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大年初三的“盒子”

 LuXin4164 2014-03-04
*老北京习俗
说说大年初三的“盒子”
多少年来,中国人特别是老北京人都遵循着一定的生活规律来生活,尤其是每逢那传统年节,有些固定的规律已形成“习俗”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但是几乎没有人去关注、琢磨这些习俗的起因和特点,所以只有到了一些习俗在人们心中已淡漠甚至消失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那些已经变成“遗产”的消失的习俗。这时才有人把那消失的习俗当成主要话题来谈论。如果谈起这些习俗,那倒是几乎人人有份,什么“专家”、说相声的、唱大鼓的、胡同串子及过去进出胡同的小贩等,都可以说几句就成为“权威”。由于各有各的看法,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谈出那习俗倒也不尽相同,如果大同小异,那就相当不错啦。我儿时起,就喜欢看书和文化娱乐活动,对于周围人们曾谈论的一些习俗根本不在意。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对老北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人们的话多了,也引起我的关注。不过你要让我说,我可说不清,只能说说自己生活中经历的见闻。
小时候对于人们过春节的说辞,主要是在大人和孩子们口中传诵的那些歌谣或顺口溜。如有人说春节的吃食时,说道“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赚”,也有的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烙饼摊鸡蛋”等。就春节这三天的吃食讲,区别就在这“初三”上。从儿时起,我家及院子里的邻居家,也包括胡同里那些熟悉的住户,在大年初一人们都吃饺子这一点没有区别;初二的面条,无非是在浇料上有所不同,有的吃打卤面,有的吃炸酱面等;唯独这初三的“盒子”,我从小到大就没看见有几家统一过。我家每逢初三仍然是包饺子,不过顺带要包几个“盒子”,那盒子就是把两张饺子皮儿合成一个像“合钹”状物,两张皮儿周围的边儿捏合紧,中间鼓起的部分是因为里面放进了饺子馅儿。这些“盒子”实际就是比饺子大出一倍的大饺子,煮熟后每人只要吃一个,就算应了“初三的盒子往家赚”那句话。院子里有几户邻居初三“盒子”的做法和我家一样。但是多数邻居在初三那天,却是吃实实在在的平民百姓食品——烙盒子。
这种“烙盒子”我印象中不能算老北京的吃食,北京城郊的百姓都会做这种“盒子”,但是河北、山东不少人也会做并爱吃这种烙盒子。记得有一部根据枪毙张青山和刘子善事件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剧中大概是张青山被枪毙前提出的要求是,想吃韭菜馅盒子。就我看到的邻居做这种烙盒子的做法几乎和那种包饺子的盒子相同,也是把两张面皮儿合成“合钹”状,那中间能揣进多少馅就看做者的技术水平啦。这种盒子放在饼铛烙时,表面儿要不时地抹些素油,这样烙熟后那皮儿焦黄酥软,吃起来可口。烙盒子的馅儿选择余地大,记得邻居中有的吃素馅儿,也有吃白菜羊肉、韭菜猪肉、茴香猪肉等馅儿,总之谁家爱吃什么馅就做什么馅。
不管是烙盒子还是“鱼目混珠”地在煮饺子里掺进几个“盒子”,反正我发现初三一般家庭都吃“盒子”。至于“烙饼摊鸡蛋”,是我听我们胡同里副食店的几个售货员和胡同里一些大杂院居民谈到过,也看见他们吃过。但是那些人中有些原籍不是北京,是不是他们家乡的习俗,我就不知道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老北京人过年时,初三的吃食还应该是“盒子”。不知各位老北京博友有何见识。我倒想详细了解一下过去老北京过年习俗的细节了。
不过我看现在每逢春节,富裕起来的国人几乎没有几家在家做饭,基本都是下馆子。去饭馆大概不是为了吃什么饺子或面条吧,大概更没有几家饭馆费那劲儿去烙盒子。所以关于年初一到初三那句民俗顺口溜恐怕真变成“遗产”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