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痹论

 johnney908 2014-03-10

《痹论》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按王冰本在第卷第十二第二篇,这是一篇讲述痹病相关的专著。

痹,《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湿病也”。这样的名词解释在考试中一定会得0分,然而我们是不能勉强汉代许老师通晓百科的,文人和医者各自术业有专攻,况且毕竟还是答对了1/3的。痹,或痹病,在临床上是一类涵盖范围很广的疾病名,从症状表现上说很难一概而论。为了比较满意地搞清楚什么是“痹”,还需要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一、是《内经》的爆料,据记载当时黄帝是这样问岐伯的:“痹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呢?”岐伯回答说:“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混合在一起,共同导致发病的”。这是中医上的病因学解释,很专业,但是也很朦胧,不具备专科医学经验的读者很难弄明白个中含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人,很多老师,很多专家,很多科研人员在公开场合也都是做正面理解的,在教学中也是这样传授的——就是“痹”是三气合至发病的,据说某中医学院为了增加学生的印象,找来电风扇吹大冰块,形象地模拟风寒湿三气,后来据说还有用此法造模的,就不知巨细了,总是感觉怪怪的而已。其实仔细玩味一下岐伯的字里行间,那也只不过是个权宜的说法,现下有一句夸相貌的ing语叫做“象雨象雾又象风,就是不象人”的,所谓“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实是“非风非寒又非湿”,之所以称做痹,是其具有行似风、痛如寒、著类湿的特点。换句话说,痹就是痹,是≠风+寒+湿 滴,否则,按照这种方式组合起来,岂不单在理论上就凭空多出77种病来?

二、是《说文解字》里面对部首偏旁的解释,“痹”是由形旁“疒”和声旁“畀”组成的。汉字的形旁和声旁,所谓表义表声,似乎形旁比较有内含,实则非然,真正能够凸显各个汉字个性的实非声旁莫属!“疒”旁固然表示疾病,但是疾病有几多种类,真正表示区分的还是声旁。就“痹”论“畀”,《说文解字》里面解释为:“畀,相付与之,约在阁上也,从丌甶声”。什么叫“相付与之,约在阁上也”呢?我堂堂华夏,乃礼仪之邦,凡准备赠送亲朋邻里的物品,必先行归置整齐,预置于阁架之上,以示庄重。所谓“畀”,就是在丌(案几)上放置甶(捆扎好的东西)的样子。由此沿用为“痹”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这是一类多以关节、肢体、肌肤受到异常约束而不能随意自由屈伸收展的疾病。

综合而言,痹病就是这样一类疾病,多以肢体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以游走行或固定部位(多为关节部)疼痛,病程缠绵难愈为特征。痹论就是集中论述此类疾病的一篇文章。

本论黄帝与岐伯9问9答,主要围绕痹病的因机症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释,阅其精辟之处,玩味再三,如酌醍醐。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痹的病因;
2)五体痹的定义;
3)五体痹深入五脏的机制和症状;
4)诸痹的预后;
5)痹侵及六腑的机制;
6)针刺治疗的机理;
7)荣卫循行居所之处无痹的原理 [黄帝赞了一把];
8)痹的诸组相反症状的机制;
9)部分痹病没有疼痛症状的机制 [黄帝二次称赞]。

《内经》痹病的症状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本篇则主要是以对应天地四时的人体解剖层次对诸痹进行归纳总结的,从五体痹到六腑痹、五脏痹,在各个解剖层次,各个脏腑系统上,均具有各自代表性的症状。相对来说,今日《中医内科学》的“痹证”则更多地强调了筋骨关节部位的痛痹,其无论从部位还是症状上都要比《内经》痹病的范围小得多,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内经》痹病的研究,首先,要熟悉古人的思路,在那个洪荒年代,没有现代的组织、细胞、分子等微观概念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目视水平下的解剖学知识是不能满足理论阐述的需要的,因此古人更多地需要借助更宏观范围内的概念来给解剖细节做基础支持,这是中医理论四时五运六气理论的权重所在,就如同分子生物学之于现代医学的分量一样;其次,要充分重视和了解中国古代解剖学的成就,如果不能够了解传统中医的解剖术语,不能够将对疾病的论述还原到具体的人体解剖细节,那么中医学经典读起来就真的如同天书一般,本是作答疑解惑用的,反致读起来不但没有明白却仿佛如坠云雾之中;其三,对于本篇诸痹的研究,核心在于对其分类之下各种症状的把握,时过境迁,许多疾病的定义和诊断,包括对于人体的认识和描述,古今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在现代的环境下解读古代经典,需要多方面的翻译,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特别考虑这些差异对于信息转载的干扰。在这些差异中,对于疾病症状描述的变动是最小的,因此也是比较有研究价值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