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天地之灵?商周玉器精品赏识

 珠江大鹏 2014-03-10

天地之灵·商周玉器精品赏识

 

作者:孙迎春

 

2013年夏秋,良渚博物院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举办了 “玉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周玉器精品展”,吸引了众多藏友慕名而去。这些来自河南殷墟妇好墓、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贵族墓地、山东滕州前掌大薛国墓地的商周古玉器,共有二百余件,不仅造型精美、玉质莹润,而且还展示出商-周时期高超的制玉工艺水平及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次展出的商周玉器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礼器、武器、工具、饰品及杂项等,作为三代文明的载体,这些玉器充分反映出商周贵族奢华的生活、崇高的礼制及神秘的宗教。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为展览的第一部分。众所周知,妇好是商朝后期著名的国王武丁宠爱的妻子,也是一位女将军,据甲骨文记载曾领兵征伐四方,同时主持祭祀,参与国之大事,为殷商统治集团中的实权人物。与众多已发掘的商代王室墓葬相比,妇好墓的规模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其精美,共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铜器468件,玉器755件,宝石制品47件,另外还有骨角器、牙器及漆器等。与妇好生死相伴的755件玉器,将商代王族对玉器的偏好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次展出了其中的89件精品,主要为礼制用玉、装饰用玉及玩赏之玉,按照“以玉载礼”“兵戈相见”“精致如斯”三部分予以呈现。

 

 

 

白玉簋:高10.8厘米,口径16.8厘米,壁厚0.6厘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白色半透明,有黄斑。侈口圆唇,平底圈足。口下饰三角形纹,腹饰兽面纹三组,目字形眼,大鼻巨眉,上下夹以弦纹,近底部饰菱形纹兼小三角形纹,圈足饰云纹及目纹。同墓出土的还有一件碧玉簋,这两件玉簋均出于椁顶上,东西并列,其中一件内置两件骨勺和一件铜匕。每件簋用玉石料都在10~20公斤,玉料选材无绺裂,少杂质。器形规矩,膛壁薄厚均匀,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包括了切割成型、掏膛去余料、周身纹饰、抛光等玉器工艺技术的全过程,是当时琢玉工艺全面的体现。
带盖觯: 高15.7厘米,口长径10.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M5:1321)白色,细粒大理岩质。盖面被青铜器染成蓝的和绿色。觯口呈椭圆形,外侈,短颈,腹部稍残,经复原,圈足呈椭圆形,直而矮,底近平。口下饰三角形纹,颈饰云纹,腹雕饕餮纹两组,眉、鼻均较清晰,刻纹精细,圈足饰云纹。盖成椭圆形,隆起,中部有菌形纽,盖下周沿有子口,恰与器口相合。盖面两端均雕饕餮纹,口向外,大眼巨眉,线条流畅,纽饰圆涡纹。此件残缺的玉石容器是首次面世的,对研究商周时期的玉容器形制、纹饰等有重要意义。
石人: 通高9.5厘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白色石质,圆雕,略有风化。跽坐,双手抚膝,头微低。瘦长脸,尖颌,前额突出,高颧骨,粗眉大眼,右眼的上眼睑压下眼睑,蒜头鼻,大嘴微张,双耳较大。发向后梳,贴垂后脑,在右耳后侧拧成辫子,往上盘至头顶,绕至左耳后侧,再至右耳后,辫梢塞在辫根下。头上戴一较宽的圆箍形“頍(kuǐ)”用以束发,腹部悬长条形“蔽膝”。这件石人,无衣赤脚,仅在腰部悬一长条布蔽体,面似男性,可能是一男性奴隶。妇好墓出土的玉石人像有十余件,其最重要意义在于为今人研究殷商时代人们的衣冠、发式,以及不同等级的人物形象,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玉琮: 通高4.2厘米,射经5.5厘米,射璧厚0.3-0.4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M5:1003) 淡绿色,有褐斑。圆角方形。一端有不明显的短射,另一端平。四角上下皆饰蝉纹,上下对称。在一面上侧中部有一小孔,上有坠痕。 商周出土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玉琮的传承,但纹饰上已少见兽面纹。
玉虎: 身高4.3厘米,体长11.7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M5:409) 深绿色,有褐斑,圆雕,作行走状。两目较大,双耳竖起,背隆起,尾下垂,尾尖略上翘。身饰云纹。右前肢稍风化。
玉鹰首: 高6.8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M5:464) 绿色,有黄斑。圆雕。大钩喙内弯,“目”字形眼,双目突起,胸、腹外凸,短翅,尾不显。双翼饰翎纹。腹与尾之间有一椭圆形矮座,中钻一圆孔,直通头顶。在矮座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残孔,大概是插在漆木器上的装饰品。

   

    展览第二部分是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张家坡墓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这一带相传是周文王的都城遗址。《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丰京亦称丰邑,周文王讨伐崇侯虎后自岐迁此,面积约810平方公里。现已发现西周大型夯土基址,被认为是西周王室的宫殿及宗庙区。张家坡墓地是目前所发现的西周早期以后丰京内最大的一处墓地,现已发现西周墓葬3000余座。
  本次展览的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器近百件,大多属贵族井叔家族墓所出,展示了当时贵族使用玉器的情况。其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璧、琮之类的玉礼器与戚、戈之类的玉仪仗器数量很少,体量渐趋小型化,玉戈等玉器甚至已成为服饰上的一种点缀。二、装饰用玉所占的比例很大,主要有玉笄之类的发饰,玉玦之类的耳饰,作为项饰的玉串饰和作为胸腹饰的组玉佩等。三、葬玉在张家坡出土的玉器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葬玉由此开始走向制度化,并为战国至汉代葬玉之发达奠定了基础。其葬玉的种类包括玉面幕、玉握、玉琀、玉鱼形棺饰等。

玉琮: 通高6.8厘米,器宽4.6-5.1厘米,射高0.8厘米,孔宽3.8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32号墓出土(M32:1) 利蛇纹石加方解石,黄色,间有黑斑。内外皆方。整体为一端大一端小的长方形高筒,方形中孔由两端对钻而成。常见的琮多为内圆外方,此器内外皆方的造型,异乎常制,非常独特。 方形琮的出现为我们在赏识古代玉器方面提示了新的视野。
玉戈: 长7.4厘米,宽3.1厘米,厚0.6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42号墓出土(M42:2) 透闪石,灰白色,宽援,短内,无中脊,上下磨出锋刃,援近内处有一穿孔,内后端作成扉牙状,每个扉牙的缺口有两道横向刻纹。在援内交界处刻两道直线,其间用同样技法刻菱形纹。
玉柄形器: 长9.7厘米,宽3.5厘米,厚0.3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121号墓出土(M121:30)透闪石,灰绿色,有褐斑。器形为长方形牌状,上宽下窄,顶端有一组扉牙,两侧各有两组扉牙,末端圆弧,似是榫。器身两面刻相同的一鸟一龙纹。鸟纹在上,钩喙,圆睛,头有花冠,扬翅,卷尾,尾翅由身后向上卷至头前,胸下有硕大的鸟爪。龙纹在下,卷鼻,张口,“臣”字形眼,顾首,龙身曲折,尾下垂,胸下有爪。 此器形制为西周典型的柄形器。
面幕组玉: 一组15件,包括玉质角、眉、鼻、眼、齿等。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303号墓出土(M303:1-2)蛇纹石质,青色或青白色。正面刻纹,背面无纹。根据形状,可组成一面幕。玉面幕(又名“玉覆面”)为葬玉的一种,其缝缀在覆盖于死者面部的软质幎目上。玉器的形状与五官中的某一部分相像,正面有纹饰,侧面和背面有对钻的小孔。这类玉器是西周玉器中新出现的一种器类。目前所见最早的玉面幕出土于井叔墓M157(相当于西周共王时期),西周中晚期盛行,到战国末期一些高等级墓葬或已使用玉衣,玉面幕即被玉衣的头罩所替代。西周时期的葬玉当为汉代金缕玉衣的滥觞。  

 

展览第三部分展示了商周时期方国的玉器。前掌大墓地位于山东滕州官桥镇前掌大村。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距薛国故城1公里。据文献记载,夏朝曾在这里建立薛国,夏末商初之时,薛服事于商,国君仲虺担任商王汤的左相,在商王朝的建立和统治中起了重要作用。西周时期,薛国服事于周。前掌大墓地即为商周之际薛国贵族的家族墓地。
  前掌大墓地先后考古发掘出土玉器362件。这批玉器按功能可分为礼器、兵器、工具、佩饰、装饰品及杂器等,从器物类型和制造工艺等方面来看,与中原地区十分相似,也有个别的玉器或为更早期的遗留物或地方传统的延续。前掌大墓地作为商代晚期玉器与西周早期玉器兼而有之的遗存,一方面体现出商与西周王朝的主流文化在方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周玉器对商代玉器的继承与发展。因此,选择前掌大墓地出土的玉器与妇好墓、张家坡墓地出土玉器一并展出,体现了对商周玉器文化中方国用玉的关注及对商周玉器关联性的审视。这次展出的前掌大墓地出土玉器50多件,造型多样,品种齐全。特别是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品,姿态多样,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显示出当时的琢玉工艺和抛光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玉钺: 长7.1厘米,宽3.9厘米,刃宽2.5厘米。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120号墓出土(M120:30) 青绿色,微沁,半透明,通体光滑。分为器身和柄两部分,柄前端上部饰一立虎,虎立耳,四肢直立,虎尾上卷;钺身较宽,弧刃,中间对钻一穿孔;穿孔与柄之间有折线表示绑缚图案,柄部扁平,柄末端向上翘起,在翘起部分的两端各对钻一圆孔。 如此体量的玉钺已经失去仪仗礼器的作用,其用途有待进一步研究。
玉虎: 身高6.95厘米,高2.8厘米,厚1.1厘米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120号墓出土(M120:4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绿色,头、爪、臀、尾部为褐黄色。

玉斗:通高6.02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4.5厘米,柄残4.5厘米,宽1.65厘米,厚0.5厘米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213号墓出土(M21389

绿色,含浅绿色斑微透明,通体光滑。尖圆唇、吃口,斜璧略内弧收,平底较厚,矮圈足。近底部斜出斗柄,柄端残损,柄身棱角分明,横截面略呈倒“V”字形。

 

玉鹿: 高6.0厘米,宽3.2厘米,厚0.3厘米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3号墓出土(M3:41) 豆绿色兼微黄。双面雕,两角枝杈突出,弯颈回首状,翘耳,圆目,上下颌、鼻、嘴分明,圆臀小尾,后腿微弯。造型与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玉鹿十分相似。

玉牛:

4.81厘米,高1.99厘米,厚0.8-2.2厘米

玉兔:

5.45厘米,高12.15厘米,厚0.2-0.31厘米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M22256

 

        此次举办的“天地之灵”商周玉器精品展,从祭礼、兵器、装饰、技法等方面对商周玉器进行了全面地展示,其中渔利器形制规范,装饰品精致多样,动物性玉雕活灵活现,从一个方面展示了璀璨的商周文明。

    此次展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多年来辛苦工作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上与西周玉器精品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8月第1版;

2、羽人于良渚博物院展厅现场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