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打疗法

 龙凤冈 2014-03-11
拍打疗法
拍打疗法是临床常用手法之一,通过对病患处的拍打,能起到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祛瘀生新、调和阴阳的作用。通过拍打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增强了组织的新陈代谢,如手法较重时,则使被拍打部位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局部很快出现充血或瘀斑,通过组织对这些瘀斑的吸收,使病患组织得以很快修复。
拍打疗法的适应症较广,但以治疗运动系统的疾病疗效最好,如颈肩腰腿痛、肢体麻木、抽筋等,尤其对治疗一些运动系统的急性扭挫伤,疗效非常理想,笔者常以太极六合针法配合病患局部的拍打,大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拍打治疗时手法应轻松灵活,根据治疗部位的不同和患者的体质强弱,灵活掌握手法的轻重。开始治疗时手法宜轻,等患者有了一定适应后再逐渐加重,但也要作相应的控制,以免发生意外。拍打时最好能撩开衣服,使术者的手掌直接拍击患者的表皮上,这样效果相对较好。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术者应常做一些手法的练习,平时可经常拍打砂袋以增强腕力和手掌的强度。练手法分平拍和竖拍,练平拍可用厚布缝制一个长方形的布袋,初练时盛入较粗的普通砂子,每天拍打数百下,拍打手法由轻渐重,次数也可逐渐增加。待手掌有了一定的硬度后可换成铁砂袋(视频里那个黑色的袋子装的是铁砂),换铁砂袋后手法还是得有一个由轻渐重的适应过程,当你用最大的力量拍击铁砂袋时掌面已不再觉痛则表示练习成功,此时用于拍打治疗便可得心应手。练竖拍可用吊袋,初练时可用练习拳击用的软袋(视频里红色的拳击袋),练到手掌有一定功力时可用装入砂子的硬袋,竖拍主要用于站位治疗腰背疾病。平时多下功夫练手法,在临床使用时就能得心应手,看上去似乎豪不费力地轻拍,病人却是感觉火辣辣地疼痛,治疗效果也就非常好。 
临床治疗时不管是平拍或竖拍,都要求以腕发力,轻重适中,拍打用力要做到匀、松、弹、透,使拍击治疗部位皮肤潮红充血或出现瘀斑。匀即拍打时用力要均匀,不可忽重忽轻,落掌时要排列匀称,使患处均匀受力;松即拍打动作轻松自如,手法丝豪没有僵硬涩滞之感;弹即拍打时手腕和手掌都要有弹力,做到手法起落自如,节奏明快;透即拍打时要有一定透力,临床治疗虽与搏杀击敌有异,但也并非是只将掌力轻浮于体表,而是要有一定的渗透力,可根据病患的深浅,恰到好处地掌握透力,才能拍出较好的效果。拍打完成后可在治疗面拨上火罐则疗效更好。
DSC00668.JPG


DSC00669.JPG


回复摘录
gildatawind拍打疗法(拍痧)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治病手段,其在亚健康调理方面,如失眠,肠胃不适,身体痠痛更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操作中,如何选择拍打的部位呢,这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其实《黄帝内经》中早有相关的论述“夫邪气之客人也”,亚健康也就是身体不适,在中医里认为是邪气留于体内所至,其侵入的脏腑不同,在体表留止的部位载于《灵枢经.邪客第七十一》。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关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再结合人体经络走向,脏腑的表里关系,参考施安丽老师的拍打法,基本上就可以确定相应部位了,当然,即使拍错了,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是效果的差异。

肺---肘外上侧(肘髎穴附近)
心---肘内侧(少海穴附近)
胃---膝盖外下侧(足三里穴附近)
脾---膝盖外上侧(梁丘穴附近)或者膝盖内侧
肾---腘窝(委中穴附近)
胆---胆经的风市穴附近
肝---液窝(极泉穴附近)


中医治疗六大技法分别是:砭、针、灸、药、按跷、导引
砭为第一法、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常用之频繁。而刮痧,在古时被称之为砭法。
刮痧手法很多:刮痧、抓痧、揪痧、扯痧、挤痧、拍痧、放痧、挑痧法和焠痧法九种。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其中有拍痧法就可以了,这也不是重点哈,重点是这种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出痧在保健中的作用
痧:刮痧时,刮板或者我们的手向下的压力会使微循环障碍部位瘀滞的血从毛细血管壁的间隙渗出于血脉之外,暂留在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之间,这些含有体内毒素的离经之血就是我们看到的痧。              
刮痧改善微循环而保健康
     刮拭所出现的痧迅速的改变了血管腔内血液的瘀滞状态,减轻了血管腔内的压力,使含有营养物质的新鲜血液畅行无阻,也将代谢废物及时带走。局部组织不再受代谢废物瘀滞和新鲜营养无法获得之苦,就可维持良好的内循环和生命活力,远离疾病了。
     肌体在亚健康的未病状态或脏腑器官有病理改变时,相关部位的微循环均会有异常改变。只要出现微循环障碍,无论有无自觉症状,刮痧都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退痧在保健中的作用:
     刮出之痧颜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皮肤恢复正常颜色。刮出的痧哪里去了?用现代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来分析退痧的现象和过程:痧的消失不是毒素被身体吸收了,而是毒素被身体内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分解排出体外了。
痧被免疫细胞消灭了
    痧是渗透到血脉之外,存在于组织之间、皮肤之下的离经之血。这些离经之血被身体视为异物,交给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及血液中的吞噬细胞来识别、化解,最终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等途径排出体外。
痧消退的过程可以增强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卫部队,免疫力低下是身体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刮痧正可以增强免疫力,经常刮痧,清除痧的过程可以激发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体内免疫细胞得到锻炼,排异能力增强,可以有效、快速清除病理产物,提高肌体的应激能力和组织创伤的修复能力。这是刮痧的另一个重要的保健作用,这一点对免疫机能逐渐下降的现代人尤为重要。
“痧”的含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痧”,这也是我们最关心的哈,好好看,实在看不进去就光看看有下划线部分吧
    “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病理反应的“痧”,即所谓的“痧象”;二是指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即所谓的“痧痕”。但是二者在形态、色泽上均有差异。
咱先抛开“痧象”不谈,单说“痧痕”。
    痧痕是指刮拭皮肤后,皮肤对刮拭刺激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主要是皮肤形态和色泽的变化。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紫黑色瘀斑或者点状紫红色小疹子,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可以持续一天至数天。
    痧痕的产生不同于挫伤出血,挫伤出血属于外伤性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较大,而出痧之血血色紫暗。外伤出血局部伴有疼痛、血肿甚至有运动障碍,而刮痧所出的痧痕,出血量少,而且在出现后,能够镇静止痛,消除血肿,使运动障碍得到缓解,机体运动功能逐渐回复正常。
    痧痕的产生又与痧疹不同,主要表现在痧疹出现的部位和形态上。痧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的预后判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如果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情轻,病程短,预后良好:若痧色暗红呈片状或者瘀块,多为里证,病情中,病程长,预后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痕的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这就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治疗时十分有效的。
    那么,痧痕究竟是什么呢?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在发生疾病时,脏腑功能减退,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潴留,形成危害机体健康,使机体内环境失调的内毒素。这些毒素使机体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异常,刮拭时造成毛细血管的破裂,形成肌肤之下的充血和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积聚成片,或融合成斑块。所以说出痧的过程是排除体内毒素的过程。由此可见,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的代谢废物的离经之血。
    刮拭出痧的过程就是诊断和治疗的过程,刮拭者不需要借助任何精密仪器设备,就可以对病位、病性、病势、病程进行概括的分析和判断,根据经络和穴位的不同反应状态,以及痧的颜色、形态、部位就可以判断疾病的病程和病位。
邪气深浅和病程长短不同,痧色形态表现也各不相同;出痧部位的深浅,可以反映病邪的深浅;出痧的经络穴位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位置,进行自我诊断。这是因为痧的颜色、形态和部位的深浅是由该处代谢产物多少,即缺氧的程度来决定的。健康人体的体内没有代谢产物的潴留。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功能正常,所以,在进行刮拭、拍打之后,无“痧”出现;当机体脏腑功能减退或发生严重的障碍时,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局部就会出现缺氧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也随之加大,进行刮拭、拍打时较之正常状态更容易造成其破裂,因此会有“痧”出现。病情轻,病程短,痧色鲜红,出痧的部位比较浅;病情重,病程长时,痧色暗红或青紫,出痧的部位比较深,而且,病情越重,病程越长,痧色越重,部位越重。
   
    刮痧出现的痧痕最终又到哪里去了呢?刮痧所出现的痧痕时离经之血,不久即能散,通过机体的自身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因素。这种刺激可以使局部血液流速加快,淋巴液组织液运行速度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促进机体的内毒素排出体外。同时局部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得局部的营养代谢更加合理,自身免疫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