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

 酸菜肉泥 2014-03-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大批具有相应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国外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理论的提出与实施

  19世纪初,德国的威廉· 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等原则,并于1810年按照这一原则创办了柏林大学。从此,科学研究进入了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开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的两项主要活动。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教授通过对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的分析,提出并论证了在大学建立“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的主张,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德国著名哲学家斯贝尔斯认为:“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所以,“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老师。”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必须把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过程中,并且使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二、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分析

  l.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其目的是达到教学出人才、科研上水平、产业出效率,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高校科技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露锋芒,销售额和利润连年成倍增长。2003年,全国前十位高校的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76亿元,其利润总额超过22亿元。实践证明,校办科技产业不但可以促进科学技术产业化,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对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开拓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2.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增强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它主要包括“三明治”模式和“交替型”模式。

  “三明治”模式是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校内培养为主,完成全部或部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规定的实践基础训练;第二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预分配到工厂或研究所,培养其实践能力;学生在最后一阶段回校,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和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并完成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选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完成本科学业。这是一种学习一一实践一一再学习、双向参与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

  “交替型”模式是把学习分为四个或四个以上阶段,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交替地进行。这种模式适合于企业密集的工业城市,学生到厂实践不是单方面要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同时也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符合互利互惠的原则。

  3.继续工程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急企业之所急,举办了各种在职人员学历教育班、专业证书班以及各种短训班,参加在职学习的人数达数万人,及时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学校在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同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整工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为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单位培养工程型硕士生。或与企业合作办学,设立研究所,为部门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高等学校开展继续工程教育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这种模式限制条件较少,没有太多的学科、专业水平上的要求,推广起来比较容易,是目前高等学校广泛实施的模式之一。

  4.工程研究中心模式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选择有优势技术的学校或学科专业,设立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工程研究中心”,或以某个大学为依托,成立“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是发达国家颇为成功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从1984年开始,我国国家计委会同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农业部实施了旨在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到2002年,全国共有15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其中高等院校承担了96个。2004年12月到2005年1月,建设部又批准新建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又在高校建立46个国家级面向各行业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把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推广高新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作为工作目标,创造出一条大学与企业共同实现技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新路子,为行业的技术开发以及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对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5.大学科技园区模式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一一“硅谷”。由于“硅谷”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创立大学科技园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抓住机遇,在一些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开始了建设科技工业园区的积极探索。例如,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核心的中关村科学园,是国内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联想、四通和北大方正等高科技产业,基本上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一条龙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实践证明,大学科技园区不但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缩短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三、学校产学研结合的现状

  1999年6月,由原北京商学院和原北京轻工业学院合并组建的北京工商大学,使学校成为一所经、管、理、工、文、法、史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多科性大学,为学校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学校产学研结合取得的成绩

  (1)初步搭建教学科研产业基地平台

  截止到2005年3月底,学校专业实验室面积达3.3万平方米;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663台(件);中外文藏书86万册,中外文期刊6.3万种;有3个部级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学校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为了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学校依托传统专业的师资、设备优势,相继成立了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环境工程研究所、芦荟制品研究所、大型仪器分析中心、校污水处理中心、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等产学研相结合的机构。这些机构一方面从事相关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同时,也为教师从事理论联系实际、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及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凝练科研团队,重点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全面应用与推广

  学校香精、香料课题研究组是一支科研力量强、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团队。课题组从1995年开始对香料的合成路线进行探索,1997年在承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子课题《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 (96一Al2一07一03一01)》研究中,开展了三种含硫食用香料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实验室小试技术成熟的基础上,香精、香料课题组先在学校内建立了试生产基地,在生产技术成熟和产品被国内香精企业接受后,陆续将生产技术向国内香料生产企业转让。如今,三种含硫食用香料已经在国内60余家香精生产厂家使用,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技术的转让给课题组也带来了可观的科研经费,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深度开发,实现了教学、研究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3)建成学校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一一中水站

  作为北京市政府2003年重要实事之一的学校中水站,现为北京市最先进的中水站。站内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可以用于教学、生产演示和节水教育示范;站内配备的完善的计算机控制和在线监测的仪表等可以进行扩大的小型实验、中试及生产型试验,为教师和研究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实验条件,是一个集生产、教学、研究和节水教育示范功能为一体的基地。中水站以学生生活污水以及食堂污水为水源,经处理设施分级净化后回用于校区绿化景观、学生宿舍冲厕等,每年可节约水资源12万余立方米,为学校节约资金近37万元。作为本科生的生产实践课程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实验和教师的科研基地,中水站每年还可以为学校节省大量校外实习费用,同时改善了学生生产实践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科研环境。中水站的建立与运作,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

  (4)部分成熟的技术运用、转化和推广成效显著

  学校科技处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产业博览会和全国各地的各种技术交流会,积极推广学校的科技成果。近年来,学校先后完成了多项技术转让工作。如香精香料的生产技术、蓄能发光材料的生产技术、提高麦芽酚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抗静电液体洗涤剂的生产技术、应用平台BAP开发及相关软件的开发等等。此外,学校先后为北京超市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北京商业规划设计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完成了商业规划项目,并为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关于“TCL集团财务通则建设”项目咨询。在产品的研发、试制、生产和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因获得了技术和管理精髓而得以快速成长发展,产生的直接效益达12多亿元。

  (5)校企联合办学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首批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两所独立学院之一。学院具有开展国际教育的强大优势,与加拿大BC理工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2+2”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学校与美国塞伦国际大学的合作交流项目于2005年春季开始启动,这是专门为中国学生设计的赴美教育计划,是学校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的开端,必将对学校今后的跨越式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2.学校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高校或企业不愿冒风险投入大量资金,造成科技开发经费短缺,致使不少成果仍搁置实验室或停留在论文、报告上。北京工商大学近几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以及同一些其他院校相比,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学校科技处参加了全国各地为科、企搭桥唱戏的各种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发布会,但大多会议都流于形式,参加会议的有真实需求的企业不是很多,现有的成果能满足企业需要的也不多,从而造成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现象发生。

  (2)科技成果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学校成果发明人在科技成果转化时,同企业之间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相当多的教师认为,科学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提高学术水平。所以他们更注重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而忽视了技术及科技成果在实践应用中的结果。而企业期盼的科技成果是能在企业马上生产,而不是需进一步实验的科技成果;是能占领市场和产生经济效益,而不是正在进行市场调研和无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差距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使得一些科技成果束之高阁,而没有进入产业化生产,不能走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

  (3)信息沟通不足

  另外,学校教师在研究题目立项时,对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在实用性方面、市场需求及工厂生产条件、工艺条件等了解不够,从而产生了研究的科技成果未必是企业所需求的。同时,企业所期盼的科技成果也未必是学校老师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从而导致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投资项目。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科研成果只是试验室的成果,仅通过鉴定或小试,无法实现工业化。

  四、促进学校产学研进一步结合的对策

  l.转变思维方式,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其内在动力取决于双方的共同需求,而这种需要应是双方互补的,即合作双方互为吸引。因此,作为结合的主动方一一学校,在与企业建立结合关系时,应主动站在服务企业的立场上建立多种联系,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只有当企业在这种结合中得到益处时,才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参与这种结合。

  2.为产学研合作建立制度保证

  为确保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能有效地实施并富有成果,产学研合作各方应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有序地进行。

  合作各方可建立协调委员会、合作领导小组或联络小组,辅以共同遵守的制度或协议(例如委托研究制度、委托培训制度、捐赠奖学金制度、捐赠讲座、研究室制度、经费划拨与使用制度、研究权属保障制度、人员互派制度等)避免虎头蛇尾。根据日本产学研发展的经验,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一方面使企业界向大学提供的课题数、研究经费有了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向企业界提供研究成果、咨询人次、新生技术力量也逐年上升。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一个适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平台,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主动性、创造力。在用人机制的创新中,要打破传统观念,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未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用行政手段或定约服务形式来限制人才流动的旧习,确定“不求所有、不求所在、只求所用”的思路。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强化聘任制和聘后管理,实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评估。对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足够的综合服务支持,引导知识产权所有者以股权等产权形式,将科技成果、管理智能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4.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有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特点越来越突出。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创建适合开展严学研教育的环境,如在校内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中心并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辅助设计 (CAD)、辅助创造 (CAM)等先进手段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在实训中心进行技能训练和开展课题研究,在实验、实习的同时进行岗位实践,从而使学生既能承担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又可模拟仿真生产过程;使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又可为社会各界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校外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骨干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将企业难题纳入学科教学研究课题中。学校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任务,获得一定的报酬。

  5.以课题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结合

  学校课题既可以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新产品开发项目,也可来自于纵向课题或自发课题,但这些课题应是企业感兴趣或直接为企业服务的研究项目。课题的研究形式以由企业委托或联合研究为主,这样有助于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在科研课题的研究中,应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知识、能力、技术的融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目标。

  6.选择合理的转化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对于投资少、成本低、附加值高、见效快的优秀科技成果,可以采取建立校办企业,直接进行产业化经营;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应以实施对外专利转让、股份制经营的机制为宜。鉴于学校目前科技成果的特点和实力,学校应以对外技术转让或技术入股合资合作经营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从源头上解决科研与实际脱离的现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学校不仅要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而且还要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研成果在国家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2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