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作品选》特种邮票欣赏品读

 面对朝阳 2014-03-06

 
2009年3月22日发行《石涛作品选》特种邮票1套6枚。

志号:2009-6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6-1)T         巢湖图          80分
(6-2)T         听泉图         1.20元
(6-3)T         对菊图         1.20元
(6-4)T         梅竹图         1.20元
(6-5)T         人马图         1.20元
(6-6)T         墨荷图         1.20元

邮票规格:一、三、五图  30×50毫米
          二、四、六图  25×50毫米
齿孔度数:一、三、五图  12.5×13度
          二、四、六图  13度
整张枚数:12枚(两套邮票)
整张规格:189×130毫米
版  别:胶印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
     防伪油墨
     荧光喷码
设 计 者:王虎鸣
资料提供:天津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无锡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石涛作品选》特种邮票欣赏品读 - wcm5058 - 清泉映月

 

 

[附录:明未清初著名画家____石涛传略]


         石涛(约1641~1718),原名朱若极,字石涛,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零丁老人、清湘道人等,明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削发为僧。早年云游四方,晚年定居扬州。擅长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题材广泛,讲求新格,构图善变,意境开阔新颖,用笔雄劲奔放,完全脱尽古人窠臼。为“扬州八怪”之先驱。清代大画家王麓台赞:“大江以南,当推石涛第一。”作品有《松鹤图》、《云山图》、《山水册》、《疏竹幽兰图》等。兼工书法和诗,并擅园林叠石。对绘画理论有深入研究,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等。  
          石涛是明靖江十三代王朱亨嘉之子(而靖江王是在桂林不在全州(只是因为他在全州湘山寺出家当和尚)。生于1630年(这是有关专家考证后的出生日期,而一般书籍说是1642年)。清兵杀到桂林时,他随母亲和宦官何涛逃往全州,隐姓埋名入湘山寺为僧,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小乘客、零丁老人、清湘老人(五代时全州由湘川县改为清湘县)、瞎尊者等。在寺院的五年里,逃亡清兵捕杀的王夫之曾来这里与他讨论过哲学问题,而石涛利用这里独特的条件,进行画的创作,并有了深厚的功底。石涛从小就像一只离群的雁似的,他关闭了人间欢乐的大门,走进六根清静的禅堂,生活在终日不苟言笑的僧侣群中。童年的嬉闹,节日的欢乐,父母的爱抚……石涛从未享受过。到了青年时期,既没有亲戚朋友来往,更没有男男女女欢爱的恋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大概从事艺术的追求,是最能得到愉悦和满足的了。所以石涛青少年时期就走上了绘画的道路。这位佛门小弟子,所钟爱的并不是佛家《华严经》、《大藏经》之类的经书。在石涛年方十六岁时,曾画了一部册页,其中一幅画了一个小沙弥,端坐舟中读书,到夜晚回山寺的情景。上题诗曰:“落木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艇读离骚;夜深还向山中去,孤鹤辽天松响涛。”石涛以“靖难之变”建文帝从亡御史叶希贤的典故,暗喻自己。一个和尚,不读经书,而泛舟野外,去读凝聚爱与恨、骚人泄情的楚辞,可见其心态。石涛一生以“大涤”警谕自己,要“大涤”一切折磨自己的人间纷扰,使跌宕的心情归于平静,其实他一生都没能“大涤”。想法奇特、充满幻想的石涛,因不断弄清自己身世,而产生一种悲剧性格,所采取的也必然是入世式的、发泄愤懑的态度,其道路也必然是叛逆者的道路。作为艺术家的石涛,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后来因为躲避清兵追杀,在老方仗的指引下,逃往江西庐山。石涛云游大半个中国,遍历名山大川,立志“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山水人物和竹兰花木画,笔调洒脱超逸,风骨清隽高雅,从而成为我国绘画史上异军突起别具一格的一派宗师。石涛从十四岁开始画兰花,他一生画得最多的,也就是兰花。一直跟着他的宦官何涛,临老回桂林时带着石涛送给他的两幅兰花,来到全州县湘山寺,找来全州最好的工匠,将兰花刻于寺中,那兰花碧叶迎风招展,欲指行人,暗香隐隐,似从石壁逸出,一笔一画,巧夺天工。据了解,现存的石涛遗作中只有两幅石刻《兰花图》,一幅在扬州,另一幅就在全州湘山寺妙明塔旁的飞来石上了。
          石涛一生勤于创作,晚年的作品更多。现在著录和印出的画迹,已在六百件以上;他画上题的诗,也有五百首以上。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如<<湘源>>(隋朝开皇十年全州由洮阳、观阳即今灌阳、零陵三县合并为湘源县):“按琴独坐空亭子,地涌如波水面岑。不打湘源江上过,也须展册一开襟。”又如<<和张野鹤>>:“读画看山似欲颠,尽驱怀抱入先天。诗中有画真能事,不许清湘(注:后晋天福四年,从楚王马希范奏置全州,改湘川县为清湘县,全州辖清湘湘、灌阳二县。)不可怜。”石涛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主要是在山水画方面此外,也画花果兰竹。在明王朝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下,画家们没有创造的摹仿成了风气,是他改变了中国画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画的观念,石涛对中国画坛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石涛从广西全州出发,路经湖南的潇湘、洞庭,来到了江西的庐山,以后又在江苏、浙江一带漫游。后来在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定居下来,一下住了十多年。在敬亭山,他与朋友组织了一个画社,他多次游黄山,所画黄山,别具一格。使安徽宣城朋友大为惊讶,都拜谒黄山,画黄山,从而便有了一个“黄山派”。而石涛与弘仁、梅清,成为黄山画派的三巨头。有人评论,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而石涛得黄山之灵。《石涛山水册》自题云:“此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振一时,得不难哉!高古之如白秃、青溪、道山诸君辈,清逸之如梅壑、渐江二老,干瘦之如垢道人,淋漓奇古之如南昌八大山人,豪放之如梅瞿山、雪坪子,皆一代之解人也。”不言而喻,这一批与石涛日夕往还切磋技艺的志同道合者,在彼此的影响和促进中,都会眼界扩大,技艺精进,这样的机缘确属难得。

            后人把弘仁、髡残和石涛,合称为“三高僧”,另上八大山人朱耷,成为“四大名僧”或“四大画僧”。与三人相比,石涛不仅在绘画上独树一旗,而且在艺术理论上卓有成就。他的《(苦瓜和尚)石涛画语录》,何绍基评论说:“苦瓜和尚论画秘录十八章,空诸依傍,自出神解,为从来丹青家所未道。” 他的作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以淋漓酣畅的笔墨,形成一种新奇泼辣的风格。是山水画,更具有一种风吹浪涌、地动山摇的气概。石涛的绘画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色,是因为他反对陈陈相因的不师造化(自然),一味模仿古人的创作方法,主张从真实的山水中写出生动活泼的画面。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并不等于艺术本身,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客观生活和主观情感交融感应的产物。他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到:“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基于这样的认识,石涛又进一步提出了“不似之似”的观点,作为塑艺术形象的标准。他在题画诗跋中一再提到:“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画松一似真松树,予更以不似之似似之,真在气,不在姿也。”如此等等。“不似之似”的艺术形象,是主观地描绘客观对旬所获得的一个审美连续体。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对石涛的这一观点极为激赏。   

          石涛的革新精神及其艺术成就,不仅轰动当时的画坛,连恪守传统的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号称“四王”)也推崇其“大江以南为第一”。从稍后的扬州画派诸家到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唐云等,都受石涛影响。石涛晚年定居扬州,在扬州他的大涤草堂吟诗作画授徒时,郑板桥、金农是少年人,无疑他们从石涛那里汲取了“营养”,而高翔是石涛的弟子,他们三人都名列石涛死后冒出的“扬州八怪”之列。

          郑板桥的竹子,堪称画坛一绝。他最崇拜石涛,说:“石涛画竹好野成,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燮(郑板桥名燮)为江君颖作此大幅,极力仿之,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与石涛相比,郑板桥又说:“石涛善画,画作内容非常丰富。兰、竹并不是他主要的描绘对象,而我,是专画兰、竹,五十多年执著追求而不画别的东西。石涛务博,我务专,然而我的兰竹却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他的兰竹。”日本人大村西崖说:“清代画人之中全脱作家之窠臼,惟金冬心(即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与大涤子无能出其右者矣。”

           张大千临摹石涛,黄宾虹苦学石涛,齐白石则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齐白石也对石涛挺崇拜,这从他的一些梦石涛的诗里也可以看出。如他的《梦大涤子》:“皮毛袭取即功夫,习气文人未易除。不用人间偷窃法,大江南北只今无。”《题大涤子画像》:“下笔谁都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梦香愿下师生拜,昨晚挥毫梦见君。”唐云称赞石涛:“笔墨活脱胎换骨而变化多样。”石涛的绘画成就,不愧是中国画史上的一座高峰! 

           石涛三十岁以前,主要以临摹古代名家画为主,之后他在艺术上仔细体察生活,认真摹山范水。由于石涛天才的领悟和创造,三十岁以后的石涛在艺术上产生了极大的飞跃。随着他对绘画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与许多名家交往,石涛的绘画表现能力已日臻完善,艺术风格也逐渐形成。当时有人大大惊赞石涛的绘画,主要因为石涛对于自然真趣的追求,与一般抄袭前人旧稿有所不同,作品具有“笔落开生面”的风貌。看他的作品线条神采飞扬,宕荡多资,氤氲而迷蒙,“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笔墨技巧。成为一位独特的画家。

            四十岁石涛到了南京这一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的都市,眼界必然有所开阔。通过四处游玩,国内绘画的基本面目石涛已十分了解,尤其他能与当时第一流高手频繁交往,这些画家们均各具画风,各具特点,对于开拓其艺术境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对石涛影响最大的莫过戴本孝。他们同住南京,往来十分密切,往往同处一室彻夜长谈,对艺术的琢磨探讨可谓废寝忘食。

           石涛到了南京也开始从事花鸟画的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之后他到北京三年,是他深研传统、融会创新的继续。这时石涛的绘画风格已完全形成,笔墨技巧更加成熟,加之才华横溢,刚健洒脱之气洋溢于画表。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石涛这时的笔墨更加豪放老辣,作画的激情更加勃发,画面上的线条也更加遒婉洒脱、沉着痛快,也更强调气氛的烘染。在造型方面,也不规矩于形的束缚,更多地采取圈点的抽象组合,达到“不似之似”,“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艺术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