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医与运气学说(图)

 johnney908 2014-03-10

五运六气学说始于《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大论”。此七篇作于何时自古争论不绝,但多数人较为赞同成书于东汉的说法。然而,虽然其形成年代较早,但是在唐代以前却罕为人知,几乎毫无影响。直至唐·王冰次注《素问》时,才将《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和《至真要》这七篇专门探讨运气学说的大论补入其中。此后运气学说方才为世人所知,并且也逐渐得到了众多医家的重视。在唐代后期又陆续出现了几部有关运气学说的专著与专篇,如《素问六气玄珠素语》、《天元玉册》、《昭明隐旨》和《元和纪用经·六气用药增损法》等书,对“运气七篇”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发挥,以及进一步探讨运气用药法则等内容。但是这一时期对运气学说的研究,更多的在于非医学方面,且有不少荒诞离奇的成分掺杂其中,其影响也十分局限。

运气学说在医学界的影响与地位自北宋中后期开始有了较大的改观。这种变化首先得益于宋代政府的重视。在仁宗年间,由政府设立的校正医书局将王冰重新编次的《黄帝内经素问》24卷选作标准范本,颁行全国。而“运气七篇”正是由王冰补入《素问》当中的,在书中占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自此也被作为医学经典——《素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官方所认定。因此,在北宋中央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以及各地的医学学校中,也将王冰次注本《素问》作为法定教科书来学习,并将“五运六气”的内容列为基本考试科目之一。这些举措都大大提高了运气学说的地位。

五气经天化五运图
五气经天化五运图

此后,北宋末年的徽宗年间,运气学说进一步受到重视。在官修大型方书《圣济总录》当中,也大量引用运气学说的内容,书中将六十年的运气图一一列入其中,包括主运、客运、司天、在泉、客主加临等诸多变化规律,突出了运气学说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自政和七年(1117年)起,宋徽宗推行“天运政治”,诏会“公布次年运历,示民预防疾病”以及逐月公布各月“月令”等政策。此“运历”即指依据运气学说编制的关于各年的司天、中运、在泉之气和一年中各步主客运气及其交司时刻的历法,包括有该年各步气候、物候和病候特点,以及当年养生、防病、治病、饮食、药物宜忌等多方面的内容。“月令”所涵盖的范围较广,但各月的运气和气候、物候、病候特点以及防病治病饮食药味等也是其基本内容之一,同样含有“示民预防疾病”的意义。这一举措,不仅在医学界,而且是在全民范围内运气学知识的一次大普及,甚至流传有“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说法,运气学的影响与应用达到了空前鼎盛的地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