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吃亏是福”?占一次小便宜所付出的最大的隐性成本之一便是人际关系

 青衣问道 2014-03-03
为什么“吃亏是福”?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因为每占一次小便宜所付出的最大的隐性成本之一便是人际关系,你以为自己因为占了小便宜就会多一些资源,并因此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每一次你因为占小便宜而对他人造成的剥夺与不公都会增加别人在你面前的不安全感,累加到一定时候,量变到质变,从起初的疏远到中间的戒备再到最后的远离,这还不算,你的口碑因此也会变得很糟糕,以至于没有和你打过交道的人都会防备你,从而造成你更深的人际损失。

所以,占小便宜的习惯所造成的最大的隐性成本就是对人际关系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因为它从根本上违反了人际交往的公平原则(社会交换理论)。

 

        术语:公平原则  增值交换  双赢  隐性成本

 

那天听一位朋友说,他们家的家规之一是绝对不许占小便宜,他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妈妈反复说的一句话:“占小便宜吃大亏”。所以,在他看来,占小便宜的事是“耻辱”。

第一次听人把占小便宜当做是“耻辱”,感觉很是震撼,同时对家规所具有的巨大约束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心理学角度看,为什么“占小便宜会吃大亏”?

因为每占一次小便宜所付出的最大的隐性成本之一便是人际关系,你以为自己因为占了小便宜就会多一些资源,并因此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每一次你因为占小便宜而对他人造成的剥夺与不公都会增加别人在你面前的不安全感,累加到一定时候,量变到质变,从起初的疏远到中间的戒备再到最后的远离,这还不算,你的口碑因此也会变得很糟糕,以至于没有和你打过交道的人都会防备你,从而造成你更深的人际损失。

所以,占小便宜的习惯所造成的最大的隐性成本就是对人际关系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因为它从根本上违反了人际交往的公平原则(社会交换理论)。

 

这还没完,你占的小便宜越多,越顺,你的危险就越大,因为你占的小便宜越多,你的胆子就越大,总有一天,你会碰到他人甚至社会的底线,于是,不用别人做什么,你自己就此便断送了自己的未来。

所以,古人才有“吃亏是福”的说法,为什么吃亏是福?因为,肯吃亏的人在当下把自己的利益舍了一些出去,他因此而让他人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点物质,而且还有安全感和欣赏,而这将导致的最大的隐性收获就是:以后愿意和你合作的人会越来越多,这道理说起来特简单,因为你让人感觉安全因为你够朋友,别人就会愿意和你做朋友。

 

也许你会说,那你的意思是:我每次交往都该吃亏?

当然不是,告诉你几个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相关发现,还是要回到社会交换理论,这是霍曼斯1960年代提出的。其要点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关系。这种交换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如情感、信息)。交换中,人们不仅希望交换是公平的,而且希望这种交换是值得的,也就是说,希望得大于或者至少等于失。否则就不值得交换,并会认为这样的人际关系不值得维持。

此外,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常都会自然选择给双方都带来最大满足的行为(双赢),因此,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会更多地选择增值交换的方式,即交换中双方都以更多一点的方式回报对方。

 

所以,从长远的、持续发展的人际交往关系看,不占别人便宜甚至是眼前吃亏的交往最终结果是双赢的,而且其所赢不仅仅局限于你眼前的人际关系,你赢得的还有人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有些看起来总吃亏的人却总有人帮的原因所在,“因为你自己不说,不提要求,别人就会帮你说”,知道吗,帮你说的人,其实也在赢,赢什么?赢名声,赢“这人讲义气、这人公平、这人够朋友”的名声,而这种赢,带给他的将是更多的口碑和更多的机会。

 

现在再来看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名言:“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该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






总是爱占小便宜怎么办?
      
心理心语:说到便宜,谁不想占呢?我们可以去观察年幼的孩子,能够“六岁让梨”的已是少见,他们身上最具有原始的占有欲。而与别人共享,是伴随成熟而学会的一种妥协。既然是妥协,那么必然与我们的天性相悖。   —— 橙子YY心理网
            
    

看到排队就想加个塞?看到促销派送就得想方设法多拿点儿?甚至是开着奔驰的VIP,也会因为少交5元停车费而偷笑半天!

这是一群特征鲜明的人,即使表面上和别人一样,或开朗或谦逊,但是稍有机会,他们都不会放弃手边的那点儿蝇头小利。这可不仅仅是指“拣”到的便宜,如果这便宜是从别人那里攫取的,将会更令他们欣欣然。

其实,说到便宜,谁不想占呢?我们可以去观察年幼的孩子,能够“六岁让梨”的已是少见,他们身上最具有原始的占有欲。而与别人共享,是伴随成熟而学会的一种妥协。既然是妥协,那么必然与我们的天性相悖。

于是,当我们意识到有可能把什么东西放进口袋的时候,一场角斗便静悄悄地开始了:天赋的自然本能 VS 社会的互动规则。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占小便宜呢?
“社会化”失败
所有爱占小便宜的人,都是“社会化”失败的产物。
所谓社会化,便是克制自己原始的占有欲望的过程。不过,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彻底地完成这个过程。帮助我们实现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学校、父母、书本和榜样,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拥有知书达理的父母和德才兼备的老师呢?
那些见到排队就想加塞儿、上了巴士只知道抢座的人都忘了,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你可以说他们缺乏家教,也可以说他们素质低下,在心理学中则稍微婉转一点,统称“社会化失败”。




我天生就爱占小便宜

    看到排队就想加个塞?看到促销派送就得想方设法多拿点儿?甚至是开着奔驰的VIP,也会因为少交5 元停车费而偷笑半天!这是一群特征鲜明的人,即使表面上和别人一样,或开朗或谦逊,但是稍有机会,他们都不会放弃手边的那点儿蝇头小利。这可不仅仅是指“拣”到的便宜,如果这便宜是从别人那里攫取的,将会更令他们欣欣然。

  其实,说到便宜,谁不想占呢?我们可以去观察年幼的孩子,能够“六岁让梨”的已是少见,他们身上最具有原始的占有欲。而与别人共享,是伴随成熟而学会的一种妥协。既然是妥协,那么必然与我们的天性相悖。于是,当我们意识到有可能把什么东西放进口袋的时候,一场角斗便静悄悄地开始了:天赋的自然本能 VS 社会的互动规则。

  ●自我中心

  所有爱占小便宜的人,都是“社会化”失败的产物。

现代社会不再有国王或公主,是一个没有中心角色的社会。所谓社会化,便是认同这一现实,克制自己原始的占有欲望的过程。不过,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彻底地完成这个过程。帮助我们实现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学校、父母、书本和榜样,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拥有知书达理的父母和德才兼备的老师呢?那些见到排队就想加塞儿、上了巴士只知道抢座的人都忘了,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你可以说他们缺乏家教,也可以说他们素质低下,在心理学中则稍微婉转一点,统称“社会化失败”

  ●目光短浅

  便宜本是中性词,而小便宜成为贬义,就因为多了个“小”字,颇有那么点轻蔑的意味。这种轻蔑,是有依据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个人每天除了吃、喝、拉、撒之外,能够高度集中起来的注意力总量不过4-6 小时。一个人把这一点点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哪里,就是水平问题了!锱铢必较之所以被人看不起,就是因为这种注意力的消耗很不值钱,即使费尽心机,充其量不过是鸡毛蒜皮。井底之蛙永远存在,当他们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处心积虑多捞点儿实惠而沾沾自喜时,关于注意力消耗的机会成本何其高昂?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目光高远的豁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智慧自然也并非人人都能理解。

  ●补偿心理

  也许命运本就不那么公平,所以有些人记忆深处总带着点遗憾或者愤懑。“凭什么他从小就比我享福?”“凭什么你天生就在大城市?而我打拼十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言下之意是:你已经占有得足够多,或者至少比我多,所以我要拿回来!这类人的精打细算中带着些许报复心,即使从别人那里多得到一个铜板,也会有出了一口恶气的释然。如果他的愤懑指向社会,那我们会看到一个天天到Office 给手机充电,把单位报纸拿回家卖废品的幽默角色;而假如他把愤懑指向那些比他“享福”的人,那么小心,他占小便宜的行为很可能具有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阴暗。

  ●缺乏人际规划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很多爱占小便宜的人的写照。根据严格统计,智商处于70 -130 之间的人,占所有人口的95.4%,谁又能比谁聪明多少呢?一时的算计,不过是自以为聪明罢了。而在斤斤计较中失去的,很可能是长久的人脉。就像美国社会心理学泰斗霍曼斯说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互惠关系,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如果收益与代价大概平衡,人际互动就得以维持;相反,如二者不平衡则人际互动难以维持。”

  爱占小便宜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往往是幼稚的,很难积累起长期稳定的共同利益群体。谁会和一个天天算计起来没完的家伙推心置腹呢?久而久之,因为占小便宜而孤单,因为孤单而造成对人际的不信任,于是更加热衷于短期利益,见便宜就占,很有那么点儿过了这村没这店的急功近利。一种恶性循环的形成就这么容易。

  你是这样的人?

  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只是活的更加真实了一点而已。不过也许人生多少需要一点策略性。《娇点》专家给你支招:

  1 分清需要和想要

  区分这两个概念很重要。我们都想要很多东西,但是其实我们需要的也许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更何况,有些东西即使想要,付出的代价也最好考虑清楚。关于利益,不光是大小多少,还有轻重缓急。因为想要的太多,而失去了真正需要的,甚为不智。

  2 学会放弃

  人生的智慧在于攫取的能力吗?实际上,放弃比攫取更难。因为有了放弃,所以有了选择和次序。无论是公家的、同事的还是亲戚的,见了便宜就占,那叫偏执。当我们开始放弃一些的时候,才不会被利益牵着鼻子走,而获得挑选和抉择的主动权。

  3 学会分享

  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前两个因素,没人能选择;但最后一个因素,人人都可以控制。

  赛利格曼的研究还表明,10%最幸福的人虽然形形色色,但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区别于一般人和不幸福的人的一个标志是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换言之,找到心理平衡并学会分享。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如果不幸中了大奖,我们身边真有这么一位,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保持足够的怜悯。他也许是社会化失败的产物,也许是缺乏人际技巧、也许具有深深的自卑,无论如何都是个处于心理劣势的角色。

  之后,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可以形容为“带着蔑视的忽略”。小时候在乡下度假,看到一只田鼠为了一颗花生居然冒险跑进院子偷窃。当时对田鼠的自杀行动颇感困惑,于是长辈解释说:“冬天快到了,它们当然着急了,怕挨饿呀!”由于觉得田鼠真是挺不容易的,于是随它去了。爱占小便宜的人,多数带着这种莫名的焦虑,他们惶惶然生怕错过的,可能也就是“一粒花生”罢了。当自信面对不自信时,既然带着怜悯,那么不妨随他去吧!如果他的贪婪确实缺乏节制,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正面回击他。

  人生日常心理指南

  作者:(美)查思特罗 著 林语堂 译











中国游客为何欲“组团”顺走航班刀叉
李志起博客  


一个赴新马泰的中国旅行团,搭乘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航班,用餐后,全团30名游客把不锈钢刀叉全部收入囊中。空姐发现后要求收回,游客称:以前家人也搭乘过这个航班,都可以拿走,你们不要以为我们没有搭乘过飞机就欺负老实人。

这则30名中国游客欲“组团”顺走航班刀叉的新闻,让我和我的小伙伴脸都绿了。最近似乎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什么“埃及神庙到此一游”、什么“江苏夫妇因航班延误大闹香港机场”,什么“在普罗旺斯南法薰衣草田里,两伙中国游客为抢拍照位置大打出手”,什么“法国卢浮宫水池中泡脚”……每一次,中国游客都“火”了一把。

每每这个时候,公众几乎一边倒地开始上纲上线,认为国人丢脸丢到外国去了。在这种思维里头,似乎觉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国内无可厚非一样,只要不在国外丢脸就好了。诚然,这种心理何尝不是一种病态?当然,在这种讨论的背后,显现的则是国人对近来屡番被曝“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径”的焦虑。至少,这也是一种好现象。

随着国人的物质生活的提高,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到另外的国家去长见识。然而,在这物质提高的同时,文明却似乎并没有随之提高。外国人对于出手阔绰的中国人,既爱又恨。然而,就因为这样的原因就可以默认这样的行为可以阶段性地存在?诚然也不是如此。

要真追究起来,在飞机上欲“组团”顺刀叉,这种事似乎还真不是中国游客首创。在六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亚洲四小龙腾飞的时候,日本农民大叔和台湾欧巴桑们也爱顺餐具。最开始的时候,航空公司也很头疼这样的事情。不过在80年代初,美联航空公司波音747的钢制餐具是随便拿的,原因就是为了打开亚洲市场。

在生活中,爱占小便宜、不想吃亏这似乎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说,这些爱贪图小便宜的人在心理上都有较强烈的占有欲望,这种占有欲望在每得到一次小便宜的时候便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这种心理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只是有的人懂得控制。然而,这种心理的存在,在营销学上说,却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如果能够好好利用,也能出奇制胜。比如,这80年代的美联航空公司。也比如自助餐的盛行。

这种欲“组团”顺走航班刀叉的中国式旅游诚然值得每个中国人自省,但是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将刀叉等餐具印上logo,在乘客用完后可以留作乘机纪念品由乘客自便,这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推广营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