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道德的力量扶起“摔倒”的公德

 千秋胡杨 2014-03-09

 

   用道德的力量扶起“摔倒”的公德

 

    [提要]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曾几何时连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今天却让不少人陷入纠结,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使得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

  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曾几何时连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今天却让不少人陷入纠结,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使得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面对诚信的缺失和友善的迷失,倒了的人心靠什么来扶起?以后遇到摔倒的老人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该何去何从?

  也许很多人会说不扶,因为见到太多扶老人却被冤枉还被索赔的例子,不做“彭宇第二”,这样的言辞看似十分有理,而彭宇案也成了很多人不扶老人不做好事的有力的借口,类似的理由我们可以说出很多,可是我们却不能欺骗自己,我们真的是因为不想做彭宇第二才不扶的吗?还是我们心底的那一点自私、懦弱、甚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在暗暗作祟?可是要知道,你今天扶起的也许就是未来的自己,当若干年后,所有人都依仗着不做“彭宇第二”而不去扶老人不做好事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我们的未来又会怎样?

  结果肯定是不敢想象的,可是如何让做好事的人放手去做,没有顾虑的做好事似乎成了个难题,所以很多人帮助别人保护自己二者兼顾,比如奔驰大叔,在扶起路边倒地的女子前先对着其拍照取证,然后再去扶起她,看似做好事打了折扣,可是细想又在情理之中,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法律在这方面的不足,没有针对做好事被冤枉而对讹诈者施加的法律制裁,更没有做好事被表扬被奖励的鼓励措施,使得传统美德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破解“扶不扶”的尴尬,一方面,在于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扶人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恶意讹诈者无处遁形,惩恶扬善,才能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通过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的力量为社会重新树立起不小心“摔倒”的公德心,使被扶者由衷感恩,使扶人者心生欣慰。

  由此可见,多数人心里的选择依然是扶,但又基于现实中太多的负面事例不得不视而不见,解决这种矛盾,还需要从现实中入手,从舆论引导、法律支持、道德层面入手,从严厉打击恶意讹诈行为等入手,为爱心为做好事营造善有善报的社会环境。扶道德、扶法律、扶人心,才会让更多的人面对摔倒者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破解“扶老人困局”

需舆论理性、司法中性、内心人性

    积善如登,如果能够积极建构起向善的社会支点,在一次次事件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善的温度,必能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虑,培育健康向上的国民心态,从“摔倒”的低地上站起来。

  这几天,关于“老外扶摔倒大妈是否遭讹”的争论,让“见人摔倒扶不扶”的尴尬话题再次呈现。从最初“大妈讹人”,到随后证实“老外无证驾摩确实撞倒大妈且爆粗口”、“当事摄影者向大妈公开致歉”,再到最后“轻微剐蹭索赔1800元算不算讹”,事态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而比事件本身更曲折的,是近年来国人对于“扶老人困局”的漫漫求解之路。

  综观一波又一波舆论热潮,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是多元的,考量是复杂的,很难指望通过某一个案例,毕其功于一役地在全体国民中实现价值重塑。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走出“扶与不扶”的困境,需要建构社会向善的支点,这就是:舆论理性、司法中性、内心人性。

  舆论理性,是塑造健康价值取向的肌体组织。任何道德判断、价值取舍,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石之上。当下舆论的一个很大弊病,就是习惯以非黑即白的逻辑标签,简单评判某一事件。凡有倒地被扶,我们总想“证明”点什么,要么是增加“好人遭诬陷”的反面案例,要么是多一个“还是好人多”的正义标志,价值判断动辄走在事实判断的前头。标签化的最大风险,就是它往往企图以一概全。可就在这两天,上海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因意外倒地不起,围观者中有位外国女士蹲下来紧握他的手,陪伴着直到救护车到来;郑州街头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大家在报警后现场守候,等到120赶来……这才是生活的真相,任何拔高与矮化,都是阻碍正确判断的顽石。最大程度地还原真相就事论事,还原热点中不同个体的行为选择,才能正确安放我们心中的价值预期。

  司法中性,是塑造健康价值取向的骨骼支撑。道德建设有时候需要通过外在力量,对过错方进行干预、约束与纠偏。司法体系,最应该充当“保护神”角色。很多舆论认为,正是当年“彭宇案”的沸沸扬扬,成为此后大家在“扶人”问题上道德决堤的滥觞。正确的司法站位,能最大程度避免民众的心理迷失。四川达州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太反被诬陷索赔的消息,在警方发布调查公告、拿出证据为三个小孩证明清白之后,受到舆论普遍赞扬。尽管因老太太有异议还在进一步调查,但在此类纠纷中,充分尊重证据、不预设立场,以公检法的中立站位廓清真相,值得肯定。遵循法治的逻辑,不放过每一个讹诈者,也不冤枉每一个良善者,让恶人现形,给好人撑腰,才能让更多的人在取舍面前不再犹豫。

  内心人性,依然是一个健康社会的灵魂与血肉。一个社会要健康运转,必须有一些最基本的观念来支撑。无论有千般万般的外部理由,如何对待一个摔倒的老人,最终都是每个人源自内心的选择。大家有顾虑不假,但要说冷漠至极、道德滑坡,恐怕也并不客观。那些积极报警守护现场的人,那些互相作证积极救助的人,何尝不是闪烁着朴素的道德之光?良心,终究是最终极的信仰,蛰伏在内心深处的宝贵人性总有难以想象的强大力量。燃起一团团良善信仰的内心热火,温暖将接力传播。

  “扶与不扶”的纠结,相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然而,积善如登,如果能够积极建构起向善的社会支点,在一次次事件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善的温度,必能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虑,培育健康向上的国民心态,从“摔倒”的低地上站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