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输入标题区县教研员需炼好“三字经”

 小脚丫6565 2014-03-12

安徽 汪文华

 

《教研制度:理直气壮的中国特色》(《中国教育报》201435日第6)指出,“教研,离一线老师的需求也许仍有距离,转型与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教研的主题。”事实上,在不少区县,专职教研员在“研究、指导、服务”基本职能的发挥上还很不充分,没有炼好“三字经”:教、研、员。具体表现为“教学生”与“教教师”不能兼顾,“研课题”与“研课堂”偏重一头,“做学员”与“帮学员”差距较大。造成“三字经”重“念”缺“炼”的原因很多。如,由一线骨干教师成为专职教研员的,往往擅长教学,弱于研究;由进修学校培训者转为专职教研员的,一般强于培训,指导乏力;而既非骨干教师出身,又非教师培训者经历的,则连“三字经”也念不好。因此,区县教研员要在在“炼”上下功夫,千锤百炼“教”“研”“员”,让教研员实至名归。

锻炼“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生”,即站好课堂;二是“教教师”,即做好指导。首先,区县要在改革现有教研员聘用管理制度,在准入上坚持高标准,非优秀学科骨干教师不得进教研机构,从事教研工作;在管理上强化深入一线,每年在学校兼课进行课堂教学不得少于2个月;在使用上突出指导,规定学科教研活动的数量与质量,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在考评上紧扣业绩,实现退出机制,激发善教者的源动力。

锻炼“研”。既要重视研究“课改”,更要重视“改课”。也就是将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教改实验并重,避免讲“课改”头头是道,推“改课”捉襟见肘。第一,课题研究要深入研究学科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本身的现实问题,着力解决“课改”的实际问题。第二,“改课”研究要抓住学生有效学习这个关键,推进区域性的教改实验,不能是就课论课式的零打碎敲。第三,通过“研课题”与“研课堂”的结合,搭建教研科研平台和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带动学科教师队伍成长。

锻炼“员”。作为教研员,不仅自己要做好学员,而且要帮助教师有效学习。“做好学员”至少需要教研员加强自身的读书学习、专业进修和专题培训,需要教研员以学生的态度在中小学蹲点,向一线教师学习。“帮好学员”至少需要教研员成为教师教育的行家里手:主持区域性学科网络教学研修,如网络“教研员工作室”、网络“学科教师工作坊”,实现网络研修引领与校本研修指导的结合;在培训机构担任兼职培训者,有效实施学科教师的实践性培训;在高师院校兼职,高质量教学学科教材教法课程,做师范生的实践导师。

机制制度改革是外力,尤为重要的是教研员自身的自我修炼和实践锻炼。唯有如此,教研员方能做到大有作为。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切实发挥好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专业支持作用。只有这样,教研制度才能理直气壮。区县教研员必须炼好“三字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