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成书年代

 闲野之家 2014-03-09

从《南鹞北鸢考工志》发现以后,我们才知道曹雪芹会扎绘风筝。其实,我们只要细读一下《红楼梦》第七十回描写放风筝那一大段文字,就可知他对风筝是很内行的。那段文字虽然没有讲到扎糊和绘画风筝,但第一,那里讲的风筝种类却可以拿来同《南鹞北鸢考工志》里的风筝图式和风筝歌诀互相印证。第二,据北京长于放风筝的人说,那里所描绘的放风筝的技术是很内行的。放风筝并不是简单地放起来就了事,复杂的风筝,不但它本身就有精巧的结构,而让那些精巧的结构起作用,还有待于放风筝人的高明技术。欲使“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完全在于怎样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里这两句话,的确道出了放风筝的三昧。根据看过《瓶湖懋斋记盛》已佚部分的孔君说,曹雪芹放风筝的惊人技术,曾于乾隆二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日在宣武门里结了冰的太平湖上,当着董邦达、过子和、端隽、于叔度、敦敏等人表演过。

  从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在乾隆二十年出现以后,直到解放之前,北京几家著名扎风筝的都是用他的风筝图式。乾隆二十年以前的那种粗糙的旧式扎法和画法,就降居次要的地位。过去扎糊风筝行业的人,有的以曹雪芹的图谱为家传秘本,不肯示人;有的根本不知道谁是他们每天所依据的图式创始人。到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北京流行的精致风筝一直是在用着曹雪芹的风筝图式。

  《南鹞北鸢考工志》是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中讲风筝的一册。除了《废艺斋集稿》中的这一册誊清本已被日本人金田氏携走外,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还有以下各本:

  一、于叔度家传下的本子。

  二、哈魁明家传下的本子。

  三、敦家传到其后人金福忠手的本子。

  四、赵雨山传下的本子。

  五、陈氏本(据孔祥泽说)。

  第一种本子现在已不知下落。据说于家最末一代是个女的,已于前数年死了,没有后人。第二种本子的主人哈魁明还在。据哈告诉我,这个抄本已于数年前遗失。第三种本子,七八年以前孔君曾经从金家借阅过,现在也不易发掘出来。第五种本子是哈魁明曾经向陈氏借阅过的一个本子。哈本人和孔君都同我谈过,但他们都没有说清楚这个本子的主人和下落。第四种是赵雨山收藏的抄本。据孔祥泽说,他在1944年替日本籍教师高见嘉十抄录金田氏的稿本时,赵雨山手上早已保存了一个抄本。当时,赵还拿出来同金田氏的稿本对照过,内容基本相同。赵雨山已于1967年逝世。听说他的后人还收藏着曹雪芹讲风筝做法的《此中人语》。此书乃是用口语讲解怎样扎糊绘画风筝的,是专为那些有废疾而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或听不懂“歌诀”的人写的。据孔祥泽说,《废艺斋集稿》八种中之六种都有《此中人语》。

  《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内容大概是这样:(一)董邦达的序;(二)曹雪芹的自序;(三)关于扎、糊、绘、放风筝的“通论”;(四)彩绘风筝图谱;(五)扎绘风筝的歌诀;(六)附录: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上面这些内容除自序、董序外,都是残文。

  以下我谈谈《南鹞北鸢考工志》何时动笔、何时成书,曹雪芹用了大约多少时间完成这部书。

  曹雪芹的《自序》写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的清明前三日。估计全书亦于写《自序》时完成。

  按敦敏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年)腊月廿一日,曾在于叔度处看到曹雪芹这部讲风筝的书。据敦敏说:

  ……芹圃出其所(著之)书示余。甫(阅)其(图),(便)觉绚丽夺目,人物栩栩,光(明)曝照,曾所未睹。

  这里虽未说明他看到的是什么书,但试看下引曹雪芹自己写的歌诀,一则说:

  ……喜看长干小儿女,青梅竹马戏门前;宓妃何兴来天畔,婀娜娉婷步清涟。

  再则说:

  ……兔起鹘落拟鹰隼,下击上翻复盘旋。最是多情双飞燕,左扑右闪逗云间。金鱼浮泳常摆尾,彩蝶追逐喜翩跹。

  把敦敏所谓“绚丽夺目,人物栩栩”同过子和竟把宓妃风筝当做了真人的事联系起来,就可以证实:敦敏所看到的书正是《南鹞北鸢考工志》手稿了。

  又董邦达于乾隆二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日,在敦敏家里也看到了这部手稿(详见本书卷二第三篇《瓶湖懋斋记盛阙文钩沉》)。

  由此可见,《南鹞北鸢考工志》全稿在乾隆二十二年初曹雪芹写《自序》时,似已完成。

  曹雪芹是什么时候开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呢?他的写作过程有多久?《自序》说:

  ……曩岁……故人于景廉(裕按:即于叔度)迂道来访。

  ……数年来老于业此,已有微名矣。

  敦敏在乾隆二十三年写《瓶湖懋斋记盛》时也说:

  ……叔度……为余缕述昔年济(彼)之事。

  ……叔度曰……数年(来)赖(此)为业,一家幸无冻馁。以是欲芹圃定式著谱,庶使有废疾类(余)者,借以存活,免遭伸手告人之难也。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估计。

  第一,曹雪芹初次以扎绘风筝的技艺教于叔度,至迟当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

  理由:(一)曹雪芹在乾隆二十二年说“曩岁”,于叔度二十三年对敦敏说“昔年”。照一般用法,此二词至少都应该指两年以上。(二)曹雪芹二十三年说:“数年来,老于业此,已有微名矣。”于叔度二十三年对敦敏说:“数年来赖此为业。”按取得“微名”的“数年”,起码也得两三年。

  因此我在1973年2月号《文物》中《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里断定:

  故雪芹初教于叔度以风筝的技术,至迟当在十九年或竟再早一两年。

  这个推断由后来查出的气象记录材料证实了。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说:

  是岁除夕,(老)据1979年重检孔祥泽原抄件,此处应补两个字,全句当作“是岁除夕(前老)于冒雪而来”,详看我的《曹雪芹佚著浅探》,天津人民出版社版。

  1979年6月25日沙滩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

  根据气象史料所载,乾隆十九年前二三年和后两年的除夕以及除夕之前都没有雪,只有十九年除夕的前七八天之内(腊月二十二至二十七)一连下了三场雪。除夕当天,北京城内无雪,但曹雪芹说“老于冒雪而来”如何解释呢?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个是除夕那天北京城内虽无雪,曹雪芹所住西郊一带仍可能飘雪。另一个可能是:“冒雪”二字用得比较随便,实际上是指“踏雪”,即踏数日前所下的“雪”。故曹雪芹之初教于叔度扎糊风筝,当必在是年无疑。

  第二,但是曹雪芹着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却不可能在乾隆十九年,而必须在二十年(乙亥,1755年)到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之间。

  理由之一:据曹雪芹《自序》说:“\[老于\]……时时促余为之谱定新样……于是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首先,于叔度访曹雪芹是在乾隆十九年腊月,过几天就是二十年。估计于初学扎绘风筝,照样扎糊之不暇,哪里会在几天之内再向曹雪芹要新的风筝图式?其次,即使于向曹要,其事也当在二十年上半年,甚至在二十年下半年。至于要他“定式著谱”写一部讲风筝的书,曹也不一定马上就写,所以曹动笔写书,就应该是更晚些时的事了。

  这样,曹雪芹开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时间,大约应该是二十年的下半年,甚至是在二十一年初。

  那么,曹雪芹从二十年下半年开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到二十二年的“清明前三日”完成,大约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从《南鹞北鸢考工志》中那许多复杂的风筝扎糊、绘画的图式和歌诀看来,这一工作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董邦达的序中说他“惨淡经营”,也可证明这一点。

  理由之二:《废艺斋集稿》中还有另外七种手稿。即使把假定为曹的早期之作的讲刻图章和讲烹调的两种除外,其余五种的编写,也完全有可能占用从十九年到二十二年这段时间。

  还有我们不要忘记,这段时间也是曹雪芹陆续写《石头记》的时间。乾隆十九年脂砚斋抄阅再评《石头记》,二十一年脂砚斋三评《石头记》。在庚辰本七十回末有这样一条记载: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开夜宴,发悲音。赏中秋,得佳谶。

  是不是由于插进了《考工志》甚至整个《废艺斋集稿》的写作,雪芹就耽误了写《石头记》里的中秋诗,因此才说“俟雪芹”?我看不但可能,而且必须这样估计。批语中的“□□□,□□□”显然是因忙而未写出准备用到《石头记》回目中的“备忘录”。

  由以上的情况看来,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曹雪芹开始写《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在乾隆二十年下半年,而完成的日期,则在乾隆二十二年“清明前三日”之前。

  1973年5月于沙滩

关键词:曹雪芹|佚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