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自问心如何 2014-03-10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路淑英

摘要: 苏格拉底开创性地把认识你自己这句茂言作为哲学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由自然到社会的转变。近代哲学把认识你自己纳入认识论的层面,提升到主体性的高度,确立了人的理性或精神本质。一些现代哲学家尽管独辟澳径,从非理性角度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但人的生存困境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越发突出,因此认识你自己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终结。

关键词:认识你自己;哲学命题;人的本质

认识你自己 是铭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墙壁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认识你自己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思考和关注,是哲学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哲学发展的两个重要转变,为以后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首先,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的转变。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之前,关于人的自我认识主要是通过神话这一形式来表现。如古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和那喀索斯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借神话来表现对自身的认识和关注。从斯芬克斯之谜这一神话的寓意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人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由神提出的。人如果自己无法认识和把握自己,则只有受神的摆布和奴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必须经过自我认识的阶段才能成熟。当 认识你自己由苏格拉底视为哲学的原则,则实现了人认识自己的一次飞跃。黑格尔对此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说苏格拉底实践了这条诫命,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菲神的英雄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1黑格尔认为,认识你自己并不是对人的特殊性的认识,而是人的思维的普遍,苏格拉底要用这样一种精神法则来代替神,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无论如何是另一种新的神,不是雅典人过去一向相信的神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苏格拉底这一一命题首先在于实现了认识主体由神到人的转变,说明了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说明了人对自身命运的自觉把握。这样的自觉把握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密切相关的,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关于战争的描述也说明了同样的观点。希罗多德的《历史》已不像荷马的史诗所描写的,神是社会活动的主角,人只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而是认为,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力量、机智和勇敢,战争已经让希腊人认识到或者成为奴隶,或者获得自由,决定性的是人自己的努力。

其次,实现了哲学研究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又是古希腊城邦社会现实需要的反映。哲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外物的惊异,包括从小现象逐步发展到对日月星辰以及宇宙生成这样的大事件的惊异,因此对物质本原的探索就成为哲学发展的必然。哲学发端于令人困惑的问题,对人自身的惊异和思考说明人们的思维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人们认识到在一切引起惊异的事物中,人自身才是最惊奇的。同时,对人自身的思考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时雅典城邦制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对统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是正义、幸福、善恶?自以为知道答案的人其实反映了他们的无知,原来以为正确和不变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风俗需重新审视。在苏格拉底之前,已有哲学家开始关注人的问题,如智者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在苏格拉底看来,他们并没有对人自身究竟是什么做出明确回答。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心灵,是自我。因为对世界本原的真正的探究不是要找出某一物质的本原,而是要发现那个使万物井然有序存在的基本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善。善不能通过对外在自然的探究而获得,只能通过对人本身的认识来求证。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的本意就在于通过对人性的探索督促当时的雅典人追求高尚的生活,进行批判性的思维。他认为邪恶源自无知,源自人们不去探究自身行为的原因。苏格拉底精辟地指出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总是无知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苏格拉底之后认识你自己成为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主题。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

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中,这一命题在不同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以各种不同方式体现出来。如果说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在于实现哲学世界观由神学观向人学观的转变,那么近代哲学则把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提升到认识论的高度,把人的自我抬高到主体性的层面。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其重要性在于他打破了经院哲学对理性的禁锢,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通过我思故我在的命题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受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原理。”3笛卡尔这一命题,通过理性的确立了自我的本质,我思是笛卡尔哲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一切存在的依据。实体或存在经由我思建立了关联,的主体地位通过理性的法则而确立,这种对自我的确认将哲学思维的触角由外部世界引向了人本身,对此,黑格尔给予极高的评价从笛卡尔起,我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可以像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陆地”4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认为,哲学是关于知识基本原则的科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而所谓知识学实际上是一部意识发生史。因此,他认为哲学要谈的不是外面的东西,而是自己。他由此构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他所说的自我,不是个别人的经验意识,而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是绝对自我的普遍的自我意识,是先验的自我。自我是凭自身而存在的,是自己把自己设定起来。凭着这种纯粹的自我设定,自我才存在。自我是第一性的,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所赖以成为可能的那种东西,它不需要其他东西作为自己的根据。因此,自我是最高的、绝对的东西,又是能动的东西,它既能设定自己,又能设定他物。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思想,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

黑格尔的哲学,特别是《精神现象学》是一部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伟大著作。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他指出,精神哲学是最高的学问,因为它是研究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学问。在精神哲学阶段,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是经过三个环节实现的,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在绝对精神中?精神认识到了自己和对象、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认识到自己是万事万物的原则和真理,而万事万物不过是自己的表现,所以它是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的统一。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来认识自己,艺术用感性直观来认识自己,宗教以信仰和表象来认识自己,哲学则以概念来认识自己。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源泉,实际上,黑格尔要说明的是,人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

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主题虽然与传统哲学不同,但同样把认识人自身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19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学、心理学的许多发现,解开了人类生理及心理结构的许多谜团,反映在哲学上,则是人们对理性主义原则产生了怀疑和批判,理性王国的破产导致以理性为自我认识基础的人的失落无家可归,于是寻找人类新的精神家园,认识真实的自我,便成为19世纪下半叶哲学的主题。一些思想家把目光从理性视角转向人的心灵深处去探寻人的存在。他们以非理性的本能、欲望、冲动为基础来认识人的本性,企图以此来找到真实的自我。

叔本华称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人的求生的欲望决定了人的存在。尼采则将酒神和非理性的本能冲动看作人性的最深刻体现,人的一切皆可由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来决定,生命和本能冲动来自人的生命本身,它是属于人的内部的潜能,而不是外在的权力。法国生命哲学代表人物柏格森认为,人是无法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方法来描绘的,只有通过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来把握。通过直觉,可以感觉到人的生命是盲目的冲动,是欲望,是一股绵延不断的生命流。生命是由非理性的本能决定的,人生的一切价值和意义是在本能的驱动下完成的。宇宙最根本的实在不是精神或物质,而是一种永不停息、持续不断的生命冲动,又称绵延Duration)人是一股不息的生命之流,这种生命冲动不能通过理性来认识,只能靠直觉领悟。弗洛伊德则从深层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不是理性的意识,而是无意识的性本能。从弗洛伊德的一系列著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始终在孜孜不倦地力图从人类自身从其现实的但却不被自身的意识和理智,也不被社会的风习、道德所认可的,因而也是遭抵抗的心灵深处的欲望、情绪、冲动出发,揭示人的本质及其一切文化行为,并且认为人类及其一切文化行为都根源于其内心深处的根深蒂固的内驱力——冲动和欲望。

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西方社会在19世纪以后,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丰盈的物质生活,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造福人类,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扩大了人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人又被一种异己的力量、一种无形的物的力量束缚着,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物统治人自我消失自我异化等困境。现代西方哲学家更是从深层次剖析了这些现象。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戈尔认为,在西方的社会制度下,人们都被一种错误的文化所蒙蔽。这种文化信仰把个人的自由建立在一种外在的整体事业中,似乎只有每个人都应遵从一种确定不移的合乎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其结果却是每一个人的个性都被压抑了,出现了被常人牵着走欺骗王国。海德格尔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自己不能独立自主地存在总是处在他人的号令之下受他人的摆布,这时人便不再是本真的自己,人失去了独立的个性和自由。他写道这样的共处同在把本己的此在消解在他人的在的方式中。而各具差别和突出之处的他人则更是消失不见了。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的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评判,我们就怎样阅读评判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5这说明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总是受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社会舆论、法律规定的牵制,特别是受到既成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制约。这些东西给人以压力,使人就范,夺去人的个性,使人失去自己的人格。在这种状态下人不是作为有个性的、独立人格的人,而是融化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之中。在这种状态中生活,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真实性,人是以非本真的或非独立状态的方式而存在的。

克尔凯戈尔和海德格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的描述,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在普遍化的社会交往中最终失去了自身,变得麻木不仁这一严重事实。可以说,这种批判和揭示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自己

由于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由于人性自身的弱点更增加了认识自己的困难。就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言,自然科学对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只是揭示了人的生理结构。虽然科学的探究已深人到精微的基因结构,虽然哲学的发展已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展开论证,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社会科学如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几千年来所揭示的也只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经验到的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而不可能揭示人的存在的全部领域。同时,人性的弱点也使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真实的一面。英语“个性”一词为personality,而它的拉丁语词源是personaPersona一词既有“性格”之意,也有“面具”之意。个性或者性格与面具本来是两个对立的方面,但却源出一词,这其实真正道破了人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性格或个性也只是显示给外人的表面的东西,人们也往往只从这些外在的东西来认识人。这样形成的对人的认识总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部,因此,由人性而引出的很多问题无法有一个可靠的答案。另外,人的内在的心理又是如此深邃和奥妙,始终在深深吸引着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人的内在本质,不断激发哲学家探索的欲望。

认识自我源于实现自我的需要。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由社会外在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的要求。实现自我的重要条件就在于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必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条件,是人生大智慧的最高表现。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你自己,可以获得智慧和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