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人吃面--扯扯乾隆

 苏迷 2014-03-08

仅有苏州面的美味似乎还不足让苏州人尽兴,给喜爱的物事编排上几段故事,这玩技苏州人向来最擅长,自然,令苏州人如此喜爱的面条又岂能没一些个风雅趣事?

相传就有这么一段,风流天子乾隆皇帝下江南,一夜行舟,鱼肚白时分船至苏州城外铁铃关,在枫桥镇上岸,腹中真个是饥肠辘辘,恰巧镇上一家小面店刚刚开门,乾隆皇帝一脚踏进店堂,两个太监立刻责令店家快快上面,可此时面条尚未轧好,那得面条煮?而来者气势汹汹,店家不敢多言,正着急之际,一眼瞥见桌上隔夜用剩的一些生面,赶紧就煮。捞出后才发现,面已走碱、一股酸气。情急之下,店主顺手拿起一碗甜酒酿,倒在了面汤里,本想是一尝突发奇想:店内有现成酒酿,放一点面汤中,酒酿有甜味,可冲淡些面酸。边想边做,最后烹制成了三碗大汤面。

谁知乾隆爷龙胃大开,一口气连汤带水吃了个干净。末了问店家:“你给我们吃的是什么?”

店家原本就有几分惧怕这几位凶巴巴的北方爷,再加上让客人吃的是走了碱的隔夜食,心中发虚,脱口而道:“枫桥镇大汤面” ;“好!好!好一碗枫镇大面。”乾隆爷姆指一伸,极口称赞。从此,枫镇大面的名声便在苏州百姓中传开了。

又有传说,发生在乾隆皇帝三下江南之时。话说这一日潇洒天子微服远足,晌午至半山桥,忽觉腹饿不堪,实不能似往常那样潇洒,见一村舍前有位老妪正操勺烧面,门口歪歪扭扭的书着“颜复兴面馆”几个大字,乾隆皇帝精神一振,走进一看,却大失所望,里面又小又旧,黑咕隆咚。天子虽十分懊恼,可又耐不住腹中饥饿,无奈中只得叫老妪做上一碗,尝不上两口,竟觉味道极佳,于是伸手指着灶头问道:“这是什么面?”

原来这老妪名叫陈秀英,本是位心灵手巧的绣娘,擅长烹调精细小吃,只因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手脚也不灵活了,才盘了这家小面馆为生。因视力太差,故而那灶头龌龊寻常也瞧不见,常常受村邻埋怨。这时候见客人指着灶头说话,以为是在说灶头脏,忙说:“客官休怪,眼睛看不清,弄得鏖鏖糟糟的。”

这“鏖糟”二字是苏州土语,意思是”龌龊的很”。乾隆爷哪听得懂这?于是问随行的太监:”她那是什么意思?”那太监更是云里雾里,懂个什么?可圣上的话又不能不回,急中生智,答道:“这是奥灶面,奥灶,奥灶,奥妙在灶头。”从此“奥灶面”便芳名远扬了。

这二段都是在书场里听评弹听来的,无非也就是众多传说版本中的之一,可想象流传有多广了。

后来一有机会就去尝尝“枫镇大面”和“奥灶面”,可从来就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的好吃。久思方得有悟——要么是皇帝老儿没有我这般吃的品位,要么是我没有天子的口福,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但愿是前者。

奥灶馆在昆山玉山镇半山桥堍,创于咸丰年间,初名天香馆,后改复兴馆。光绪年间,由富户女佣颜陈氏接手面馆,以精制红油爆鱼面闻名县城。颜陈氏的面汤与众不同,以鲜活肥硕的青鱼粘液、鳞鳃、鱼血加作料秘制成面汤,鱼肉烹制成厚薄均匀的爆鱼块,用本地菜子油熬成红油,并且自制生面,打成状如银丝、细腻滑爽的细刀面。一碗面端上来,讲究五烫,即碗烫、汤烫、面烫、鱼烫、油烫。一时顾客盈门,名声鹊起,半山桥一带的大小面馆于此十分嫉妒,谑称颜陈氏的面为“奥糟”,呼其面馆为奥糟馆,后来改称奥灶馆,面亦称为奥灶面。

枫镇大面虽不能说是某家所制,然创于枫桥镇,为一地风格,传人城中,倍受食客赞赏,以为是夏日清隽面点,久负盛名。枫镇大面的独特之处在于面汤,它是用黄鳝熬成的汤增鲜,再用酒酿吊香,故汤清无色,醇香扑鼻。浇头焖肉,酥烂奥味,入口即化。面条中滑落爽口,真乃色香味俱佳。

还是那句话,苏州的吃,九九归一还是落到了一个“玩”,所谓的吃,无非也就是苏州人玩的的一种表现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