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合集(2)

 逸心茶舍 2014-03-12

灸法的原料

灸法原料的准备

艾绒的制备

施灸的主要材料是艾绒,艾绒是艾叶晒干,揉制成绒的,本草说「艾味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阳,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依上说,可知艾作灸料,当可通经活络,袪除阴寒,回阳救逆,预防疾病了。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

 

艾炷和艾条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制作方法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铸中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根据临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一般临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燃烧3~5min。

 

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由此可知凡针刺不能治愈的疾病,均为灸法所适宜的,故凡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的疾病,如用针治,就不会较艾灸的功效显著,灸法适用阴症,「一切阳气虚陷,久病,久泄,痰饮,厥冷,瘰疠,痿痹等症皆可用灸,因灸法可回阳固脱,所以中风脱症,自汗亡阳,以及一切虚脱的疾病也可适用。」

 

 

灸的原料及制法  一、艾的性能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二、艾绒的制法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现在有机制艾绒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  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现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传人。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艾炷形状大小及使用的原则

艾叶经过加工以后,称为艾绒。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用于温针灸法则做成既圆又紧、如枣核之大小及形状,缠绕针柄上燃烧;用于艾卷灸,做成既匀又紧,如蜡烛之大小及形状的长条,点燃后温灸之。

 

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

 

 

 

.网友用灸法的体会

 

灸道至简

灸道小虫:

灸道至简,我相信这句话,我的体会是,凡是有无痛的时间很长的瘤子,就是西医所谓的良性瘤,一定是阴邪在阳虚处作怪,都可以灸之,我原来腿上有个瘤子,大约有十几年了一直都是不能侧身睡觉,灸一个星期,瘤子化脓出水,然后挤出烂肉一个茶杯之多,翻开皮,继续灸几次,不用任何外用药,所谓开门放贼也,休息两个月后,完全愈合,其间服用四逆,附子理中类驱寒外出,温里通经也。哈哈,也有副作用,就是食量大增,这是服用四逆等药都没有的效果。

 

灸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火激发元气,对阴邪聚而歼之,同时艾草的油锯有皮肤保护渗透作用,离中阴也,我两个月没用外用药不感染就是证明。所以艾草灸就是八卦中的离外用火助阳破阴,内阴以培阳。

 

我再说明一下我施灸的过程,我自己灸的,很简单,拿瓶盖大的艾草捏成圆锥状放在瘤子处,一天4庄,重灸,因为瘤子在大腿处,没啥感觉,刚开始,瘤子变红,变硬,坚持一个星期,忽然变软,继续,化脓而出,没有灸其他地方。

 

灸的坏处就是皮肤愈合慢一些,花了两个月才愈合,但是和15年比起来,值!花费不超过10元,怪不得每人研究灸法,哈哈。我认为灸应该选择夏天阳气旺的时候,我的瘤子在夏至那一天化脓,很准。一点经验,不敢私藏,愿大家远离痛苦。

 

1您给自己灸之前请教过老师吗?我以前请人灸过,虚证,灸了之后立刻感觉有力气,自己也很想学,我去药店买了艾条回来就可以灸吗?

没有请教过老师,找不到,我是个中医爱好者,我想有力气是因为元气激发後往外散,这种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应该少火生气。我用的就是普通的艾条,最好用药材艾草更细一点。

 

2女性月经期间灸可以吗?

只要元气虚,有寒象,就可以灸。

 

3自己灸关元穴的话,够不着,很不方便啊!

灸瘤子是我第一次施灸,还没试过关元,中脘正在试。

 

四逆汤和灸的区别在于,四逆有甘草可以伏火,使火不至于太盛,所以回阳;灸有点直接,不伏火,容易过,感觉很明显,阳亢用四逆马上困,用灸更亢。如果灸後脉浮,便赤,亢奋,睡不好觉,就是过了,用四逆回阳。灸有滞后性,当时感觉不到,后劲逐渐上来。

 

元气靠饮食来补,灸只能破阴寒所以加强饮食锻炼是必要的。

 

受不了苦就不要灸啦,又想轻松,又能治病是不可能的,不起泡永远治不好,皮肤灼伤不要用外用药,只要元气足不会感染,继续就是了。灸过了可用四逆汤,不过甘草多用一些。

 

灸是激发元气,破除阴邪,所以元气很弱的人应该将元气养到一定程度後或者少量多灸,这样循序渐进,正气渐复,邪气渐弱。

 

我的体会有时身体状况不太好时,施重灸发现尺脉全无,身体还真有点撑不住。还有施灸期间,绝对绝对禁止房事,本来元气就不足还要泄,真是加速灭亡了。

 

正邪交战也要讲究战术,比如说,我服用四逆已经有一年多了,但是为何瘤子没有消退?看来是元气没有充足到一定程度,但是在已经有的元气程度下也可以出奇制胜,第一要知己知彼,确认敌人确实是阴邪之气和自己元气的多少,第二要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聚歼(采用重灸),第三要利用天时地利(阴邪在表就在夏天动手)。第四适当休息再战(四逆汤)。

 

举一反三,对体内的肿瘤,其实道理还不是一样,虽然不能直接对患处重灸,可以灸关键的穴位,方法策略还是一样的,潜龙勿用培养元气,,利用冬天,重灸聚歼,不时休息来备足粮草。

 

四逆汤有双重作用,能去散寒邪,同时回阳降虚火,关键是甘草的作用,四逆可以放胆去吃,只要不中毒,我吃过一次150克的附子不过制附子效果太差,都没有什么感觉。灸法是单向作用,所以容易壮火食气,感觉灸法的作用和麻附细辛汤类似。

 

附子和甘草配合真是妙啊,就像唐僧和悟空的关系正龙说得也有道理,关元对附子,中脘对甘草,热对生姜,看来四逆汤可以这样配,我要试试效果如何。

直接熏的话恐怕不管大用,因为艾草油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火渐渐小的时候,有油会渗入皮肤内起保护作用,我的感觉是当脓液出来的时候,有一股艾草的味道,会持续很长时间,直接熏不能发挥艾草的作用,其实告诉你直接放到皮肤上温度反而比直接熏低,因为火的中心温度比较低,外围温度很高。切忌切忌。。不要熏,不要隔物灸,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痛那么两天。

 

我是先用四逆汤,排病去八九,再用附子理中,当然每个人不一样的。有个例子可以参考。

 

风湿关节痹痛田××妻,年三十余,某年9月,患风湿痹证,右手关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问灼热,但又见寒生畏。病已十余日,曾服四逆汤加白术、秦归等剂,未效,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余审其病情,查其方药,此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至,阻遏经脉,阳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虽应用姜附之辛温以化散寒湿,然杂以归术之壅补滋腻,犹如闭门捉寇,遂使邪气难化。因照前方去归、术加入桂枝、细辛、茯苓治之,一剂显效,二剂霍然。附片60克干姜15克桂枝24克细辛5克茯苓24克甘草10克(转自吴佩衡医案)

 

7224162

就皮肤长瘤子而言,灸法选择在夏天治疗且在患者年龄不大、元气还足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也具有一定普遍意义。但对于其他病症,特别是内科内寒者的患者,在夏天用灸法还是要慎重。毕竟夏天阳气走外趋表,而单用灸法又有伤津耗液之虑,很可能用了灸法后内之寒邪无动于衷,表阳又易外散,有弊无利或少益。

 

在用药上亦是同理,内寒者的少阴病患者,在夏天服用回阳救逆药物往往是事倍功半,即使通过药物的配伍或是量的变化有的也很难作用于下焦,所以有的患者以改善体质为目的或是顽症慢性病者,我是建议等到秋分后才服药或是用灸法。

 

“哈哈,也有副作用,就是食量大增”——这种情况就我的临证体会而言,并不认为是什么副作用,可以认为胃肠道经脉被疏通的表现,好比淤塞之河道得以疏通后水流加快了或是冰河解冻后复其生机之象,胃肠道的新陈代谢也相应地加速了。且人体是个自我维修调节的高精尖仪器,用灸法要激发人体的元气进行逐邪,所以也相应地要及时进行补充元气,食量大增正是其体现,当然临证还有困倦欲睡的症状,此皆相当于经过激烈的战事后部队进行休整和粮草的补充。

 

关于此点在《不生病真法》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身体疾病的恢复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能量的来源是靠胃肠道所消化的食物精微来提供”。用灸法和服用回阳救逆药物在体质辨别正确的前提下除了附子的中毒症状外在初期还是以排病反应或是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来看待更切合临床实际。

 

在初用附子的初始阶段我对各种各样的排病反应症状多少也有些疑虑,通过临床实践和不断求证于脉象并结合春夏秋冬的应象,才认定大多数情况下是属于排病反应。但在应用一段时间后要注意的是患者的体质状态转入了夏季或是秋冬季,意即要更改方药,否则继用前法就不免有副作用的出现。

 

当然食量大增如果是兼见有舌红瘦脉洪大口烦渴夜不寐等症状,认定为是副作用也是所当必须的。

 

这是服用四逆等药都没有的效果——服用四逆汤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刚开始,瘤子变红,变硬——这是正邪交争或是阳气在逐渐蓄积的过程,相当于三阴病发热患者服用阳药后热反更高。

 

坚持一个星期,忽然变软,继续,化脓而出——正胜邪退的表现,请注意楼主用了“突然”二字。关于此点在正龙的讲座中是用了“愚公移山”来比喻元气胜邪气后病症突然消失,或者相当于有的患者所言“就象病症被人突然拿走了一般”。

 

恒顺众生:

王正龙先生的经验,重灸关元中脘3对,效果近似于大剂四逆汤一付(附子50克以上)。不知道楼主服用四逆一年多用得是多大的量。我自己的体验,重灸的效果和服四逆汤后的感觉差不多。

 

前天下午5点左右服用通脉四逆汤一付(黑附片60,干姜30,甘草30),第一煎50分钟,第二煎30分钟。从16点30到18点陆续服完。然后感觉很困,躺在床上明显感觉真气在疏通各处的经脉。跟灸到一定程度的感觉相似。虽然舌尖不发麻,但自己感觉通脉效果比以前吃的煎煮一个半小时以上(附子60干姜70甘草80)的四逆汤要好得多。伤寒论原方用生附子的效果应该是相当好的。

 

个人理解是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脉象来决定比例。最好学学内经和伤寒论,多看看郑钦安医书阐释,吴佩衡,范中林医案。没把握的话就多用炙甘草吧。可研究一下伤寒论中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里的用法。

 

另外四逆汤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不可随便乱吃,如果不知道该怎样用,还是先去学习。

 

灸法是很猛,每次重灸完都很疲倦。价格便宜量又足,呵呵。

 

如果大家都会用灸,一年要节省多少医药费。穷人也负担得起呀。

 

我是从立秋前一周开始服用大剂四逆汤和灸的,感觉效果不错。之前怕伤阴一直不敢用。后来想到扁鹊心书里那个淫贼得到的秘诀是每年夏秋之交灸关元300壮,保健尚可如此,我积寒甚重有何不可。试过发现虽然天气非常热,反而口中津液变多,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Meixuer

这几天操心事情太多,累得不得了,腿很沉,夜里累的睡不好,趴着睡觉,昨天夜里睡的也很差,上午的时候,就自己把艾柱烧热,放在足三里,好舒服,今天白天走路感觉没有以前那么沉,下午想再灸足三里的时候,发现竟然起泡了,请各位前辈解释一下这是不是我给自己灸的有效果了呢?

 

灸道小虫:

奇怪了,你怎么烧的,我是先把艾草放在穴道的地方,然后点燃艾草。胸腹感觉比较敏锐,恐怕蚕豆大小就很强了,四肢估计两个蚕豆大就可以了。原来我那个瘤子太大,所以重灸用了一大堆艾草。

 

按照正龙的讲述,皮肤灼热=>四周起泡,中间黑皮=>局部疼痛=>局部不痛到脏腑患处痛=>痛苦消失,灸后热不退=>六味地黄汤结束。

重症病人估计要半年到一年的过程吧。一般的人估计要几个月的时间,马上到冬天了,现在应该是个好的时机。

 

同时灸关元和中脘体会和四逆汤感觉差不多,气机很强,失气多,犯困,就是灸法痛苦一些,印证了我对此两个穴道的看法,同时灸关元和中腕可以算是四逆汤的替换疗法。

王正龙弟子自灸关元体会

      药物,灸疗都是促使脏腑发挥自身的正常功能,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另外每个人元气多少、体内的寒邪都不一样,脏腑功能强弱不一,经络通畅程度也不同,要想体会灸疗只有亲身实践。我简要说说自己灸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灸至10天,小便次数奇多,灸完短短一个小时有7、8次,每次比平时量略少,色白,大约持续了3天,以后正常。肾阳功能开始恢复,往外排寒邪。

 

      灸至30天,食量大增,是以前的2倍,体健,精力旺,每天的午休也可以取消了。脾阳功能开始恢复。灸至50天,每次灸完身上(尤其是膀胱经沿线)出很多粘汗,我认为是体内湿邪外排。

 

      注意,湿邪直灸至50天才开始外排,如果你坚持不下来,脾阳没有恢复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体悟到这点的。

 

      灸的过程中出现的传感现象我体会到两点:

      1,验证到肝经的支脉确实只到达关元穴,不再往上,关元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学经络的时候只是一眼扫过,灸完之后,才亲身体会到这一点。

      2,灸的过程中感觉涌泉穴有往外冒凉气,有热流从关元沿脾经直下隐白,停于隐白跳动不止。周楣声灸绳上有详细的灸传感线路,大家不妨参考。

 

      有关伤口的护理第一次灸完局部曾黑色,1-2小时后周围有水疱,尽量不要弄破。第二次灸水疱受热膨胀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剧疼,不过也是很有意思的。三四次以后就会出现结痂,痂的厚度逐渐增加,灸柱直径随之加大,痂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不要轻易揭去。

 

      痂掉了怎么办?痂厚到一定程度,里面的脓也不断把痂往外顶,再加上内裤摩擦什么的,痂会脱落,你会看到一个恐怖的大坑,深约半厘米左右,有脓液,我一般是把艾柱直接放进大坑,一次10壮灸完,坑里会积有灰,不要弄出来,贴个创可贴,第二天脓和灰又形成了一个大痂,继续灸吧。所以我认为直接灸到了结痂后也相当于隔物灸。另外要注意壮火食气,一次不要灸太多,艾柱不要太大,一次调动了过多的元气反而伤身体。过犹不及嘛。

     

 

我的灸法经验

声明:我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病友,在吃药反复发作的情况下不得于采用灸法,到现在已经用艾叶灸关元、中脘穴位一个星期,病已去大半,忍不住在这儿摆弄一下而已,可供一些参考。

我的病为结肠炎,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只是近一年多发作频繁,基本上是刚好,不超过一个星期又开始发作,每次发作都是很难受,我的病历可在这个论坛上搜到(以我的名字为关键词搜),曾经请三七先生、刘文登先生看过,在服用药期间,症状好转,停汤剂后不超过一个星期,又开始发作(在停用汤剂后服用刘先生开的散剂),又开始服用汤剂,如此反复。我已经有点受不了,自我感觉是药力不够,在服用刘先生开的汤剂中,曾经把黑附子增加到120g,除服药当天腹泻一次,没有其他反应,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灸法.

 

以下是我灸法的经验:

1、灸法材料:入药用的艾叶,我不提倡使用已经压好的艾柱,因为艾柱已经压好,大小已经固定,而用艾叶,大小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自己捏,另外,压好的艾柱是否加入一些添加剂,我买到的艾柱烧的味道好像有其他气味,不像艾叶味道那么纯正。

2、艾柱的制作: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一定的艾叶,用大拇指和食指揉,捏出一个近圆锥状,用指甲压平一头,以便能够在穴位上放稳。

 

我的灸法反应:

第一天,也是最痛苦的一天,用艾柱在穴位上烧,一直到自己受不了的情况下拿掉,艾柱还没有烧完;第一次每个穴位灸五柱,灸完后皮肤发红,但没有疼痛感,大概半小时后,结肠炎症状缓解,腹部好像有气和水在跑,精神也好;中午再灸时发现穴位上已经起了大水泡,颜色不透明,有点发黑,继续在水泡上灸,仍然是在艾柱没有烧完后就受不了;到晚上依旧。睡到半夜,口渴,想吃有水的东西,一口气吃了一个大梨(有半斤多)和一个苹果。

 

第二天,发现水泡上已经烧焦,继续在上面灸,一直到艾柱烧完为止,已经能够承受了;不过今天一直很累,灸完就犯困,继续睡觉;还有就是很渴,喝了很多水。

 

第三天,今天的感觉好多了,嗓子不再干,还有有点回甜的感觉(不是真的回甜,只是那种感觉很好,很多年没有那种感觉),不过还是犯困,继续睡觉;

 

第四天,今天除灸外,还加了刘先生开的汤剂,其中把黑附子改为60g,其余不变。早上灸完后,喝完药,大概45分钟后,腹泻一次,其他没反应,还是犯困。

 

以后的几天,反应都基本一样,喝完药后腹泻,然后继续睡觉。直到今天,感觉没有那么困了。

 

灸法的选用标准:

不要轻易选用灸法,除非是吃药效果不明显,不得已再选用;还需要参考三七先生、刘先生等医生的辩证为阴证才能选用,最好同时服用汤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