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膜四步功

 春风杨柳荷香 2014-03-08

摘自庞老师讲述荡运膜络法讲课纪录 

第一步:观膜

第二步:揉、养。

第三步:整运。练这一圈有四个呼吸共八个内容。

第四步:荡运膜络



 

咱们前面讲了关于直腿坐松腰法的第一步功,如果我们把它叫做聚气、会神、化精,但是它那是一个总的一般的练功,咱们上次讲课也把常艿洲的方法――当然它比我们的简单多了――念了一段书,说是一个非常保密的东西;但是从我们来说,我们上次介绍的那个坐的方法,呼吸,发音,会阴上提,隔肌下降,肚脐回收,这么个练法,就比常艿洲的方法更细致点。不过从我们的功法来说,那还是一个总的叙述。当然如果光按那个练功,坚持下来,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过,为能够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方法,我们又把这个功法化解了一下,这样更加系统化了,就是今天讲的第二步功,其实是等于把上面讲的松腰法更加具体。

今天讲“鼓荡膜络”,也可叫作“荡运膜络”。前面我们练松腰,呼吸、发音,都往命门集中,这样锻炼,就是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是太极拳要求的情况,主宰于腰,还主宰于丹田气,把这两个如何结合起来,那是一个总的练法。今天我们讲的鼓荡膜络就更细致了,把膜络之气,在我们练的能够和腰结合的基础上,再把它鼓荡开。这个膜络之气,我们练第一步功捧气贯顶法,练膜络之气,内外开合的,那时讲膜络之气,我们并没有如何来练强化自身的膜络之气。普通练练捧气贯顶法时,就是内气外放,外气内收,膜络之气,练外混元,这也是练的躯体混元气,形神桩练内混元,也是躯体混元气,但是怎么样把膜络之气强化起来,没有细致讲它。

我们搞了这么多年智能功,为什么不讲它?不是没想讲它,而是没时间讲它。因为智能功这一套东西都是新立起来的,我们前面的理论重点是要在气功界使气功爱好者能够体会到:练气功可以把重心放在运用外面大自然界混元气上,把这个运用好了,就可能发挥巨大的威力。这在中国气功史上是一个新的明确的提法。所以我们这些年一直把这作为重点。千百万人的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不仅祛病效果好,而且搞工、农、林、牧、渔增产实验效果也好。这是一个新东西。如果没有更多的人这么做,这个新的气功学科的改变是完不成的。我们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气?那就需要加强自身的锻炼,首先要强化膜络之气。这就好比做买卖,你的本大,你运作的量才大。你只有10元钱的本,能一下子赚100元吗?赚不了。你只有买进100元的东西,才能赚几十块钱。你只有10元钱的本,想一下子赚10元,那就做不到,那就是没本的买卖。所以你要有本。你体内的气越充足、越精练,那么你就越能有效地运用外面的气。我们现在可以用外面的气了,已经有了这个基础,就需要加强运用外气的本钱──你本身内在的能。所以我们现在练丹田和腰,其实就是把这个功再向前深化一步。

练膜分为四步功,第一步观膜,闭着眼睛看,既可做为一部功来练,也可做为练膜的一开始的一步。练膜时,不象以前直腿坐越往前弯、松、趴着越好,那是为了把韧带松开。现在要把身体直起。(当然,如果有同学就是怕弯腰,还不能往前趴好,就还得那样松松;因为要是不松到一定程度,有些问题你感觉不到。前些日子有人说怎么一练又练疼了?不知同学们髂前上棘这个地方疼没疼?没疼过,将来还得疼。说明气还没通到那儿去。腹横筋膜向四肢转移的那个地方,体质非常好的可能不疼,但不会都不疼。这一段从五枢、维道到居穴,都是筋膜转换的地方,当松开使不上劲时,它非常不行。一开始肌肉肌腱绷着劲,当它要松开,绷不上劲了,换劲的时候,非得酸疼不行。所以希望同学们还是要抽时间练它,可以换着练。)

一开始观膜时,用观,闭眼想,想周身皮肤下面、肌肉上面有一层一厘米左右像蜂窝、海绵(因有结缔组织、脂肪组织)一样的膜,好像能挤出水一样。先想躯干,再想四肢。观膜就是闭着眼睛看,注意头部不用多想,若想的不好,头就发疼、发重、发懵。因为帽状筋膜皮下比较薄,不太好想,你真想这儿鼓鼓囊囊的,还不太舒服呢。观膜观得有个粗浅的影子就可以了。有的人形象思维好,观得非常细致,那更好。然后开始调整呼吸。要把意念放在膜上,一吸气,想外边的气通过皮肤往膜那儿跑,通过肺吸进来的空气也往膜那儿跑,内气、外气都往膜上集中。慢慢会感觉到膜那儿在开合:一吸气,"-"膜那儿也吸气;一呼气,"-"膜那儿也出气。光这个做好了,就相当于过去讲的皮肤呼吸的胎息。这就把我们过去讲的练捧气贯顶法,内气外放、外气内收,练膜络气,以及要注意的三个外气(大自然的混元气、弥散在身体周围的自身混元气、皮肤开张内出外合这个气)又深化了一步。

观膜,可以单独一直练它,也可以每次练5分钟左右,不要超过10分钟。这是按全套功需练2小时而作的安排。观膜的功用是把精神集中到膜上,通过呼吸和意念相结合,把膜气充斥起来,使膜络之气充足。这实际是养膜络之气,同时加大了膜的开放度--身体组织向膜络的开放,皮肤、把外面的气向膜络的开放。

第二步,揉、养。揉是揉肚脐上面。如果坐着揉,身体弯着不好做,身体直着就好做。直着腿身体容易往前倾,盘着腿身体容易直起来,所以直着腿不太好揉,盘着腿就好揉。两手按在肚腹上面,掌心对着混元窍,精神要集中。揉的时候手和皮肤之间不要隔着太多衣服,衣服太厚就不好揉了。

手压住皮肤(一开始压得轻点儿),带着皮肤转,这么一转,肉皮和下面的肌肉就互相摩擦,这样,一开始练的是皮下这个膜,把精神集中到那儿去转,可以轻一点儿,精神一集中,气不知不觉往深处走,不光在肉皮下面了,觉得肚子里面有个气球跟着手转,一揉觉得肚子里面会动弹,这才刚刚开始。一般人腹直肌一绷劲,就会呈现一块一块的腱划,差的一边两块,好的一边四块,一般来说是一边三块。揉上腹部,一开始这么揉、揉、揉,肚子里面跟着转了,慢慢揉这个膜,腹直肌外面的筋膜和皮肤层下面的深筋膜气充足了,它就肥厚了,养得肚子里的肉和肌腱气也足了,肌肉块就显不出来了。再发展一步,练得腹当中腹白线这条沟也起来了,肚子象一个饼铛或大饼子。

随着气越来越深入,手上要加点劲,以后两只手横着拉开一点儿,面积大点,再以后往下放到肚脐那儿去揉,揉完后还可以用拳头敲打敲打腹部。揉腹关键是精神集中。揉得腹腔里面有气感了,把腹腔里面的气放开,就揉皮肤这一层,一揉整个腹壁到背部的皮下都会有感觉,再以后大腿内部也有感觉。当你还没练到四肢的时候,大腿外部不容易有感觉。揉腹揉得膜气充足后,气不仅能够充到大腿内部的皮下,而且可以充到会阴。因为皮肤下面的浅筋膜和深筋膜有三个小隙室,其中有一个隙室带从腹壁的膜连到会阴,所以揉腹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个情况有它的解剖学的基础,不是光凭意念想的。搞气功学就是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使之科学化。脑子里有这个概念以后,再练功特别好起作用。以前练功练得气非常足了,气往这儿冲,这儿没路,往那儿冲,那儿也没路,冲啊,冲啊,最后冲过去了。现在你知道这儿有这么一个空隙,气一足,它自己就沿着空隙走了,这样进步就快了。

不说别的,真要是把这一层膜练好了,也就了不得了。少林练易筋经没有练别的,就是练这个膜,把这个膜练好了,力量和武功都很好。过去有一个前辈,解放前经常在北京东单公园练功,练膜练得很好。他每遇见练武的人就让对方打自己一拳。你若不想赢他,平着拳打他,他往外一绷就把你绷出去了。你若想伤他,立着拳打他,他肚皮往里一缩再往外一鼓,功夫好点的腕子就伤了,功夫差点的腕子就断了。另外有一个叫尚云祥的形意拳前辈,他是李存义的徒弟,内功很厉害,别人打他,他也能把他对方绷出去。一天尚云祥正蹲着洗脸,他的一个师兄弟抠他的**,被他用力把手指缩住抽不出来了,他突然一松,对方摔了个屁。所以练膜能把内气练得很充足。

揉膜可以随时随地地揉,坐着、躺着都行,隔着衣服揉也行。有个小窍门:用意念让整个肚子连带肌肉跟着手转。一开始它不会转,慢慢会转了,气的动感就大点儿,这就比单纯揉要好。如果气比较足了,意念就要往深处放,往深处一放就是混元窍(混元窍在胃后面,位置相当于网膜囊--网膜形成的一个囊),意念放在那个位置上,气就到了更深层。从皮肤层到深层筋膜(腹横筋膜),再到腹膜,然后到腹腔里面的系膜、脏器表面的浆膜,这样一层层深入,就把腹腔的内气充实起来了。揉膜每次练2530分钟。

第三步功,是整运。膜络之气充足了,还要把它前前后后连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配合呼吸运用一些穴位了。(我们对穴位定位所采用的寸,一是中指同身寸:中指蜷勾,两个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寸。二是全身的同身寸:两臂轻轻前抱,此时肩胛骨内缘离脊柱三寸。沿肩胛骨内缘往下画一条和脊椎相平行的直线,后面用到的三个穴位都在这条线上,上面是膏肓,下面是胞肓,当中是肓门。)

第一个呼吸。吸气时意念沿以肚脐为中心、半径为一寸的圆转圈,顺时针、逆时针都行。(肓枢穴在肚脐旁开一寸,针灸书上一般写的是肚脐旁开五分,我们取旁开一寸是因为肾经在肚脐上面旁开一寸、肚脐下面旁开五分。)注意不要在肉皮上面转,要在肉皮下面肌肉层或腹膜层转。呼气时意念从肚脐分开,往上到膻中穴,往下到会阴。也不要从肚皮上走,要从里面走,最少要从皮下或肌肉层走,如果从肌肉层下面相当于腹横筋膜那儿走更好。

按道理讲,练到这一层,腹部的膜络之气不应该仅仅在浅层的皮下组织走,应该到了腹部深一层的腹横筋膜、腹动脉、腹动脉组织,从那个地方走的是比较深一层的膜络之气,和任脉之气有点儿相接通。肚脐和腹横筋膜隔离不大,从肚脐深处的腹横筋膜往上、下层走是比较好走的。没事儿老练这个呼吸也行。

第二个呼吸。吸气时,意念从膻中、肚脐、会阴这三点沿直线穿向命门(如果从皮肤上绕着走,其整合作用就小多了);呼气时,意念从命门向两侧分开,往肓门走。

在背部有三行穴位:脊柱旁开五分是门穴,旁开一寸五是俞穴,旁开三寸是募穴。每个脏腑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门穴、俞穴和募穴。一般若脏腑膜上有炎症,就用募穴;脏器实质有问题用俞穴;和脏腑相关的部位(如脏腑的开窍部位和所主部位)有问题,刺激门穴。门穴和华佗夹脊穴相近似,但又不一样。一般对门穴采用针法,对华佗夹脊穴则采用灸法。肓门是三焦的募穴。关于三焦,有人说是网膜,有人说是系膜,有人说是腹膜腔,我们认为三焦包括胸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经。三焦主膜,统管胸腹腔,而且联系到周身的元气。三焦的元气统属于周身十二经的元气,它是从膜上走的。

呼气时意念不是平着分开的,而是往上分开的。因为人体的中气应该经常往上升。中医讲的中气和气功讲的中气不是一回事,中医讲的中气是脾胃之气,气功讲的中气是中脉之气。密宗功讲的中脉之气有上行气、下行气,下行气下多了,泌尿系统就容易出现问题,如大小便不正常,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白带。密宗功认为中脉有七轮,气下行是因为脉轮叶耷拉着,脉轮往上翘起来,气就往上走了。但没讲怎么往上翘。道家符派讲心下有个月芽儿(""字两边各有一个点为心,下面形似月芽儿),把心穴提起来,月芽儿往上一翘,心意就起来了,玄关就开了。怎么练呢?下颏往回一收一绷劲(就是使劲嘴),心口里面就往上撅。(好多人对符派很反感,其实符派很了不起,它对很多内容没保密,讲了好多练功的诀窍。)如果我们在做这个呼吸时用意念这么搞,就把心下这个月芽儿往上带了,也就把命门那儿的气往上带了,慢慢使中气往上升,气往下走出现的毛病都好解决了。练精化气比较难,我们通过这些具体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决它。

第三个呼吸。吸气时,意想两个肓门通过脊中、命门连起来,上面连着脊中,下面连着命门,形成一个不规则的菱形(上下不对称);呼气时,意念从肓门上下分开,往上到膏肓,往下到胞肓。

脊中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悬枢在第一腰椎下,命门在第二腰椎下。(这一块很关键。脊髓到了第二腰椎就终止了,将来气能集中从命门进入脊椎,直接从脊髓里面走,甚至从中央孔往上走,到了脑。所以这不单是练膜,还可以往深层次练。)命门和脊中在两个肓门连线的两边上下对称,就是要让它们不对称,好往上拉着、翘着点儿。一嘴,里面就翘起来了,再配合意念,气就好往上升了。

膏肓在第四胸椎旁开三寸。在医学上很重视膏肓穴。找准穴位之后,用灸不用针,要灸很多,300-500壮(一个米粒大的艾绒团叫壮,用艾卷也行)。我考虑有些很重的慢性病是胸、腹腔里面的淋巴循环有很多障碍,灸这个穴位时间长了,感觉胸腹部一股热流下去,病就好了,估计这是淋巴循环的障碍有所改变。所以好多慢性病都灸膏肓穴,而且灸得好的都会出现这种感觉。这从气功中膜的道理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四个呼吸。吸气时意念从背部的膏肓、肓门、胞肓从里面直插到体壁前侧的带脉穴呼气时从带脉穴平着穿向肓枢穴。

带脉穴在章门穴(在第十一肋骨端)正下方,和肚脐相平。带脉能够约束十二经脉,而带脉穴是带脉的一个关键穴。我们下面运四肢的时候,这个穴位和三阴交相结合,是一个特殊的按摩手法。(瑜伽按摩要开启腹腔,先按摩腹部的几个穴位,同时要把带脉和三阴交拨开。)

练这一圈有四个呼吸共八个内容。这么一练,就把胸腹的膜络之气整合成一个整体了。我们这样练和古人单纯地揉膜(当然古人揉膜的内容还有很多,象十二月行功法前前后后揉呀,打呀)相比,气更加整合了--不仅使内脏里面的膜之气充足了,而且前前后后都连成了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对现代解剖学的膜认识更清楚一点,那么对这个功的练习更好一点。一开始把皮下组织这层前前后后连起来;再进一步就从腹横筋膜走。腹横筋膜在腹壁外面,它在胸、腹腔都是一个完整的膜,在不同部位的内容也不一样。膈肌上面、膈肌旁边的肌肉到会阴、胯骨、背部都有腹横筋膜。膈肌的中心角和第二腰椎相连,而膈肌的两侧角和腰椎的连接点还要靠下一点儿,在三、四腰椎。所以吸气时膈肌一拉可以牵动到腰椎,连三、四腰椎旁边的筋膜都会动弹。膈肌的膜牵动到那儿,气也可以到达那儿。所以一吸气气到了命门那儿,那不是光凭想象的。懂得这个解剖关系之后,气的深入渗透就会更细腻一点,一开始不要这么细,这么细气就进不去了。只有皮下那层气很充足了,它才能往里面渗。等你们气往里面渗的时候,也许两三个月三四个月就过去了。整运膜络需要练1015分钟左右。

第四步是荡运膜络,躯干、内脏的膜络之气充足了,就要往四肢上鼓荡。也要运用呼吸。

荡运下肢。吸气时意念从腿内侧的三阴交(内踝上三寸)沿腿内侧向上升,通过阴交穴(肚脐下一寸)到肚脐,再穿到命门上;呼气时意念从命门下降,从十六椎下的腰阳关出来,从皮下顺着臀部外侧一直到膝关节外侧的膝阳关,再往下到阳交穴(属胆经)。将来我们练筋、肉、骨的时候,还会涉及很多穴位,走的路线也不一样。这儿基本走的是膜络。

荡运上肢。吸气时意念从三阳络(手腕外侧上三寸,属少阳三焦经),从阳面通过肩到背部,经身柱穴(第三胸锥下)到至阳穴(第七胸椎下,肩胛骨下角连线当中是第七胸椎);呼气时意念从腹部的阴都穴经胸部到手腕上的阴郄穴(神门穴上)。

懂得这些穴位之后,就能更好地引导气的变化。所以过去练混元武功要熟悉经络学说。我们按膜走可以不管经络走行,不管具体的线路,只须知道穴位起止点,懂得前后秩序就够了,因为混元气从膜络走没有非常具体的线路,它自己怎么走着顺当就怎么走,这样走更自然。一般来说,非常具体地按经络线走,不如光按穴位起止点这样走好。所以有时候对经络知识用得太多,反而把经络堵住了,气过不去了。有好多人出自发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象灵子术、过去的各种"神拳"都是自发功。其实过去的很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从气功的角度都能讲清楚。)荡运膜络需练1015分钟。

如果同学们想专一就练一个好,可是老练一个就烦了,开始跑神了;如果练练这个、再练练那个,容易集中。如果十分钟、二十分钟,能真正集中精神了,就了不起了。同学们要自己调节练功状况,要集中精神;非常酸的时候,就体会那个酸在哪儿。同学们关键要练。今天讲的膜络应该是非常基本的,比上次讲的又深化了一层。将来这一层过去之后,我们还会讲内脏之气,然后还要分着讲筋怎么练、骨怎么练、肉怎么练、血脉怎么练,把膜络之气又展开一下。

在练荡运膜络之气的时候,不光用意念,吸气时,手指尖两侧要用力往回缩,意念手带着胳膊、腿,一缩就缩到穴位那儿去;呼气时,手指尖两侧要用力往外伸,一伸就伸到穴位那儿去。手最好按在硬质平板上,这样指尖两侧用力回缩时手指蜷不回来,指尖往回一拉,就对膜络之气振动很大。这和抻气相比,振动的气更细,范围更大。

将来我们练得每秒钟能收缩46次,荡运膜络这步功就算成功了。我们以后练经脉之气,振动方法不一样,集中的穴位不一样,关键是振动速度。你达不到每秒钟收缩46次这个速度,告诉你练经脉之气的方法,也等于零。练经脉之气成功了,每秒钟能振动8次以上。按照过去的讲法,练这样的膜络达到每秒振动4次,甚至不搞四肢,就练身体的观、揉、整,真练好了,那就很不错了。过去专门练它,没有一年半到二年的功夫,达不到真正的层次。我们现在不要求水平象过去那样高。《少林精义》里面讲,张大用能跳起来抓住空中的鸟,一抓一个准。他抓住空中的蜻蜓后,蜻蜓不受一点损伤。他也是从膜练起来的。过去拼命练功一练就是十年八年的。我们现在懂得窍门,练得快点儿,但也做不到两个月就练得非常好。你达不到每秒振动6次以上,告诉你练筋的方法,你振动的也还是膜。平时就用手按着自己的腿练习快速振动,如果这么练下去悟不出东西来,那么练一辈子也达不到每秒振动812次。等你悟出东西之后,可能进步就比较快点儿。

我们现在这么练膜,比单纯练膜、单纯练聚精会神高一个层次。但是往下面还有好多东西,还需继续练,练速度,练筋、骨、肉,都是躯体混元气。以前练捧气贯顶法、形神桩也是练躯体混元气,但那是从意识练的;现在更深一层,从内里边练。有人不想搞复杂的深的,那就少练点,练点拉气、抻气,或直腿坐,单纯揉腹也行,可以单纯搞。你要复杂细致搞,那就要全面做。那么这是不是不专了?相对来说,这么复合练比单独那么练,效果要好,是深化、细化与展开,气就更容易练起来。希望同学们多体会多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