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鼎臣

 昭墨庭阶菌 2014-03-09
顾鼎臣
 
类 别: 文状元 朝 代:
曾用名: 顾全 生卒年: 1473~1540
字: 九和 号: 未斋
籍贯(古称): 昆山 籍贯(今称): 江苏昆山
及第时间(中历):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 及第时间(西历): 1505年
科 别: 乙丑科 名 次: 进士第一人
授 官: 太子太傅 谥 号: 文康
著 作: 《未斋集》
 
 

  顾鼎臣进士登第后授翰林修撰。正德初年,再迁左谕德。嘉靖初年(1522),值经筵,进讲范浚的《心箴》,敷陈剀切,受到世宗特别眷顾,累官詹事、给事中,后又拜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世宗好仙术,常在内殿摆道场。顾鼎臣为投其所好,上奏说:设醮时先一日,阴云解散,二日云物一色,复降瑞雪,此皇上精诚格天所致。并撰写《步虚词》青词七章(所谓青词系指摆道场时,道士上告天神的言词,因写在青藤纸上故称),且详细开列上坛中应办事宜。世宗大悦,回复说:“览奏具见忠爱,《步虚词》留览,朕已竭诚,诸臣宜仰体朕心,秉丹诚以承天鉴。”从此对顾鼎臣更加宠信。词臣以青词结主知,自顾鼎臣始。后人多仿效顾鼎臣的方法,以讨好皇帝。顾鼎臣不久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寻加太子太傅,进武英殿。

  其时夏言当国专权,顾鼎臣素柔媚,不能有所作为,仅充位而已。世宗南巡,命顾鼎臣辅佐太子监国。御史萧祥曜上疏弹劾,世宗独不问罪。顾鼎臣为侍从时,怜悯东南赋役失均,曾上奏皇上,屡陈其弊;昆山旧时无城,顾鼎臣倡议筑城,使昆山免受倭寇之害,因此,家乡人为他立祠纪念。

  嘉靖十九年(1540)顾鼎臣卒于任上,享年68岁。赠太保,谥文康。

  相传顾鼎臣为诸生时,曾读书于山寺。一天,他与一群乞儿盗得邻家一只狗,剥了皮,却找不到柴薪烧狗肉吃。于是顾鼎臣便带着大家来到一座佛殿之内,向罗汉作揖道:“不得已,麻烦大师一下。”于是用斧子劈了两尊木头罗汉当柴,将狗肉烧熟与群儿围在一起,大吃特吃了一顿,可见其贫而不羁如此。

  有记载说,顾鼎臣之父顾恂是个小商人,年过半百仍无子嗣,家里只有一个婢女,妻子看管甚严。一日,顾恂在小店做生意,妻子派婢女去送饭,遇上雷电交加不能速归,顾恂便与婢女成其好事,不久此女竟怀孕生下顾鼎臣。顾妻大怒,欲杀之。不成,又曾暗中将他投掷磨道,幸得磨坊主人发现,救出收养。长大后,顾鼎臣十分聪慧好学,但顾氏夫妻始终不认其为子,始终将顾鼎臣的生母当奴婢一样对待,使其受尽凌辱与欺负。直到顾鼎臣中状元,养父才讲出真情,他才到顾家与亲娘相认。但顾妻仍不准顾鼎臣认母,顾鼎臣遂在亲友的帮助之下进到房内,长立庭下,坚持要见生母。顾妻更加愤怒,但顾鼎臣主意不改,说:“即一见,死不恨。”亲朋好友也从旁规劝。无奈顾妻只得令其生母从灶间出来见自己的亲生儿子,顾鼎臣看到自己的生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母子二人,忍不住抱头痛哭,亲友们也都为之泣下。以顾鼎臣生活原型为内容的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

  著有《未斋集》等。


诗 词:
 

题仙源图

仙家寂寂洞门闲,鹤伴孤云去复还。

只有桃花留不住,远随流水到人间。

为陈颜良题画菊

帝城秋雨洒凉新,酿出仙家碧瓮春。

松菊故园今寂寞,风尘愧负白衣人。

注释:

白衣:指平民。或无功名、无官职的士人。亦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又因佛教徒着缁衣,因称俗家为“白衣”。

风月

天风吹人肌骨爽,海月照我须眉清。

忽然欲动扁舟兴,不知何日解尘缨。

注释:

尘缨:比喻尘俗之事。

留赏芍药

忽醒尘眼讶花神,何处偏承雨露亲。

西子当年让倾国,东皇特地遣留春。

玉颜狼藉闻豪里,菜色流亡忆病民。

情重主人清燕罢,不胜高烛照愁新。

注释:

①西子:春秋时赵国美女西施的别称。②东皇:神名。司春之神。

拙叟

太湖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烟雨中。

众壑奔流秋野阔,孤松挂倒寒潭空。

恍疑灵境与凡隔,不谓人寰有路通。

画船五宿澄波里,千载风流乃属公。

注释:

灵境:泛指风景名胜之地。

题西山玉泉

玉洞千山镇,幽泉万古清。

夜深僧出走,洗钵老龙惊。

注释:

bo:僧人之食器。

读文文山传

崒嵂文山几万寻,燕山千古共萧森。

纲常永赖中流柱,赋咏空传大雅音。

无忝伦魁登宰辅,时于白日见丹心。

堂堂信史英风在,午夜虚斋一整襟。

注释:

①文文山:文天祥,字文山。②崒嵂zu lu :山高耸貌。③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后凡物之长、高、广都叫寻。④纲常:即三纲五常。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⑤无忝句:文天祥高中宋保佑四年(1256)状元,官至宰相。⑥信史:纪事翔实的史籍。

玉泉山观泉源

石上对寒泉,空明秋色鲜。

百源争出地,一脉直通天。

碧藻细堪数,绀珠圆可联。

尘缨不敢濯,灵物在深渊。

注释:

①玉泉山:山名。北京市西山。山下有玉泉,山以泉得名。②绀珠:相传唐开元间宰相张说有绀色珠一颗,或有遗忘之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事无巨细,焕然明晓,因名记事珠。后因以比喻博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