主水,水能养木,就能缓解肝风。木必须长在脾土上,脾土旺了木才能生长的比较好,所以治肝一定要把脾土和肾水管好。酸味的芍药可以泄肝火,收敛肝气往下降。最普通的痉病就是腿肚子转筋、腓肠肌痉挛,就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三四十克白芍都行,十五克炙甘草,一剂药下去就不转了,不用管它缺钙不缺钙。

手抖就是土虚木摇了,还涉及到脾土和肾水,就是现在说的帕金森症,或老年痴呆症。喝酒多了手抖就是伤到肝了,肝的津液不足了,咱们现在讲的是用药味的变化去治他。以前就需要补肝阴了,就用白芍和当归去养肝,现在知道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就在气味化合上。古代赤芍和白芍不分都叫芍药,苍术和白术不分,现在分出了赤芍和白芍,都是取它的根入药。真正的白芍不白,是透明的胶质样的东西,微微发红的是正品,惨白惨白的质量不是太好。赤芍和白芍不是一种东西,是跟桂枝一样的红色木头根。

白芍可以助肺用、主收敛,有个非常奥妙的是甘李根白皮,以前以为李子是酸味的木果,这是有酸甜味的李树根的白皮,这是治奔豚病的主药。神农本草经说它的气味是酸甘,性质是大寒,主消渴,止心烦,还有个最主要的功能是逆奔气,就是治疗奔豚气。就跟桑根白皮一样,这个李根白皮不太常用,一般的药店不好找。因为奔豚病不太多,但是这一味药就治了这个病了。

奔豚汤里还有川芎、黄芩、半夏、生姜,这就好像小柴胡汤的思路了,因为他有寒热往来、半表半里。酸甘除逆以后还得和解少阳,清了肝火又走胆经,把胆火降下来。这种奔豚气主要是在肝胆上,这也是辛苦除痞、辛开苦降的办法,可以治胸闷痞满的症状。

金匮要略的痰饮咳嗽篇里面有一篇文章,说用青龙汤治疗咳嗽哮喘,下去后如果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就是用药不对了,本来的燥渴证却又用了燥药,就引动肝风了。就造成风木耗津、肺气上熏,尺寸脉都比较弱了,上下都没有阳气了,手足厥逆因为脾主四肢,土败导致手脚冰凉。

上面的心火阳气不足了,君火不明相火就上冲,虚火从少腹就冲到咽喉。这样的病人脸比较红,好像喝醉酒一样。阳气不足下面寒水过旺,下面没有阳气小便就不利了,还有头晕咽干。这种症状就比较复杂,土败后火亏了,肾水就上去了。这么复杂的病张仲景用一个小方就治了,有茯苓、桂枝、酸味的五味子和甘味的炙甘草,五味子收敛虚阳之气,炙甘草可以强心益脾。桂枝强心阳,茯苓解肾水,一个强火一个泄水。心阳不足才造成下面寒水上冲咽喉,该往下走的阳气往上犯了。

茯苓生在松树的根下,几十年都不出来,白色的,虫子也不蛀。它是一种菌类,冬天的苍松翠柏叶子也不落,特别旺盛。冬天是寒水之气,它在水气最旺的时候的树根下,属于阴中之阴。它的味是淡的,是在至阴的地方生长的至阳的东西。而且和松树一样坚贞不屈,有不变质的性格,它能在最阴的地方把阳气吸收下来。人身的至阴之地就是肾水,它能把上面的水液和阴气化掉吸收下来,所以辅行决里面甘味补肾茯苓是主药,对肾的阳气特别有好处。它还不是潜阳药,但是有那个功能。甘淡渗湿属阳,就可以用在肾水不足、阳气不够、小便不利了,中医就是利用了这个天地造化出的东西。 

     茯苓是强心利尿药,水过多就克到心火,所以张仲景只要遇到心下悸、寒水凌心的情况下都要用到茯苓。茯苓和桂枝相结合,桂枝强心阳补火,茯苓泻肾水,就能调整过来。有个方子叫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就是按这四味药的名字叫的,可以治这冲逆之气。桂枝、五味子和茯苓都是三两,就是现在的二十四克左右,炙甘草十五克。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一两按三克算,量就太小了。到民国的时候就兴了几钱了,一个朝代一种度量衡,咱们很少用到几钱。伤寒论里面讲的都是两,咱们还使用两和克换算,不用几钱、几里、几铢,能开方抓药就行了。

金匮里面还有一个麦门冬汤,治疗火气上逆,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汤主之,还可以治疗虚热肺痿。它的配伍是酸味的麦门冬,辛味的半夏、甘味的人参、炙甘草、粳米、大枣,但是我尝着麦门冬也不太酸,它不是按口尝的味道,而是按它的功能,它是治疗肺病的主药。它是秋天收收获的,含津液比较多,是按它的气味形成的时间还有色白定性的。这里的酸甘除的是虚火气上逆,尤其是得了热性病以后,肺里面比较燥,消耗人的津液。造成干咳,气顺了就不咳嗽。

很多朝代都在争论半夏这味药,之所以在一片清凉滋阴的方子里加了辛燥的半夏,是为了降胃气,只有戊土降辛金才能降,胃气降则肺气降。半夏当生夏之半,到夏之半它才开始长下面的块茎,到秋天才能长成。所以它得了很厉害的秋季的清降之气,而且它色白、圆形都属金,它是一个右降的东西。夏之半就是夏至前后,夏至就是夏天过了一半了。

【附录】  奔豚汤;清热降逆

奔豚汤方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原方组成:黄芩、葛根、李根白皮、半夏、生姜、当归、川芎、芍药、甘草。功能:清热降逆,和血调肝,主治肝郁化热所致奔豚证。笔者临床中紧紧抓着本方肝郁化热,气血上冲之特点,古方今用,广泛治疗肝胆、脾胃疾病和杂病,取得满意疗效。

    1  血管神经性头痛

  患者,退休教师,男,65岁,2+月前因发热、头痛、腮肿到我院就诊,西医按腮腺炎治疗1周后痊愈。1周后突发头痛,经多次治疗1月余,未见明显好转,转求中医治疗。刻诊:右侧头痛伴右耳痛,右耳上下拘急不舒,时发时止,头痛呈胀痛,痉挛痛,牵扯痛,自觉有一股灼热气,从右侧牙缝往头上窜,心烦,时腹微痛,喜深吸气,头颅CT、TCD颈椎片未见异常,BP 140/90 mm Hg,舌红苔黄,脉弦滑。诊断:偏头痛,肝胃郁热,邪犯清窍。给予舒肝清胃,降逆止痛。方选奔豚汤合清胃散加减:黄芩12 g,葛根15 g,桑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升麻5 g,生地15 g,丹皮12 g,羌活10 g,僵蚕10 g,酸枣仁15 g,甘草5 g,2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2日后复诊,头痛大减,心情愉悦,面部烧灼感消失。原汤去羌活、僵蚕、枣仁加钩藤,续进2剂后,述服药期间已未明显感觉头痛。偶见深吸气。上方去升麻、生地、丹皮加柴胡、枳壳、桃仁、红花,2剂后诸症皆平,随访2周未发。按:本例偏头痛为肝经邪热上冲所致,少阳肝经循下腹绕胃口上巅顶,肝热循经冲逆,则腹微痛,心烦,偏头痛。结合病史,患者1月前曾患腮腺炎,西医认为:腮腺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彻底,部分患者会并发睾丸炎、遗留神经痛。本例偏头痛从肝经入手与西医理论相吻合,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胃热循肝经上犯清窍,故患者自觉有一种烧灼感从牙缝往上冲,本例中紧紧抓住热气上冲之特点,用奔豚汤合清胃散二方合用。方中川芎用量是根据杜雨茂(《首批国家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治血管神经头痛之经验,川芎宜量大力猛,取常量效差。三诊加柴胡、枳壳合成四逆散,增加舒肝理气,解郁透出邪之力。

    2  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女,35岁,2007年8月25日就诊,腹痛3年,反复发作,每年冬春秋季即发,常于夜间痛醒,药后好转,此次复发,2月余,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肝胆胰脾超声未见异常,胃镜示胃十二指肠溃疡,刻诊:脐上偏右腹痛,中上腹压痛,脘痞,胃灼热,心烦易怒,反酸嘈杂,嗳气,干呕纳呆,舌红苔黄微腻,脉弦。诊断:胃痛。肝胃郁热,气逆痰阻,给予疏肝降气,泄热和胃。方选奔豚汤合代赭石旋覆花汤加减:柴胡12 g,枳壳10 g,黄芩12 g,葛根15 g,李根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赭石30 g,旋覆花12 g,党参15 g,吴萸3 g,黄连5 g,甘草5 g。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3日后复诊,嗳气干呕嘈杂反酸除,腹痛明显减轻,仍觉脘腹痛胃灼热,上方去吴萸、黄连,加木香、公英,续进30余剂,2月后复查胃镜:胃、十二指肠、食管未见明显异常。1年来该患者曾陪同家属、亲戚多次来我科看病,问及其胃病,一直未发。按: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为胃痛,是上消化道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溃疡。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使脾胃受伤,肝胃不和,久病可致气滞血瘀,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可概括地分为脾胃虚寒型和肝胃不和型两类。《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胃痛分为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两型。分别以胃痛胀闷攻撑连胁和胃痛灼热急迫,心烦易怒,口干苦为辨证眼目。从临床看,十二指肠溃疡肝胃不和型兼有胃痛两型症状特点更常见。本例紧紧抓住肝胃气逆上冲兼痰热郁结之特点,用奔豚汤降逆平冲,代赭石、旋覆花化痰清热,祛邪扶正取得满意疗效。

    3  汗证

  患者,女,76岁,退休职工。2007年10月9日就诊,汗出异常1+周,伴咳嗽3+天。患者就诊时自述患慢性胃炎8+年。近年来冬春季易复发,2周前胃病又发,自觉胁肋疼痛,嘈杂吞酸,脘腹胀满,经治疗后胃病好转,1周前突发剑下灼热、面赤、皮肤蒸热即大汗淋漓,由于频繁更换湿的内衣,3天前新增咳嗽咳痰,胸闷心烦。查BP 135/80 mm Hg;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随机GLU:6.5 mmol/L;X线片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院外体检资料示肾功及其他指标状况尚可。刻诊:咳嗽,气紧,急性病容,从胸、背部各抽出一条湿毛巾示出汗之多,出汗之前自觉胃灼热,面赤,继则全身皮肤蒸热,大汗出,汗后倍感胃中空虚,心悸,昼夜发作2~3次,发过一如常人。口干,心烦,尿赤,便秘,能食消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诊断:汗证,肝胃郁热,肺中伏火,肝肾阴虚,卫表不固,给予清热和胃,滋阴降逆,固表止汗,方选奔豚汤合当归六黄加减:黄芩12 g,葛根15 g,桑白皮25 g,地骨皮15 g,半夏15 g,当归12 g,川芎12 g,麻黄根10 g,黄柏12 g,黄连5 g,吴萸3 g,黄芪20 g,熟地15 g,牡蛎25 g,甘草5 g,二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2日后复诊,大汗止,咳嗽减轻,唯其仍有阵发性发热汗出,心悸,原方去麻黄根、川芎、吴萸加龙骨、柴胡、潞参、干姜,2剂后复诊,诸证皆去,原方续2剂同时给予胃宝颗粒1周巩固治疗。按:本例汗证为阵发性汗出异常,属西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认为慢性胃炎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容易导致胃肠以外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中医认为汗证是由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所致,单纯的汗证易治,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汗证往往病情较重,在治疗汗证的同时须治疗原发病。本例胃病日久,肝胃郁热留伏,反复发作,肝肾之阴被灼,阴虚火旺,虚火伏肺,导致肺胃气逆,咳嗽,皮肤蒸热,盗汗,宜清热育阴,标本兼治。案例中奔豚汤合泻白散清肝胃肺之伏热,降逆平冲和胃止咳,当归六黄汤育阴泻火,调和营卫,共收标本同治,敛汗和胃之功。

    李某某     女     64岁  衡阳市人        2009年5月住院

 病例简介:患者系我科同事之母亲,因为发现血压升高5年,头晕心悸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偶发室性早搏等病史。服用西药拜新同,倍他乐克,松心养心胶囊以及数种中成药,血压控制尚可。近一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心悸,遂入住我科。

入院症见:头晕,头痛,阵发性心悸,全身胀痛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脉弦滑。素体性格急躁,言行举止给人一个感觉就是“急躁”。入院后常规检查基本正常,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心彩超: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EF、FS值均正常。与西药常规拜新同降压,倍他乐克控制心室率,舒血宁改善心肌供血等处理后,中药与镇肝熄风汤加龙胆草6克数剂后头痛头晕,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症状缓解,但是心悸怔忡数天症状未见减轻。

一天早上查房,患者诉心悸时作,发作时自觉有气从腹部上冲至心胸,烦躁不宁,数分钟后可以自行缓解,每天数次,伴有上腹部疼痛时作,口干微苦,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仔细分析患者体质及症状,断为“奔豚证”,故停用西药针剂,改纯中药治疗。奔豚汤主之。

 方药如下:

甘草10   川芎10  当归10  法夏15  黄芩15   葛根30  白芍25   桑白皮20  生姜6片  大枣12粒

2剂。

  当天服药,晚上电话询之:效果甚佳,心悸怔忡之症明显减少。尽剂,心悸豁然而止,数次把脉及心脏听诊未见明显的室性早搏。患者及同事甚为高兴,嘱其改以往急躁之性格,调情志,续服奔豚汤7剂善后巩固。至今病未发。

   自按:奔豚之证,临床并非少见,有典型者,也有不典型者,去年学习金匮开始,重新审视奔豚汤,去年年底遇到一例典型者与该方患者因外出出差未服用中药,故未追踪到该方的疗效。遇到本例的时侯,我停用了针剂(降压药及倍他乐克未停,患者一直服用两个药,心悸病未见改善),即是想观察该方的疗效,果然仲景之方不负众望,收效颇佳。

翻开恩师熊继柏老师的经验集中也有奔豚汤的案例,大家可以参考,恩师的那个案例比我这个病例更加典型。无独有偶,刚接到婶妈的电话:心悸,气冲,胸胁胀痛时作,呵呵,去年投镇肝熄风汤获效,今持前方服用无效,恍然大悟――此亦是奔豚汤证也,径投奔豚汤原方。。。

甘草6克(2兩)  芎藭6克(2兩)  當歸6克(2兩)  半夏12克(4兩)  黃芩6克(2兩)  生葛15克(5兩)  芍藥6克(2兩)  生薑12克(4兩)  甘李根白皮12克(1升)  
上藥九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三服,夜一服。

【解说】本证为肝郁化热之奔豚证。冲脉隶属于肝,起于下焦,上循咽喉,若惊恐恼怒,肝气郁而化热,挟冲气上逆,则发为奔豚。发时,少腹有块突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方其上冲,气促而腹痛;及其下行,气平而痛定。往来寒热,为病在肝(胆)之征象。故治疗当以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为法。本方主用李根白皮,《本草别录》云:“李根白皮,大寒无毒,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肝欲散”,故以生姜、半夏、生葛辛以散之;“肝苦急”,故以甘草甘以缓之;肝“体阴用阳”,故以当归、白芍、川芎入血以养之柔之;胆宜降宜利,故以黄芩苦寒以清泄之。本方不惟治奔豚气,凡肝郁化热,其气上逆之证,皆可运用。

    【运用】

    一、奔豚(一)

    曹颖甫医案:予尝治平性妇,其人新产,会有仇家到门寻衅,毁物谩骂,恶声达户外,妇人惊怖。嗣是少腹即有一块,数日后,大小二块,时上时下,腹中剧痛不可忍,日暮即有寒热。予初投: 炮姜、熟附、当归、川芎、白芍。2剂稍愈,后投以奔豚汤,2剂而消。惟李根白皮为药肆所无,其人于谢姓园中得之,竟得痊可。(《金匮发微91959年版)
    按语:病起于惊恐,见少腹有块,腹中剧痛,日暮寒热,肝郁之奔豚也,经投之,又幸得李根白皮,果获佳效。


    二、奔豚(二)
 
    辛军医案:邓某,女,48岁,1992年2月11日诊。诉2年前夜间静卧时,时觉两踹(小腿肚)发胀,继而心烦不能忍,必须用力伸其双腿,或出屋外纳凉尔后缓解。近1年来,症见气从踹上冲心下,发作欲死,经用针(缝衣针)刺其踹部,觉气从刺处泄出后,发作才停止。如此二三日一发,或七八日一发,苦不堪言。诊舌淡,苔白,脉细弱。此肝火内郁,肝胃气逆。治宜养血平肝,和胃降逆。拟《金匮要略》奔豚汤:甘草、川芎、当归、白芍、黄芩各。12g,桂枝、葛根各20g,半夏15g(李根白皮因缺故未用)。药仅2剂,发作停止,后于4月1日复发1次来诊,仍处以前方2剂,半月未发;4月14日又复发1次,嘱病者连服4剂后,一直未作。(国医论坛1994;(5):17)
    按语:本案虽气始于两踹,但病机总是肝火内郁,肝胃气逆上冲所致,用奔豚汤散肝、缓急、降逆,故病可已。


    三、脏躁

    王峰医案:马某,女,16岁,学生,1988年10月14 El初诊。患者自9月6 El以来,每见欠伸之后即哭泣无常或叫嚷吵闹,或精神恍惚,不闻不见。询其因,乃上学恋爱,被家人打骂恐吓而发病。曾服谷维素、安定、氨络酸等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故于今日来诊。刻诊:患者无故自悲,善惊易恐,心烦不寐或多梦纷纭,大便干硬,小便短赤,头重昏蒙,面带愁容。舌红苔少,脉弦细。诊为脏躁,乃血虚气火逆乱所致。治宜养血平肝,泻火安神。投奔豚汤加味:葛根15g,白芍、当归、柴胡、黄芩各12g,半夏、李根白皮各10g,甘草、川芎、生姜各6g,潞参、生牡蛎、生龙骨各18g。日1剂,水煎服。服4剂后,证有转机,续服10余剂,诸症消失,安如常人。1990年10月随访,病无反复。(国医论坛1992;<3):17)
    按语:本例系血虚肝旺之体,故投奔豚汤养血、平肝、泻火,合小柴胡汤疏理气机,伍生龙牡凉血、镇潜、安神。诸药合用,血虚得养,邪热得泻,故是自安。
     
四、不寐

    徐登国医案:陈某,女,39岁,1987年10月21日初诊。失眠头昏、心悸躁烦年余,服西药有时虽能成眠,而晨起仍感头昏脑胀,倦怠乏力,久而厌食。后服归脾丸、枣仁安神液、柏子养心丸等药,也多乏效。面色萎黄少华,失眠头昏,有时彻夜不眠,心悸怵惕,抑郁寡欢,两胁隐痛,口苦,时有嗳气,溲黄,舌淡苔黄,脉细弦。此为阴血亏少,肝失濡养,木郁化热,引动心火,气机失于和降,心神不能安宁所致。法宜养血滋阴以柔肝木,泄热平冲以宁心神。方取奔豚汤化裁。药用: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炙远志10克,酸枣仁5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葛根10克,法半夏10克,郁金10克,李根白皮15克,龙齿30克(先煎),生姜3片,甘草6克。

    服5剂后已能成眠,嗳气停止,胁肋不痛,自谓有心静神怡之感。肝热得清,冲气得平,心神渐安,原方去郁金、生姜,继进5剂,睡眠一如常人。嘱其常用生脉饮、地黄丸,滋阴益气养血,善为调养,睡眠一直很好。(广西中医药1990;(4):16)

    按语:失眠病为心病,而其源非独心也,或源于脾,或因于胃,五脏六腑,痰浊瘀血,气血阴阳失调,寒热虚实之变,皆可酿成失眠。治之应思接百端,多方寻因,不为心所囿,慎选方药,庶能奏效。本例失眠因于肝气疏泄失调,故见嗳气胁痛,宜用奔豚汤养血调肝,清泄其热,平冲降逆,神安心宅,失眠告愈。


    五、高热惊风

    王峰医案:李某,女,4岁,1988年3月4日来诊。患儿于去冬因感冒发热未及时治疗而高热抽搐,后每发热稍高(39℃以上)即惊乍抽搐,多方治疗,效果甚微。今日旧病又作,急来求治。症见高热(39.7℃)神昏,鼻柱青黑,烦躁不宁,时见手足惊乍,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热陷厥阴,引动肝风。治宜清热平肝,息风镇惊。方选奔豚汤加减:葛根、石膏、生牡蛎各12g,白芍、当归、黄芩、知母、双丁各6g,川芎、半夏、甘草、僵虫各4g,水煎服。药进1剂抽搐即止,2剂热减(38.2C,神清,续服3剂而愈。随访半年,病无复发。(国医论坛1992;(3):17)
    按语:小儿“肝常有余”,邪热入里,易阳化风动而发惊风之证,与肝郁奔豚症异而机同,只是前者系热陷厥阴引动肝风而病生,后者系肝郁化热冲气上逆而罹发,病机之本均为热郁在肝,故皆可投奔豚汤加减治疗。方中奔豚汤养血平肝,佐石膏、知母清泻热邪,双丁、僵虫、生牡蛎息风镇惊。热清惊平,自无恙患。


    六、胁痛腹胀(慢性肝炎)

    焦风歧医案:宣某某,女,28岁,1989年12月9日诊。患者7个月前患传染性肝炎,经用西药保肝疗法,疗效不佳。症状逐渐加剧,两胁胀痛明显,胸闷腹胀,口苦,疲乏无力,大便溏泄,月经不调,量少色紫,而来我院就诊。肝功能检查:TTT,TFT(++),SGPT,HBsA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火上冲,脾虚不运。治拟平肝降逆,健脾化湿。奔豚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李根白皮、黄芩、生姜、川楝子各15克,甘草、白术、川芎各12克,半夏18克,葛根、白芍、当归、党参、云苓各10克。
    服药2个月后,胁痛减轻,症状基本消失,仅大便不实,脾胃之气不振,上方合归芪建中汤,服月余,胁痛除,大便实,月经正常。肝功能检查:SGPTz6u,HBsAg(一),随访1年,病情已稳定。(浙江中医杂志1991;<12>:539)
    按语:临床运用时,胁痛明显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瘀血明显者,加丹参、红花;湿热明显者,加茵陈、栀子;脾虚明显者,加四君子汤。
  
七、经行呕吐

    魏翠荣医案:赵某某,女24岁。1992年8月9日就诊。半年来每次经行时呕吐,腹痛作胀,经服维生素B,颠茄片等药治疗未愈。刻诊:经水27天至30天一行,经色淡红有小血块,腹痛发胀欲呕,胃脘痞满,心中烦闷,口苦咽干,头晕昏沉,小便黄,大便稍干,舌质淡红,苔略黄,脉细数,证属血虚有热,胃气不和,治宜滋养营血,和胃降逆。处方:黄芩18g,川芎、半夏各10g,杭芍、陈皮、甘李根白皮、当归各12g,葛根15g。服5剂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已痊愈。(四川中医1995i(10>:40)

    按语:经期气阴易虚,如肝气横逆肝木乘脾,则腹痛胀呕。虚者多与肝脾胃有关,只顾香燥健脾行气,恐有阴液再耗之虑。本例罹病较久,呕吐颇重,有阴亏之候,其虚热证俱,投奔豚汤降逆养血化浊,护阴调经,和胃健脾,收到良好效果。


    八、暑温(乙型脑炎)

    段天禄医案:吴某,女,11岁,1977年7月18日诊。症见发热恶寒,剧烈头疼,喷射呕吐,颈项强直,口渴喜饮,饮而复吐,四肢厥逆,舌尖红,苔白微干,脉浮数且弦。检查:昏迷嗜睡,手足蠕动,巴氏征、布氏征阳性,目眶压疼明显。体温41.4℃。血检:白细胞计数280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0%,酸性2%。脑积液,无色透明无凝块,潘氏反应弱阳性,细胞数32个/立方毫米,糖50毫克%。证属气营两燔,肝风欲动之暑温(乙脑)。治宜气营两清,凉肝熄风,佐以透热出卫。急拟奔豚合白虎汤加减。处方:葛根24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当归9克,川芎、甘草各6克,钩藤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羚羊角3克(另包先煎,下文用法同),李根白皮为引,1剂,浓煎频饮,以防呕吐,
西医常规治疗。上药当日晚8时许服尽,抽搐已止,头痛大减,体温降至38.6℃,干呕时作,脉浮数有力,它症均轻。再以原方1剂连夜频服。

    19日复诊,前药服至今晨黎明,下浊秽奇臭大便一次,体温降至37.5℃,微觉头痛,口渴心烦,倦怠无力,别无不适。此邪去正虚,余热未尽之故。用竹叶石膏汤加菊花,另用羚羊角同煎。2付。于7月21日病愈出院。(河南中医1988;<2>:26)

    按语:本病由外感暑热毒邪,速中阳明气分,继而初犯入营,灼其肝阴,引动肝风所致。暑毒虽直入气营,又动肝风,然欲使毒邪外撤,必开卫外之门户。故用白虎清阳明之热,解暑邪之盛;用羚、钩助奔豚汤凉肝熄风。尤妙在奔豚汤之运用。方中葛根、李根白皮可疏散表邪而开卫闭,又可清阳明之热,生津止渴;黄芩助白虎以清气,归、芎、赤芍养被灼之肝阴,活被燥之瘀血,所谓“治风先活血”也。奔豚汤中卫、气、营、血(肝)四个病位之品俱全,又助以白虎等,断阻暑邪内传之路,邪退之门畅开,更有葛、芩引路,导邪外达,因而肝风得平,营热转气,气热出卫,病获速愈。
   

    九、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段天禄医案:魏某,女,3岁,1980年4月10日就诊。患儿发病已二日,晨起病重,症见寒热往来,头疼,体温40·7℃,心烦喜呕,口渴索饮,双腮红肿如鸡卵,热疼拒按,口不堪张,饮食困难,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舌红苔燥脉洪大。断为少阳经热,阳明腑实之痄腮。当疏散风热,清泄少阳,佐通腑气。拟奔豚汤加味:葛根15克,赤芍、当归、黄芩各9克,川芎6克,板兰根18克,大黄6克,山羊角30克(另包先煎),甘草6克,李根白皮为引。2剂,水煎服。
    12日复诊:上药服后,大便已通,双腮红肿微痛,可进饮食,稍有心烦,体温37.6℃,舌红脉数,原方减大黄加丹皮10克,桃仁8克,共增化瘀之力。2剂。
    14日三诊:双腮肿块消失约三分之二,余症悉无。拟全蜗牛20只,生鸡蛋二枚取清,青黛3克,生石膏适量捣碎调如糊状外敷患部,候干换之,一周后肿块尽消。(河南中医1988;<2>。27)
    按语:本例患儿,偶感时疫,毒热外犯少阳,循经上行,灼其阴血,郁于双腮,发为本病。且实热炽盛,内闭阳明,腑不得通,故用奔豚汤疏散少阳之温毒,活化已成之瘀肿。又加大黄通腑散结,板兰根、山羊角解毒清火,两经同治,毒散腑通,病自速愈。
  
十、烂喉痧(猩红热)

    段天禄医案:王某,男,10岁。病已4日,初起发热恶寒,某医误以感冒辛温治之,病不稍减。疹点出现又以麻疹施治,病益剧。于1975年3月8日邀诊。症见寒战发热,体温40.8~C,疹点猩红遍布胸背,压之退色,口周苍白,咽喉极度充血而疼,扁桃体肿疼并有灰白色渗出物,咳嗽,吐痰腥臭,心烦口苦,胸闷气短,口渴少饮,手足时有躁动,小便短赤不畅,舌如杨梅,脉数有力。主属表邪未尽,热入营血i肝风欲动之烂喉痧。治宜疏表解毒,清营凉血,活血柔肝。投以奔豚汤加味:葛根24克,当归10克,川芎6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8克,生地18克,丹皮10克,水牛角30克(代犀角另包先煎),甘草6克。2剂水煎频饮。
    3月10日复诊:发热降至37.5℃,四肢躁动已平,疹点变暗,自觉瘙痒,时有干咳,咽喉微疼,纳仍不佳,它症均减,原方继服2剂,病痊愈。(河南中医1988;(2):27)
    按语:本案用奔豚汤疏散在表之风热,活血柔肝,平肝降冲,息将动之风’更加生地、丹皮、水牛角助奔豚清营血之热,滋被损之液,药证相合,病即速愈。


    十一、麻疹(麻疹伴病毒性肺炎、脑病)

    段天禄医案:程某某,男,3岁。患儿于6日前因不规则发热,鼻流清涕,先后服阿斯匹林等药病情愈重。3月28日上午喘咳心烦,鼻翼扇动,抽搐,经某院检查,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肝脾无异常。白血球计数6700/立方毫米,中性62%,分叶38%。诊为病毒性肺炎合并脑病。用青霉素400万单位,10%葡萄糖水500CC静滴,链霉素25万单位肌注,病不稍减,于该日下午邀诊。发热41·2℃,口腔隐约可见麻疹粘膜斑,昏睡不语,手足颤动,咳声重浊,喘促鼻扇,时躁时呕时抽风,面唇青绀,舌红苔白燥,指纹青紫。诊为毒陷不达,闭肺动风之麻疹危候。急以疏风清热,宣肺开闭,凉肝熄风为治。处奔豚汤加减:葛根18克,黄芩、白芍、当归、杏仁、钩藤各9克,麻黄、川芎、甘草、半夏各3克,,石膏15克,羚羊角1.2克,李根白皮、生姜为引。1剂,浓煎频饮。
    29日复诊:上药服后抽搐止,神志渐清,颈面疹点隐现,口渴心烦,溅溅汗出,体温38.9℃,原方易钩藤为麦冬10克。1剂3煎频饮。
    30日3诊:胸背疹点密布,色泽尚润,稍有咳嗽,心烦减轻,体温38℃。2诊方中加竹茹6克。1剂。
    31日4诊:颜面胸背疹色渐暗,手足心见疹,偶有干咳。处麦门冬汤加味以润肺养阴,善其后。(河南中医1988;(2>:26~27)
    按语:本例初期误诊,过服辛散,重伤阴液,正气不能鼓邪外达,温毒内陷,闭阻于肺,热毒伤阴,引动肝风,病势险恶。先师段彩庭尝云:“麻疹一病既有疹点之红,必有营血之证,治疹也治血,血治疹自顺。”本例斯时非宣卫不能透疹;非活血滋润不能治营血;非祛风凉肝不能熄肝风。故用奔豚汤疏风热毒邪使之外达;养阴活血以柔肝祛风,更加麻、杏、石辛凉宣肺;佐羚、钩助归、芍、芎、李根白皮熄肝火,平肝风。肺卫开,毒外达,阴液复,肝风熄,病势即趋愈。


    十二、暴发赤眼(流行性结膜炎)

    段天禄医案:1975年春,河南邓县红眼病大流行,户不能免。罗某全家四口皆感此病,以其长子尤甚,他年方5岁,症见双眼睑肿大,目不能睁,疼痒流泪,胀闷难忍,结膜角膜高度充血,口苦心烦,口渴少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白干燥,脉浮数有力。证属时行疫毒,并犯三阳,肝火上炎之流行性结膜炎。治宜疏散三阳毒邪,清肝化瘀,方用奔豚汤减半夏加菊花、桃仁各6克,丹皮10克。2剂。药尽病愈。(河南中医1988;(2):27)
    按语:太阳、阳明、少阳之经皆循目而过。此病之发实乃时疫热毒并犯三阳,循经至目。若按常法一味凉肝,则毒无外泄之路矣。故用奔豚汤入三阳发散疫毒于外,清肝降逆平炎上之热毒,更加菊花、桃仁、丹皮,意在增凉肝化瘀之力,使毒邪外达,炎火平息。如此两路用兵,前后挟击,其效定捷。

十三 梅核气

    潘某某,女,38岁,1991年 8月27日初诊。

    长期以来不时自觉咽喉阻塞,伴眩晕,耳鸣,嗳气,月经色暗黑,舌质淡红,苔根薄微黄,脉细弦。曾经多项检查,除乳腺小叶增生外无特异发现。拟为肝气郁滞,肝气上逆之证。治宜疏肝降逆,佐以甘缓宁神。处方:李根皮15g,半夏10g,葛根15g,黄芩、白芍各10g,当归、川芎各6g,小麦30g,甘草6g,红枣3枚。

    9月28日复诊:服6剂,咽喉异物感消失,仅偶觉有痰阻喉间,伴胸膺胀,心悸,口臭,“口厚”。仍照上方去小麦、大枣,以免甘缓生痰,加瓜蒌仁宽胸通下。

    至同年11月9日询知,上方续服6剂后,除痰仍较多外,诸症基本缓解(乳腺小叶增生仍在)。

    按语:《金匮要略》原文论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俞老认为这是提示之意,惊恐可概括七情诸因素。本例长期有咽喉阻塞感,属“梅核气”范畴,病机是情志怫郁,肝气上逆,故可用奔豚汤疏肝降逆。俞老用奔豚汤方中主药李根皮常用量为15g。本例方中去生姜,因嫌其辛热易激惹肝火;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宁神。

   十四 失眠

    鄢某某,女,19岁,1988年11月12日初诊。

    平素学习用功,成绩优异,年年考试均名列前茅,惜性格内向,而又好胜。今年4月间因故成绩略逊,自感面上无光,由是耿耿于怀,中午不能入睡,此后又复失眠,伴思虑纷纭,心悸易惊,心烦躁急,甚则欲哭乃安,胸次不舒,健忘,小便黄,大便干结。2年来月经紊乱(或数月一潮或一月两潮),量少。脉细数,唇舌红,苔黄中微灰。拟为肝郁化火,气上冲逆之证。治宜降逆下气,清肝宁神。处方:李根皮15g,半夏10g,葛根15g,黄芩、白芍各10g,当归、川芎各6g,北柴胡10g,百合15g,甘草5g。服7剂。

    12月3日因在外地,来信诉述:服药后,胸次通畅许多,思虑纷纭减轻,睡眠好转。照前方去柴胡,加知母、麦门冬各10g,瓜蒌仁15g。

    上方服15剂,睡眠趋于正常,余症亦见好转,能继续学习,此后仍以奔豚汤为基本方加减,续服28剂,睡眠基本正常。1989年秋如愿升学。

 

    【补述】奔豚气有病在肝、病在肾之别,肝气奔豚多属热,肾气奔豚多属寒。李根白皮是治奔豚气的主药,《外台》治奔豚方十三首,用李根白皮者八首,其中李根白皮配桂心的六首,其中同时配干姜、附子的一首,可见李根白皮虽性味苦寒,固为治热性奔豚之主药,而寒性奔豚亦可用,关键在于配伍。

温氏奔豚汤治验录
按:
已故山西中医学校伤寒、内科教研组温碧泉先生,是我60年代中医函授老师,也是我走上中医之路的第一位启蒙导师。温老是山西介休人,生平不详。我与温老仅三面之缘,聆听伤寒阳明、少阴篇讲解2次,奔豚汤学术讲座1次。温老一生专攻仲景之学,对《伤寒》、《金匮》造诣很深,见解独到,能发前人所未发。擅长以经方治疗多种疑难痼疾。奔豚汤一方,便是他一生学术经验的心血结晶。温老慈祥和霭,平易近人,不修边幅,讲授高深的中医学理,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谆谆善诱,启迪学生悟性。每一节课,他都能讲透一个专题的方方面面,把他一生宝贵的学术观点和经验倾囊相授。他鼓励学生立大志,下苦功,多实践,勤反思,有所领悟,有所创新,勇攀医学高峰,振兴中医,为国争光。温老一生,呕心沥血,默默埋头于临床教学,桃李满天下。为人民治病不怕山高路远,不避风雨寒暑,无欲无求,不务虚名,令我感佩。他
继承仲景心法,创立新方,济世活人,造福人类,功不可没。呜呼!哲人已逝,我学习温老愧无所成,谨以此文纪念温老对我的教诲之德。
 

本方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山西省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遗方,与《金匮》奔豚汤名同方异。本方由人参四逆汤去干姜,桂附理中汤去白术,桂附八味丸去熟地、丹皮、萸肉,加沉香、砂仁、牛膝而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温热灵动,彻上彻下,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功能温养先天命门真火,救元阳之衰亡,固元气之厥脱。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而消水肿。纳气平喘,安养冲脉;引火归原,制伏奔豚。消五脏寒积,逐六腑冷凝,除骨脉寒痹,破沉寒痼冷,散寒行气治诸痛。于大队辛热燥药之中,重用一味山药之性润,健脾和胃益肺,补肾强精益阴之品为佐,滋阴配阳,共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之效。

原方无剂量,笔者经验:君药附子,轻症温养lO克,大病阳衰15~30克,危重急症,斩关夺门,破阴救阳100~200克;山药30克;红参平剂10克,急救暴脱30克,加山萸肉90~120克;炙甘草平剂为附子的两倍,当附子破格重用时,保持60克;肉桂平剂10克,火不归原用小量(3克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药前先吞);沉香、砂仁用小量3~5克。余药随证酌定。煎服法:小剂,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大剂,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750毫升,日3夜1服。上有假热,热药冷服,偷渡上焦。
  原方主治:肝脾肾三阴寒证;奔豚气;寒霍乱,脘腹绞痛;气上冲逆,上吐下泻,四肢厥逆,甚则痛厥;寒疝;水肿鼓胀等症。

本方运用要点:以“厥气上攻”为主症,即方名“奔豚”之取意。“奔豚”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属冲脉病变。冲为血海,其脉起于小腹,循腹上行,会于咽喉。隶属肝肾,又隶属阳明。当肾阳虚衰,肝寒凝滞,寒饮内停,冲脉即不安于位,挟饮邪上逆奔冲,便成本证。当发作时,患者自觉一股冷气从少腹直冲胸咽,使其喘呼闷塞,危困欲死而痛苦万分。其证时发时止,发则欲死,止则冲气渐平,平复如常,与《金匮》描述一致。方中肉桂、沉香直人肝肾,破沉寒痼冷,温中降逆,为治奔豚之专药,故投治辄效。余运用本方34年,临证加减变通,扩大应用范围,用治一切沉寒痼冷顽症、临床罕见奇症,皆能应手取效。尤对危急重症,有起死回生之功。

兹选录验案数则如下:
一、风心病垂危
灵石仁义村郝永昌,50岁。1978年6月,其奶母之女李某邀诊。患风心病12年,近2年出现全身肿胀,腹大如鼓,脐凸胸平,下肢烂肿如泥。山医一院诊为“风心病心衰,心功Ⅲ级,心房纤颤”。心悸气喘,畏寒特甚,盛夏犹穿棉袄。已卧床3月余。端坐呼吸,面色青惨,唇指青紫。口鼻气冷,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六脉似有似无,或如雀啄,至数模糊。唯下三部之太溪脉尚微弱可辨。舌紫胖水滑,齿痕多。腹诊脐下筑动
应衣,时觉有冷气从关元穴处由腹正中线向上攻冲奔迫,冲至咽喉,人即昏厥。家属已备棺木、寿衣。神识昏蒙,似睡非睡。少阴亡阳诸症悉见,唯太溪根脉尚微弱可辨,是为一线生机。勉拟一方,破阴救阳固脱,得效请服10剂。
  附子100克,生山药60克,油桂3克(冲),沉香3克(磨汁对人),砂仁5克,云苓、泽泻各30克,红参20克(另对汁),煅紫石英、生龙牡、肾四味各30克,山萸肉90克,炙草60克,怀牛膝10克,鲜生姜10片,大枣10枚,核桃4枚(打)。
  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750毫升,日三夜一服。
  患者服药3剂后,奔豚气未发。10余年之心悸亦止,请西医听诊,纤颤消失。服至7剂时小便增多,日夜可达2千毫升。食纳增,喘定,可平卧。全身落屑如脱一层壳,可到户外散步。服完lO剂,水肿全消,精神健旺,秋收大忙时节,给生产队照场。
二、肺心病奇症
县农机公司离休干部赵翰卿,64岁,1985年1月18日初诊。患者从1972年患慢支,1977年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1982年冬,进一步恶化,内科诊为肺心病代偿期,已达3年。刻诊,冬至节当日因感冒突然发病。其症,每日寅时先觉脐下筑筑跃动,随即有冷气频频从关元穴处上攻至剑突部,即全身抖动,心悸,恐惧,自汗,暴喘。约1小时许渐止。每日如此,反复发作已20多天。患者面色灰暗,如有薄薄一层雾气笼罩,殊为罕见,恐非吉兆。唇指青紫,颈脉动甚,咳喘频频,痰如拽锯,痰稀而味咸。腰困如折,畏寒,入冬以来足不出户。食纳尚可,便干结,三五日一行,小便余沥不尽。四末冷,双膝尤冷。舌胖润紫暗,脉弦迟,60次/分,腹诊,脐下跃动逼指,其势直达下脘。脉证合参,本病内科诊为肺心病急性感染,血象:白细胞19500,中性90,似属外感无疑。然细揣证情,绝非外感小恙可比。考咳喘一症,初病在肺,久必及肾。患者年高,肾气本衰。加之久病耗伤,重伤肾气。肾在变动为“栗”,今病而颤抖,正是“栗”义。肾为先天之本,诸气之根,元阴元阳之所居,又为封藏之本。今肾之阴阳两虚,其封藏、纳气、固守之能大衰。又适逢冬至一阳来复,扰动肾宫,致元气不能下守,时时上奔欲脱。自汗者,非卫气之虚,乃肾不主闭藏也;暴喘者,非痰实气壅,乃肾不纳气也;寅时发病者,寅时属肺,乃十二经循行之始,经气之行,全赖肾气之充,今肾气衰,经气起步难。待卯时日出,阳气旺而病暂止,亦阴阳盛衰之变;心中恐惧者,肾在志为恐也;脐筑、厥气上攻者,肾元失固,且挟冲脉之上奔也;稀痰上涌而味咸者,肾液上乘也;腰困如折者,肾将惫也;且肾主二阴,阴亏失濡则大便难,阳衰失统则小便多;至若四末冷,亦火之衰,阳气难达四末也。种种见证,无一不属于肾虚欲脱。若误用清肺、宣肺,必有暴脱之变。救治之法,全在一个“固”字。拟温氏奔豚汤:小剂,熟地90克,肾四味、山萸肉、煅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阴阳并补,引火归原,纳气归
肾。于发作前l小时服。
  1月25日二诊,前法幸中,服药3剂,诸症悉除,脉沉弦72次/分,危象已退,熟地减至30克,续服3剂。
  1月29日三诊,患者喜不自胜,云:3年来唯今冬幸未住院。予培元固本散(人参、虫草、胎盘、蛤蚧、茸片、三七、琥珀)治本。
三、缩阳症
  灵石煤矿井下工人靳志雄,21岁。1984年11月1日22时许,忽觉脚背麻如电击,有一股冷气从双小腿内侧中线直冲至阴茎根部,随即全身寒战,嘎齿有声。头汗喘促,阴茎阵阵收缩人腹,恐惧异常,于2日晨急诊入院。内科用镇静剂不能控制,邀余会诊。四诊未毕,突然发作。仓促之间,急令患者卧床解衣,即以笔者手中之纸烟头,对准关元穴着肤火灼,约2秒钟,立解其危。见证为阴寒直中厥阴,肝主筋,其脉过阴器,寒主收引,故阴茎收缩入腹。以温氏奔豚汤用附子30克,加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15克,山萸肉、生龙牡各30克。鲜生姜10大片,大枣20枚,逐在里之阴寒,温肝肾而固元气,3剂后病愈出院。
  按:吴茱萸辛苦温,燥烈有小毒,入肝、胃经。治巅顶头痛,肝寒疝痛、痛经,眩晕,胃寒呕吐吞酸,噎嗝反胃,外敷涌泉引火归原治口疮,敷脐治小儿泄泻,其功不可尽述。唯各家皆用1.5克~6克,药难胜病,故其效不著。《伤寒论》吴茱萸汤用量一升,汉制一升,约合今制50克,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即以沸水冲洗7遍而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余凡遇小儿、老人、赢弱病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则更稳妥。其用量lO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方中鲜生姜、大枣按《伤寒论》比例定量。伤寒方用药精纯,虽姜、枣亦寓有深意,并非点缀。
四、缩阴症合并鸡爪风
  男子缩阳症,临床并不少见。女子缩阴症,却临床罕见。1978年夏,余在县陶瓷厂任职时,遇到1例。患者段桂莲,37岁,11时突然抽搐昏迷。赶至其家时,见患者被家人揽腰紧抱,大汗淋漓,神情恐怖,面色青灰。西医按癔病给镇静无效。病因为生气之后,突然觉两乳头强烈内缩,阴道阵阵抽搐不止,旋即昏厥不省人事。醒后只觉头晕,不时呕涎沫,天旋地转,如乘船坐车心动神摇,荡漾不止,睁眼则视一为二。手指挛缩如鸡爪,腿肚转筋不止。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唇舌青紫,脉象迟细60次/分。四诊未毕,突然再次发病。乃急灸双乳根穴,小艾柱(麦粒大)着肤灸关元穴,强针人中、内关(双)而解。追询病史,知患者在7年前产后,有鸡爪风发作史,经补钙不能控制。素体瘦弱,畏寒,虽盛夏亦喜厚衣,瓜果生冷从不沾唇,脏气虚寒可知。寒主收引,故见厥、少二经中寒见证。以其肝肾阴寒之气上逆,故见呕涎沫而巅眩;寒饮凌心,故悸动不宁;暴怒而厥气上攻,故昏不知人;肾主二阴,肝之经脉络阴器,过乳头,故挛缩;精气散乱,故视一为二。拟温氏奔豚汤中剂,加山萸肉补肝肾而固脱,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安镇冲逆,固护元气,二虫止痉,
吴茱萸散肝寒,嘱服3剂。
  药进1剂,手脚回温,抽搐止,3剂后诸症均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木瓜15克,黑木耳30克,鸡蛋壳粉3克(冲),益气养血,柔肝缓急,连

五、伏寒奇症
  高步升,42岁,家住灵石中医院北院。1985年7月12日10时,其爱人景老师急来邀诊。至家,见酷暑盛夏之际,10平方居室,门窗紧闭。患者身围棉被,头顶热水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移时呃逆一声,神情恐慌,口不能言。脉沉迟微细,58次/分,舌淡胖水滑。询之,景老师言,病已6年。1979年底,从天津病归,已转劳保。服药数百剂,不效。今日外出理发,店内高悬电扇,觉冷风从百会、大椎、风池、风府侵入,立即寒战嘎齿,不能支持。理得一半,急急返家,十分狼狈。觉上入之冷气下压,脐中有强烈之冷气上攻,二气在两乳之间交战。喘急恐惧,几近昏厥。病情危急,如此大汗不止,顷刻必有亡阳之变。急疏温氏奔豚汤大剂,温肾回阳,镇敛冲气,加山萸肉90克敛汗固脱。急煎频灌,夜12时前连进2剂。11时趁热服药1次,10分钟后汗敛,觉寒气下潜至下脘穴处,上攻之势已弱。11时半再服1次,寒气下行过脐,腹中鸣响,转矢气1次,呃逆止,已能讲话。患者频呼家人速速换热水袋之水,须保持滚烫,始觉热气沿百会穴透人体内,头皮已烫成紫色而不觉痛。如此怪病,确属罕见。时已正午,阳气已旺,患者思睡。嘱家人将头顶之热水袋绑好后入睡。诊脉迟弱,66次/分。肢厥已退至手腕、足踝处。 7月13日二诊:今日患者神识清朗,厥回喘定,已能回答询问。诉昨夜12点至1点之间,脐下冷气有上攻之势,但未攻上来,一夜提心吊胆。仍怕风,喉间有水鸡声,舌如前,脉沉弱,77次/分。原方加生半夏30克,细辛、五味子各lO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日服1剂,3剂。 7月20日三诊:稳步好转,痰已消,腰困重。脉80次/分。
改方,温氏奔豚汤大剂,加肾四味6D克,3剂。 7月23日四诊:今日患者已能下床游走一阵,仍畏风冷,紧抱头顶热水袋不放。食纳精神见好。详述病之起因,始知患者1979年在天津工艺厂时,车间整年不见阳光,阴冷殊甚。日久体质渐衰,不耐风寒,时时感冒。开始服点西药尚能抵挡一阵,后来不效改服中药,每服必全身出汗,汗后可好三五日。未及痊愈,又重复感冒,又服汗剂,暂告缓解。之后,身软神疲食少畏寒益甚,终至病倒,获准常假,休息治疗。自觉每感冒一次,即有一点寒气积于体内。发一次汗可去一点,留一点。先是背部畏风畏冷,虽在盛夏不脱棉坎肩。渐觉胸部亦有冷气流窜,吸入之气亦冷不可挡。至年底病重返家,7个月感冒40多次。如此反复感冒,寒邪一层压一层,深伏不出。冰冷之气,由胸及胃渐人于脐下。此气一遇阴雨天,或半夜子时之际,必有突突上攻之势,气若攻至胸际,人即不能言语,气喘不能接续。心中无端恐怖,常觉背后有人影,天晚即足不出户。腰困特重,坐不是,站不是,躺卧亦不能减。据上症情,确属久病正虚,过用疏解,多汗伤阳,卫外失固,寒邪由皮毛、经络渐渐深入于脏,已成沉寒痼冷顽症。温氏奔豚汤既已得效,
则知与本证病机相合。拟续投本汤,加肾四味鼓舞肾气,紫石英温肾镇冲,生山药滋阴配阳,以此开冰解冻之剂,消磨推荡冰结之寒积,以黑芥穗之深入血分引药达于病所,引伏寒渐渐外透。
  附子30克,生山药60克,油桂1.5克(冲),沉香1.5克(磨汁对),砂仁3克,煅紫石英30克,红参(另炖)、肾四味、泽泻、怀牛膝、炙草各10克,黑芥穗3克。
  9月23日五诊:上药于两月内守方连服43剂,计前后五诊,大伏天用附子1750克,不热不渴,每服必腹内鸣响,频频矢气,寒邪渐渐下泄。

又觉脐中有热气转动,肩背部出汗时有凉气外冒,腰困大减,食纳大增。其长达6年之久之肩背沉困如压一磨盘之状始解,畏寒始罢。但外出仍要戴双层口罩、棉帽,系围巾,穿棉大衣。病人虚损之途,非旦夕可以图功。嘱慎起居,绝房帏,忌生冷,善调摄。每夏服培元固本散一料,温养五脏,以待正气来复。积4年,至1988年,奔豚痼疾,得以根治。形体渐渐丰满,3年未曾感冒。当年7月某晚子时,忽觉胸背部——即10年前风寒袭人之处,痒极难忍,随即每隔三五秒钟涌出一股冷水,透骨冰凉,手脚大动,敲击床板蓬蓬有声而不能自主,口中大呼痛快,持续半小时渐止。如此连续三晚,背心、衣裤、床褥尽湿。从此,始觉全身暖融融如沐春风,扔掉了戴了整4年的破棉帽,体质与病前判若两人。积10年之久,阳气始复,伏寒始透,何其艰难曲折!阴证战汗,古今少有。从本病例的经历看,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阳气易伤难复,故阳常不足。暴病多亡阳,久病多伤阳。伤寒三阴多死证,死于亡阳。老人涕泪自流,小便失禁,乃真阳衰,不能统束诸阴。老人无疾而终,形在神去,便是一具死的躯壳。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附子、桂枝、干姜者即达90方,可见医圣对阳的重视,日温阳,日养阳,日助阳,日救阳,对生命之本的阳气,是何等的曲意呵护,关怀备至!滋阴学派在中医史上建有丰功伟绩,但丹溪翁为救时弊,矫枉过正,混淆五脏之火与六淫外邪之火的区别,竞把肝肾虚火,视为“元气之贼”,而加苦寒攻伐。所创“阳常有余”说,更违《内经》本义。
以丹溪法治虚劳,百难救一,遗害尤烈。
  六、肠痉挛
  劳动局干部吴淑贞,女,47岁。1983年9月,突然少腹绞痛,阵阵发作,脉细似伏。曾按气滞腑实以小承气汤攻之,痛益甚。满床翻滚,头汗如豆。其证,脐下筑动震衣,痛作时觉有块状物攻冲直奔中脘,按之痛不可忍。关元、神阙穴处冷硬如冰,膝冷,舌有黄苔,口苦烦渴,饮水则吐涎沫,小便清长,西医诊为肠痉挛。其症已缠绵5年之久,时发时止,不能根治。据其主证,断为有假热,下见真寒。寒邪直中厥阴,寒瘀互结,诸寒收引作痛。误用寒下,引动冲气上奔。先予双尺泽穴各抽取黑血2毫升,针补足三里,大艾柱灸神阙,痛缓。予本汤小剂加当归30克,煅紫石英30克,吴茱萸15克(洗),温肾镇冲,破寒积而解痉挛。一剂后脉出,痛止,黄苔化净,又服5剂攻冲亦平,痊愈。追访15年未发。
  按:本证之关键,在舍舌从证。古有“舌不欺人,黄苔主火”之定论,其脉伏又类热深厥深,况又有“独处藏奸”之说,十分寒证之中,独见一处

热证,则此“独见”之异,可能反映疾病本质。但若果系实热,则小承气当有小效,何以病反加重?热证大渴引饮,此证则饮水而吐涎沫;口苦烦渴,却非极烫之水不喝。脐冷、膝冷,又是下焦真寒的据。此等疑似处,最易致误。舌苔之生,由胃气蒸化,釜底火弱,蒸化无权,舌苔亦不能反映真相。似观本病之黄苔,予本方1剂,随着痛止脉出,气化周行,其苔即已尽化。又,五苓散证本有小便不利,此证小便自利,似不
属五苓。然有“水人则吐”“得水反吐涎沫”,又是肝寒饮逆的吴茱萸汤证的据。其小便多,正是阳虚气化不行,水不化津,直趋膀胱而出,病机仍是火弱。寒积膀胱,亦令气化不行,非独热也。
七、阳虚型高血压、肥胖病
  石膏矿女工胡金玉,46岁,1979年10月31日,突然昏厥邀诊,至则已醒,心有余悸,甚为恐惧。询之,患肾性高血压已5年。低压常在110~120毫米汞柱之间,曾服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近百剂,不仅无效,反增食少便溏。近3年异常发胖,头晕畏寒,呕逆腹胀,足膝冰冷。近1月服羚羊粉后,常觉有一股冷气从脐下上冲,冲至咽喉部,人即昏厥。约三五日发作1次。其眩晕如腾云驾雾,足下如踏棉絮,越胖越觉无力。腰困如折,小便余沥,咳则遗尿,时时有咸味之痰涎上壅。常起口疮,头面又觉轰轰发热,每日中午面赤如醉。舌淡胖,苔白腻,脉洪不任按,久按反觉微细如丝。脉证合参,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下寒是真,上热是假。命火衰微,不主温煦,故怯寒肢冷;火不生土,中阳失运,故见食少便溏。诸阴失阳之统摄,故上则饮逆头眩,挟冲气上冲,下则尿多不禁。异常肥胖亦阴盛阳衰,与寒湿停聚同理。复加误用寒剂,更损元阳,阴盛于下,逼浮阳上越,故见上热假象。予温氏奔豚汤附子30克,加吴茱萸15克,肾四味60克,生龙骨、生牡蛎、活磁石、紫石英(煅)、山萸肉各30克,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上药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日3服,3剂。
  11月3日二诊:患者在无人陪侍下坐班车来门诊,诉:服药3剂,每天小便很多,全身舒适,头不晕,脚底再不飘浮欲倒,腹中觉暖,再无冷气上攻,心中也不觉怕了。
每天服药后,腹中阵阵响动,矢气极多,惹得孩子们哄堂大笑,几年肚胀,一下子松宽许多。药已中病,嘱守方再服10剂。
  11月25日,其夫特来门诊告知,诸症均愈。血压保持在80~90毫米汞柱,已正常上班。最奇的是服药后尿特别多,10多天功夫,把一身膘都尿掉了,腰围瘦了1寸多。据多数病人反映,服本方后,随着尿量增加,各主要症状逐步消失。余思其理,确是肾阳一旺,气化周行,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如日照当空,坚冰自然消融。则本方对肥胖病的治疗,另辟蹊径,经试多例,皆有不同程度的收效。如精选药物,改良剂型,或可治疗多种肥胖病,可惜无条件进行专题实验研究。
八、奇经频发痼疾
  1.二小学教师赵丽君,31岁时曾患痛经。经行必有冷气从脐下直攻中脘,少腹与当脘同时绞痛,呕涎沫不止,经净自愈,月月如此,已达1年之久。曾服艾附暖宫、少腹逐瘀、女金丹、定坤丹皆无效,当时从肝寒立法,用仲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原方折半量,从经前1日服至经净,一方连服7剂,痼疾得愈。12年后,患者已43岁,已临近绝经之年,宿疾又作,自服12年前旧方3剂不效,乃来门诊求治。按脉沉弦搏指,舌淡红无苔,大便干。其症,经临之时,少腹曲骨穴左侧有冷气,上则攻于中脘,下则放散到腿部血海穴。冷气一动,呃逆频作。泛酸呕涎,头眩,足膝冰冷,寒战如疟,随即大汗昏厥,移时自醒。症情与12年前大异。前者肝经本经自病,今则八脉皆虚,任督空乏,阴损及阳,肝肾阴寒挟冲脉上攻。当温命火,暖肝而镇敛冲脉。予温氏奔豚汤,附子用30克,加当归、吴茱萸、生龙牡、煅紫石英。经期连服3剂,诸症均愈。且光红舌上竞生薄白苔,大便亦润,汗止,寐安,纳增,直至绝经,再未发作。阴阳气化之理,确是奥妙无穷。何以纯阳之剂,竞能生苔、润便?盖苔由胃气蒸化,命门又为釜底之火。此火一旺,则阳生阴长,而生化无穷。精、血、津液皆阴精,阴生于阳而统于阳,必得先天元阳振奋,阴液始能蒸化、敷布。中医医理,不经临床反复验证,不能领悟。
  2.本院职工家属李秋香,32岁。1982年冬行结扎手术后,曾患青霉素过敏休克;后又注射糜蛋白酶,再次过敏休克。俟后5个月,即频频出现心悸(132次/分)、气冲、昏厥,百治不效。其症,双腿根外侧——阳维脉循行部位、脐下,各有一股寒气同时上攻,前面的可达胸际,后面的沿督脉直攻大椎穴。立即天旋地转,昏厥,移时自醒,一日数发,心中恐惧,惶惶不可终日。脉沉细数(此数脉实是急脉,一呼一吸7至以上,每分钟130余次,虚寒至极,不可再视为热),尺虚。双膝冷,脐周自觉冷如冰块。证属冲任损伤,阴损及阳,八脉失养,冲脉不安其位,例同肾寒奔豚。予本方加当归、煅紫石英、活磁石、生龙牡、温肾命火,固摄下焦元气,安养冲脉为治。服药6剂,痊愈。
  3.农业局干部赵玉梅,45岁。1983年11月16日晚8时,忽觉舌根部如电击样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继而双腿从踝部以上,震颤抖动不止,寒战嘎齿,不能自制,10余分钟后渐止。此后,每晚8时,准时发病。心荡神摇,恐惧殊甚。脉急而细,120次/分。舌红、口渴喜热饮。我院内科诊为癔病,用药3日不能控制,请中医协治。询知患者5年前暴崩几死,久病耗伤,损及于肾,肾阳虚不主温煦,寒由内生。肾之经脉络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肾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故震颤抖动,无故恐惧;肾精不充,血海空虚,八脉失养,故有此变。予本方加芪归阿胶益气养血,龟鹿胶填充八脉,生龙牡活磁石摄纳上下而定志。重用附子50克、油桂10克壮命门之火。煎取浓汁300毫升,于每晚7时病发前1小时顿服。药进1剂,发作停止,3剂后痊愈,予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
九、美尼尔氏综合征
  1.汾西两渡矿工人家属赵淑贞,38岁。素瘦,近3年发胖,体重增加10公斤。1979年10月28日凌晨5时,突然头眩而呕涎沫,眼睛不敢转动,左右上下不能看,头不敢转侧,稍一动时觉周围房舍飞速旋转,身若坠于深渊之下,吐出痰涎后稍好。汾局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3日后同一时间,患者忽觉脐下关元穴有一股冷气直冲人脑,随即舌下涌白沫不止而昏厥。据其婆母追述,患者发病时如羊羔风,四肢冰冷。曾服涤痰汤、旋覆花代赭石汤无效。按脉沉滑,形寒肢冷,面色灰滞,舌淡胖有齿痕。证属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脾不运湿,痰饮挟冲气上攻。予本方,附子30克,加生龙牡、活磁石、煅紫石英、吴茱萸,温肾逐寒而镇冲逆,3剂后痊愈。
  2.城关煤焦厂李国,45岁。1983年6月23日初诊。病2年又4个月,赢瘦不堪,面色灰滞。其症,先觉胸中空豁,随即有冷气从脐下上冲,继而天旋地转,耳鸣如潮声,眼前黑星进射,呕逆泛酸不止。常常昏倒,腰困如折,背部如冷水浇灌,双膝冰冷,纳少便溏,脉牢坚搏,如雀啄状,舌红苔白腻。月初曾驱出3米长绦虫1条,驱虫后病发更频。据上脉证,久病见但牢无胃,且见雀啄脉,恐有突变,勉拟本方重用附子30克,山萸肉120克,温养肝肾,生龙牡、活磁石、煅紫石英、吴茱萸固护元气,潜镇冲逆,3剂。
  6月27日,患者又来门诊,面有喜色,知药后奔豚气未再萌发,脉亦大见和缓,已无雀啄之象。舌上津润,腻苔已化。诉药后尿多,立觉头暖神清,胸中充实,双腿有力。后服附桂八味丸1个月,得以康复。
  按:美尼尔氏综合征,病理为耳迷路积水。本方功能温阳化饮,观药后小便利可证。痰饮为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迷路积水既是病理产物,则浊阴僭居清阳之位,亦痰饮之类,故治之愈。余治此症约百例以上,少则3剂,多则5剂必愈。还曾治老妇右目暴盲,查见视神经乳头水肿,以本方小剂5剂,药后小便特多,3日后视力恢复。目疾多火,然阳虚者亦不少见。
  另,古人所论死证、死脉,未必尽然。大约脉见坚牢,多为纯阴无阳,阴霾用事之象。得阳药则釜底有火,在上之阴凝自化,人身阴阳气化之理,变幻莫测,但有一线生机,便当救治。

十、朝食暮吐
  田瑞莲,女,27岁。水头队办食堂炊事员。恣食荤腥,损伤中阳,致呕吐酸苦涎沫3个多月,身瘦形夺,几难步履。服保和汤不效,以调胃承气下之,更增朝食暮吐,黎明作泻,腹胀夜甚。又以丁蔻理中温之,亦乏效。近1个月来证变脐下冷气攻冲作痛。诊脉弦滑,苔白腻,有齿痕。明是脾病延久损及于肾,较脾胃之伤,病深一层。理中辈乃中州专剂,故投治无效。肾主命门,为釜底之火,此火一衰,不能上燠脾土,则中焦运化无权,寒则冲脉不能下守,故时时冲逆。胃主受纳,寒则气不下行,复挟冲气上干,故吐,正是本汤适应症。附子30克,油桂10克,加吴茱萸15克,灶土汤煎药。服3剂,诸症已退七八,又服3剂,痊愈。

 
十一、噎嗝重症
  东滩农民杨二只,男,71岁。1983年6月27日病危邀诊:询知患胃溃疡13年,1981年加重,朝食暮吐,呕涎沫。住晋中二院,见食道下端及幽门贝剂通过受阻,建议剖腹探查未果。去省三院用胃镜检查,因贲门强烈痉挛而告失败。现症,日可进食2~3两,食入即吐,或一二小时后吐出,时呕涎沫,频频打嗝。大便干结如羊粪球。当脘绞痛或绕脐作痛,日无宁时,呻吟不绝。眼眶塌陷,一身大肉尽脱。脐下筑筑跃动,甚则有寒气从关元穴处上攻胸际而晕厥,日发作1~2次,多在午后或夜半。面色黧黑,舌淡胖多齿痕,脉迟细微。畏寒甚,虽在夏季,不离棉衣。考患者年逾古稀,积劳成损,已成噎嗝重症。朝食暮吐,责之无火;当脐号称神阙,为人身元气所聚,今跃动震衣,为元气欲脱;冲气上攻,皆先天肾气不固之象。但既病经半年,百治罔效,却又病不致死,脉虽迟细,未致散乱,可见生机未绝。遂拟本汤加味,温肾阳,助元气,镇冲逆,降胃气为治。
  赭石末、生半夏、鲜生姜、肉苁蓉、黑芝麻、煅紫石英粉、生山药各30克,吴茱萸30克,另煎三沸,去水人药:红参(另炖)、附子、油桂各10克,沉香磨汁对入砂仁(后下)各5克,茯苓20克,川牛膝、泽泻、炙草各10克,大枣25枚。
  水煎浓汁,对人参汁,姜汁l盅,小量多次缓缓呷服,待吐止,1剂分3次服,2剂。
  7月2日二诊:上方服1剂后,当日呕止,进食不吐。
服第2剂后,于次日下午便下干结如羊粪球之大便20余粒,落地有声。今早大便1次,黄软。其下焦寒积,时时攻冲之势,亦减十之八九,腹痛亦止,原方去赭石、生半夏,吴茱萸减为10克,lO剂。
  7月21日三诊:诸症均愈。已能扫地,喂猪。日可进食斤许,时时觉饿。嘱其在三伏内服鹿茸底座、全胎盘各100克,三七、琥珀、红参、鱼鳔(蛤粉炒成珠)各50克,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热黄酒送下,以血肉有情之品温养之。此后,常于上下班之际,见此老割猪草、担猪食、拾破烂,健壮逾于往年。
  此症死里逃生,关键有三:本人一生不好女色,肾气未致败亡,一旦胃气来复,便人佳境;初诊得力于重用生半夏、鲜生姜、赭石粉之重镇降逆,破呕吐关,使药力直达病所。此症之顽固性食道、幽门痉挛,能否解除,成为生死关键。西医之“痉挛”与中医之“诸寒收引”同理。吴茱萸为开冰解冻之剂,其性辛热燥烈,直人阳明、厥阴血分,能破沉寒痼冷,解除一切痉挛(热则佐以黄连)。此药用至15克以上,当先开水冲洗7次,老人、小儿弱质患者则先另煎三五沸,去水人药再煎。并加两倍之鲜生姜,大枣20~30枚
则辛烈减,可保无害。加之,本方温命火,助元阳,其功益著。更加紫石英之善治奇经,温肾镇冲,得以奏功。
  本方妙用甚广,不及备述。运用得当,对一切沉寒痼冷,疑难痼疾,急危重症,确有覆杯之效!!!1【各家論述】 ①《金匱要略編注》:此因肝膽風邪相引,腎中積風乘脾,故氣上沖胸而腹痛。厥陰受風,相應少陽,則往來寒熱,是以芎、歸、姜、芍疏養厥明、少陽氣血之正,而驅邪外出;以生葛、李根專解表裡風熱,而清奔豚逆上之邪;黃芩能清風化之熱;半夏以和脾胃而化客痰,俾兩經邪散,木不臨脾而腎失其勢,即奔豚自退。②《古方選注》:君以芍藥、甘草奠安中氣,臣以生薑、半夏開其結氣,當歸、芎藭入血以和心氣,黃芩、生薑甘李根白皮性大寒,以折其沖逆之氣,雜以生葛者,寓將欲降之,以先升之之理。③《金匱要略法釋》:奔豚湯為小柴胡的變方。陳遜齋老師認為,方中生葛,系柴胡之誤。葛主汲升,水逆上犯,決不宜升提;李根白皮以治熱性奔豚;歸、芎、芍以和肝鎮痛,黃芩清解肝膽之熱;姜、夏和胃降水逆。

【臨床應用】 奔豚氣《遼寧中醫》(1978;4:36):潘某某,男,50歲,工人。八天前遇事突然驚恐,遂致陣發性氣從少腹上攻心下,劇痛難忍,伴有腹脹失眠,飲食不下,平均每二小時發作一次,一次持續5-30分鐘,發作時有氣從少腹上衝心胸,心下悶亂,惡聞人聲,時時欲嘔,手足厥冷,痛楚欲死,痛甚則大汗出,神志蒙昧,但發作後諸症消失,一如常人。住院經用西藥鎮痛劑、解痙攣、輸液等對症治療無效。患者面色不華,舌苔白厚有裂紋脈濡弱無力。診斷為奔豚氣。症脈合參,治以疏肝解郁,下氣緩急,和血調肝,清熱平逆。以奔豚東加減:葛根20g,半夏15g,生薑10g,當歸15g,芍藥15g,川芎15g,黃芩15g,甘草10g,牡蠣50g,蒼朮15g。服藥三劑,發作停止,稍有打呃腹脹,遵上方去生薑,加陳皮20g,厚朴20g,繼服三劑,諸症悉退而愈。

《金匮》卷上:奔豚汤

【处方】 甘草2两,川芎2两,当归2两,半夏4两,黄芩2两,生葛5两,芍药2两,生姜4两,甘李根白皮1升。

【功能主治】 益元气,泄阴火,破滞气,削其坚。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主由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奔豚气上冲胸;肝胃不和,气逆上攻,胁助疼痛,噫气呕呃。腹痛,往来寒热。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己,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胸膈胀闷,时觉气上攻冲,或口苦咽干,舌苔由微黄,脉弦者。

【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煎取5升,温服1升,日3次,夜1次。

【注意】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编注》:此因肝胆风邪相引,肾中积风乘脾,故气上冲胸而腹痛。厥阴受风,相应少阳,则往来寒热,是以芎、归、姜、芍疏养厥明、少阳气血之正,而驱邪外出;以生葛、李根专解表里风热,而清奔豚逆上之邪;黄芩能清风化之热;半夏以和脾胃而化客痰,俾两经邪散,木不临脾而肾失其势,即奔豚自退。②《古方选注》:君以芍药、甘草奠安中气,臣以生姜、半夏开其结气,当归、芎入血以和心气,黄芩生姜甘李根白皮性大寒,以折其冲逆之气,杂以生葛者,寓将欲降之,以先升之之理。③《金匮要略法释》:奔豚汤为小柴胡的变方。陈逊斋老师认为,方中生葛,系柴胡之误。葛主汲升,水逆上犯,决不宜升提;李根白皮以治热性奔豚;归、芎、芍以和肝镇痛,黄芩清解肝胆之热;姜、夏和胃降水逆。

【临床应用】 奔豚气《辽宁中医》(1978;4:36):潘某某,男,50岁,工人。八天前遇事突然惊恐,遂致阵发性气从少腹上攻心下,剧痛难忍,伴有腹胀,失眠,饮食不下,平均每二小时发作一次,一次持续5-30分钟,发作时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心下闷乱,恶闻人声,时时欲呕,手足厥冷,痛楚欲死,痛甚则大汗出,神志蒙昧,但发作后诸症消失,一如常人。住院经用西药镇痛剂、解痉挛、输液等对症治疗无效。患者面色不华,舌苔白厚有裂纹,脉濡弱无力。诊断为奔豚气。症脉合参,治以疏肝解郁,下气缓急,和血调肝,清热平逆。以奔豚汤加减:葛根20g,半夏15g,生姜10g,当归15g,芍药15g,川芎15g,黄芩15g,甘草10g,牡蛎50g,苍术15g。服药三剂,发作停止,稍有打呃腹胀,遵上方去生姜,加陈皮20g,厚朴20g,继服三剂,诸症悉退而愈。

【摘录】 《金匮》卷上

《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奔豚汤

【处方】 吴茱萸1升,桂心4分,芍药4分,生姜4分,石膏3分,人参3分,半夏3分,芎3分,生葛根6分,茯苓6分,当归4两,李根皮1斤。

【功能主治】 气奔急欲绝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清酒8升,煮取3升,分作3服。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以芎、归、芍药和其瘀积之血,半夏、生姜涤其坚积之痰,葛根以通津液,李根以降逆气,并未尝用少阴之药。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谬之甚矣。嗣伯治风眩气奔欲绝,故以桂、苓祛风,人参壮气,茱萸降逆,石膏开泄旺气为之必需。

【摘录】 《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

《杏苑》卷六:奔豚汤

【处方】 当归1钱,官桂1钱,白术1钱,川芎8分,甘草(炙)5分,半夏1钱2分,白茯苓1钱5分,甘李根皮(焙)4分,干姜3分。

【功能主治】 肾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奔豚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喘逆,骨痿,少气,脉沉而滑。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熟,空心温服。

【摘录】 《杏苑》卷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