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亥夏常苏书旅记(徐雁)

 苏迷 2014-03-12
                                                                      丁亥夏常苏书旅记
  
  今年八月十九日下午前往常熟图书馆,次日下午在苏州图书馆,连续两场《阅读与人生》讲座罢,遂有初游小王山、淘书苏州古籍书店和文育山房旧书店之行,不能无记,今节其略(全文载《秋禾话书》,地址:http://hi.baidu.com/nj_xuyan),以飨《藏书》读友。
  8月19日,今为七夕。常熟。上,下午台风带来暴雨,转凉。
  昨日傍晚抵达常熟。图书馆王忠良副馆长驾车接至北门大街八号之虞山锦江饭店,入住后即赴山麓森林酒店,赴包歧峰馆长所设之接风宴,各赠以《藏书》创刊号一册暨《泰山书院》一期。
   昨晚约定今天上午前往曾园早餐。八时许,约得昨天方自北京实习地赶回之吴静同游。至则过吴大澂题“归耕课读楼”,楼前一棵三百余年老香樟殊为奇特,为同株两干,郁郁葱葱。入座于清风明月阁喝茶,有潘祖荫联:“流水时引知者乐,清风日与幽人言。”临水赏荷,忽见有野鱼群戏于荷叶间,长不过寸,挈妇将雏,巡游不息,去而复来,来而复去……顿觉鱼之乐也。
  食罢游园,抄得对联甚多。周游一圈,知常熟毕竟是江南人文之邦,素来讲求风雅,追求惬意。如今也特别讲究恢复古园林中之匾额楹联艺术,所择颇称精当;又可喜者,园中傍水廊榭,多为居民休闲品茗闲谈之处,昔日文人墨客觞咏酬酢之地,如今已是寻常百姓公园矣。此种小康生活图景,惜无一介绍书册,助人文游之兴。可见常熟旅游业尚处于自为经济状态,未尝自觉矣。
   园之缺憾,乃在于周边环境整治严重不力。行走园中,北围墙外水泥楼房抢夺视廓之线,殊扫人兴;南侧向西有河道环护,水流甚畅,竟有对岸废旧厂房,污人清目。如拆除之建为绿地,植以乔木,则景为园借,举目所及,无非葱翠,可有沧浪亭林园外借水景之趣矣。
  曾园游罢,至南赵弄十号,参观借明代赵用贤宅第所建之“虞山派古琴艺术馆”。先于入门处欣赏一回以“整旧如旧”手法,保存之旧式梁枋,旋于庭院中见到石刻常熟古城图。至保闲堂见联语:“流水七弦东入海,琴川一脉此朝宗”,写出虞山镇水系特征,乃是犹如古琴之有七弦,故别称“琴川”。看赵氏藏书处,地颇僻静,于室内见黄道周楷书额“脉望馆”,瞿启甲书联“一榻春生琴上月,百花香集案头书”,字与意均佳。
  按:常熟理工学院曹培根教授编有论文集《常熟藏书家藏书楼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版),首篇即为余夫妇所撰《中国藏书之乡的碑传集——话说虞山派藏书家的崛起》,其中专有一节叙述赵用贤(1535—1596年)、赵琦美(1563—1624年)父子藏书事迹颇为详尽。又有武汉大学曹之教授《毛晋考》,考证叙事甚备。
  随后前往尚湖风景区用午餐。
  十三时半,至常熟图书馆一楼报告厅讲座《阅读与人生》,为时近两小时。从如何通过“深思考”将“浅阅读”转化为“深阅读”,如何辨证认识和科学认知网络信息与网络知识之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包括“网络阅读”在内的青少年好读书、读好书等多方面话题,作深入浅出之分析。同时荐读并评论《围城》、《女同志》、郑丰喜自传《汪洋中的一条船》,以及“书与阅读文库”,常熟籍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美术家庞薰琴自传《是这样走过来的》、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家金曾豪童年散文集《蓝调江南》等。提问者颇众,一一解说之,并令小吴各赠以《开卷》、《藏书》、《书乡》小杂志,以及《泰山书院》一版。讲座后有一母携其女方洲前来索赠阅材料,时已发完,不忍见女童渴望转向失望之眼神,忽发灵机,取出北大信息管理系博士生李雅所赠《青春好读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册,题以冰心勉学九字“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赠之。
  时辰尚早,于是王馆长导观该馆古籍部所设之“常熟藏书家展览”,场地甚开阔,布展颇大方,此亦常熟之为“藏书之乡”而雄视多邑者也。其进门处一面《古今图书集成》书柜墙完整无缺,又一面以雕版嵌成之书墙亦古色古香,于是各为背景留得一影。
  随后游观全馆。新馆位于北门书院街27号,与常熟博物馆、美术馆并肩,均背倚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而建,系“常熟十大建设新景观”之一。初创于1915年,现有藏书近百万册,其中含古籍20余万册。新馆定位以公共休闲型图书馆,馆内设阅览座席980个、计算机信息口650个。也即常熟市民之“公共文化客厅”也。
  辞出后,拟访近傍之“书台公园”,即多年前与雷雨(王振羽)为江苏教育出版社策划选题并主编之“读书台笔丛”背景地,未得其道而入。时灰暗天色中云飞如奔马,知台风雨已自东南海上至,于是避雨廊下,恰是该馆少儿阅览室地。注目室内,皆男女书童也。常熟历史文化精神正待是辈传而承之。
  一时风劲雨骤,广场水积,是时小吴乘间缕述在京实习诸事,知其颇获见闻,亦颇有心得也。此种专业实习,在专业课堂“有字书”基础之上,多“读无字之书”,胜于暑假中蹉跎时日多多矣。晚餐后与小吴循虞山山坡道略走,即促其返家。
  8月20日,周一,晴,热。常熟—苏州。
  今日晏起,乘着清凉,从容上山,游观山麓古迹。枫杨大树下,犹见“虞山福地”大石,多年前曾留一影于此。据说后来拓宽北门大街时,曾让此大石向山麓后移若干米至现址。
  “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牌坊,清乾隆间所建,乃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山道正整修中……时天蓝云白,松风阵阵,鸟鸣林间。于是凭吊“先贤子游”墓园,有冬青、松柏环护,静谧安详。前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有雍正时任江苏布政司鄂尔泰额书“南方夫子”。
  按:言子(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43年),即言偃,字子游,他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佼佼者,不仅名列“七十二贤”,而且还是“十哲”中惟一的江南人。是享受从祀孔庙待遇的先贤。年逾六旬载道而南,归乡传学,吴中弟子注册者以千计。临终前一年至青溪讲学,遂有奉贤之街,即其经行讲学所履之地也。
  游山毕,用自助餐后,即坐车前往苏州。一时半换装后赴馆讲座。入门见馆员正散发打印件“《苏州大讲坛》八月专辑”(总第8期),取阅知首题即从网上载下之阿滢文《徐雁:构筑书香社会的倡导者》,此语真“折煞我也”。
  晚宴由苏州馆书记张耘田主持,乃提议特邀王稼句前来同饮,交谈其所主持编纂之《苏州当代艺文志》(截止到2000年)事甚欢。席间苏州文友祝兆平兄前来敬酒,略谈一刻。知其主编之《苏州广播电视节目报》编有读书版,欢迎来稿云。
  宴后回宾馆,苏州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黄镇伟兄已在候,即回房间煮茶快叙谈。稼句持来自印本《闲话王稼句》,以其中收录有门内弟子徐小丽评介其《王稼句序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发表于《姑苏晚报》,均可编入也。
  大抵苏大中文系潘树广教授有一韩国学生毕业后在苏经商,愿以十万元编辑出版其师潘先生全集,余建言曰,先生各集均为专著,俱在版,故“全集”之事并不可行,宜编以上、下两集:上集为先生各部专著之前言后记、报刊佚文集,下集为各界书评以及友好之纪念文集,最好由其弟子中一人编撰一份《潘树广先生学术年表》。余曾撰怀念长文曰《吴门翩翩一潘郎》,门内弟子朱敏曾有文评介其《学林漫笔》(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发表于《姑苏晚报》,均可一并编入也。二十三时许,送黄、王两兄出店,时有凉风阵阵,正可散步而归。回室阅定小江“开卷于南图,骋骛乎书林——评《南京图书馆百年文丛》”一文,架构甚好,略作修改后,可将书评体增写一节成为学术评论体,篇幅则至万字可也。拟荐《新世纪图书馆》杂志刊发。
  8月21日,周二,晴,热。苏州。
  九时许,民革苏州市委章念翔副主任委员带车来,前往小王山访古。适江生少莉应其妹之招也在苏州,乃约其同游,并嘱其先看苏州图书馆建筑群落里保护完好之“天香小筑”。多年前读俞明《尚书第旧梦》(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其中写有一节有关小王山“阙茔村舍”事,印象深刻。此次至苏,正暑假中,决心前往一探。
  车过城南文庙(即清代金圣叹哭庙召祸之地)、沧浪亭(即宋代苏子美濯缨濯足之园)出城。途径木渎镇外,一路见有“吴中第一山——穹隆山”之旅游宣传牌。又过灵岩山,旋入一长长林间道,所谓“小王山”在望矣。
  按:小王山又名琴台山、小黄山,虽高不过四五十米,广不过三四百米,但有崇阜深壑,有茂林修竹,此地之“摩崖石刻”更属原苏州吴县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原藏书镇穹窿山余脉之小王山东坡上。乃曾任北洋军阀国务总理之李根源先生为哀悼亡母,庐墓山中,隐居十年(1928—1937年)时所造之景。他以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苦心经营松海别墅,建造阙茔村舍,开山造路,植树造林,使得原本的荒山野岭,竟有“松海十景”,一时有“苏州小隆中”之誉。直至抗战爆发,苏州沦陷而致荒废。
   “阙茔石刻”,为李氏所汇编之名人刻帖,以及纪念其母之文。据说刻石原嵌于李根源纪念室之东壁,在“文革”期间毁失,十不存一。今仅传世数种。可知当年“阙茔石刻”内容和形式之丰富。
   至则先瞻仰位于穹隆山东麓之李母阙太夫人墓、李先生墓,墓在路侧杂树林中,乱草蔓路。李墓左旁一片摩崖石刻,为天然坡形,记得有于右任、谭延恺等人墨迹,以及金天羽《夜宿小王山》诗刻等,袒露于自然天日中已八十余年,再不保护,则此民国人文之珍贵遗存,恐将湮没无存,或将漫灭绝迹矣。其实此地最宜取覆盖保护之法,上建一亭,则日晒雨淋可无虞也。
  旋至1985年复建之“阙茔村舍”,如今为李根源纪念室,地甚静谧,真庐墓清修之地,留得一影……结识管理其事者孙传红女士,胶东人士,到岗才一月,热情而敬业,既为绍介一切,并导访知情乡老。午间请客于山林间一家新开业之农家风味“圆塘人家”,老板单林根颇有眼光,选此店址,建以竹亭竹棚,以为餐饮之所。
  饭后往访南竹坞村退休小学教师金云良先生,获赠其所著《饮水思源忆印公》一书,书名由谢孝思先生题署,自印2000册。金先生年过七旬,乃一谦谦老者,白而净,其名片印有两行字,为前所未见者:“藏书镇地方史志学习爱好者/尽忠保护小王山文物志愿者”,其家宽敞,院内建筑有鑫欣农家乐宾馆,由其子金元喜经营(0512—66241618),其地僻静,空气清新,且与穹隆山国家森林公园联片,诚周末休闲和举办笔会最佳之地。
  《饮水思源忆印公》凡十四题,标题均为七字格,如《饮水思源忆印公》、《办学兴建阙茔村》等。全书六万余字,卷首插页印有照片约三十帧,另有随文插影若干幅,可见其书内容之丰富。金先生写于九年前的自序云:
  藏书是我的家乡,童年曾启蒙于印公创办的阙茔小学,受过印公的教育抚爱,恩泽难忘。“文革”十年浩劫中,我目击小王山饱经沧桑。1979年,笔者复职任教于家乡母校,义不容辞地利用教余假期,整理描绘小王山摩岩石刻多年,编写文史资料,引起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与支持。1985年,经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阙茔村舍”,文物获得抢救,印公更令人尊敬缅怀。迄今,小王山摩岩石刻,尚存200余条,皆为名人手迹。有识之士誉之为“露天书法博物馆”,可作为学习探讨书法艺术和缅怀追忆印公的大课堂,研究近现代历史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小王山是座“文化山”,是印公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吁请各界同仁志士共同关切“文化山”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难怪苏州大学张梦白教授为题“爱国爱乡,风范长存”八字,由李鹤云先生隶书,作为插页,名副其实矣。孙女士旋带车上山,游玩月台,留影而返。
  十四时许返城,至乐桥桥堍之人民路1222号苏州古旧书店(苏州美术书店)下车后,即行淘书。于一楼店堂惊见旧店牌“苏州古旧书店”,原挂在大门口者,今或以售品早已名不副实,或以“古旧”字样恐拒读者于门外,故移入门内也。中国古旧书大势去矣去矣,所谓“振兴”论者,岂非说梦之痴人也!亟于牌侧留影,不数年,此牌真身恐亦将藏匿不见世面矣。
  三楼乃卖售所谓旧书处,其实除数柜民国、新印线装书外,全系五折之压库书。陆续选得旧书如南宋周密之《武林旧事》(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等多种,以备返乡闲览。于该书知原卷六记载“诸市”(意即“各专卖市场”)一节有“书房”在“橘园亭”,所谓“书房”即书店也。又购马嘶学长《负笈燕园:1953—1957,风雨北大》(群言出版社1999年8月版)一册,赠予江生。是书甚好,昔曾一评,可惜初印8000册,尚不能尽销耳。又得一册《詹瑛纪念文集》,拟付正研纪念文集以作学位论文之张生盈芳研究。
  下至二楼,为全价之古籍书以及传统文化书籍,于右前方书柜内选得《宋代出版史研究》
  、《中国古籍善本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仓实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三书,费57元。小江谓此地专业书何其多也,实为难得。复于一楼购买《苏州杂志》2007年第4期,当期载有余文《文夫合当姑苏住》,内分两题:(1)“话说《陆文夫全集》”;(2)“记忆《苏州杂志》”。
  出书店后,江生别去,托其将有关各书先捎回南京。余则走回三元宾馆,当晚苏州民革王鸿声主委招饮,陪同者为市民革机关诸同志暨第三中学钟校长、杨书记。回室后,细阅《苏州杂志》诸文。
  8月22日,周三,晴,酷热。苏州—太仓。
  上午晏起后,交还一函致张书记,乃是订补其所拟《苏州当代艺文志》中“徐雁”一条。携行李走至十梓街古吴轩出版社所设书店,购该社书两种《煦风絮语——民俗学家金煦纪念文集》、俞明《评弹人家》(俞明先生所著书多小册,多有关苏州掌故者,余雁斋中藏有其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姑苏烟水集》、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版《山水尘世间》,真善于用笔者也),付出46元。见有孙中浩主编《苏州老字号》、车前子著《中国后花园》,以及《七里山塘》、《费新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俱未买。旋至社造访访陈雪春副总编辑,签订付其出版余父子之《乡下月》合同。
  出社后沿公园路北行,见第一中学为叶圣陶先生题写校名,正对大门似有叶先生塑像。走至河边之小太平巷访江澄波先生所办之“文育山房旧书店”不见门面,心生疑惑,问询以后方知已迁对面之钮家巷。于是冒暑一路寻访而去。
  至则知在钮家巷9号,因仍在平江区内,故电话号码未变,仍为0512—65156229。与原在苏州古旧书店退休之江澄波先生之女交谈,知“文育山房旧书店”始创于2001年春,当时设址于建设新巷;次年8月搬迁至小太平巷5号,今年3月又迁现址。店面已略有减少,惟店堂高悬之“文育山房旧书店”,原系辛巳春马伯乐先生手笔,此为似曾相识者也。
  淘书一小时许,江先生返回,八旬老人的他在我问候他后仍然还记得我,可见老先生家传极佳之记忆力也。闲聊话题甚多,又知先生年事虽高,却并不闭目塞听也。架上见有先生自著之《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印2000册),亟取下备购,先生见后当即表示以此书相赠,坚却之不允,只得请先生题词扉页后留作纪念。于此书可知苏州私家藏书之珍贵,见古旧书业之盛。其前言云: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刻书藏书,衍为风尚,明清时期,尤称极盛……因而贩书之业随之而兴。当时专营古籍之书铺有数十家之多,历史上传为美谈。余从事古书工作历时五十余年。幼得先人教诲,粗识版本。抗战胜利以后,又得潘师景郑先生指教,业务渐进。历来素见善本,何虑千百,但未尽记录,且时日既久,逐渐淡忘。八十年代初,黄裳先生来苏访书时,曾谈及“苏州有众多的藏书家,他们藏书的主要内容,流散始末……这一类地方性文献史料,都是值得搜集保存的”,由此我得到启发和鼓励,并引起我在涉足书林中的一些回忆……现就余所知,对每书之题识、藏印加以注释,以作知人论世之助。本录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收古籍提要三百篇。以宋元明清所刊稀见或有特色者为主,并以名家钞本、名人稿本及批校本为副。
  此外选书得一大包,付以170元。惟多折价之地方史志之类,稍旧之书仅得三数册。
  有吴调公《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4月版),至12月已第三次重印到十四万册。扉页背面印有“内容提要”,除提纲挈领概述五章主旨外,还指出了本书的三个特点。其中第二个特点,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时政色彩:“联系文艺思想斗争实际,对文学样式研究中的胡风观点、资产阶级右派观点,以及其他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和驳斥。”本书扉页有一枚长方形图章“三寅书屋”,以及收藏者的签名。
  有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两都颂》(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6月版),本书是出版者为纪念他不幸罹难而于1978年3月重印的。是书之奇是在于封底,“封面设计 李勤学”七个字中,有两个当日颁布施行旋又取缔的简化字“面”和“勤”。郭诗雁斋并无收藏,惟有一册由其女郭晓惠牵头,丁东、严硕参与编撰的《检讨书——诗人郭小川在政治运动中的另类文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近三十万字,封面上有两行字:“一位党内高级干部的检查交代”,“本书献给不愿出卖自己/坚守社会良知的人们”。
  郭晓惠在前言中写有这样一段含意痛惜的话:“一个诗人,他的创作生命只有一般投入了文学创造,而另一半生命,却在痛苦的心境下写就了如许众多的这种文字。而且在停止文学创作,开始转入这种‘写作’之时,正是他的个人风格逐渐形成,思想与题材的准备日趋成熟,正要进入创作的颠峰期……”
   得有《徐迟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翻阅知其中有写于1962年之《井冈山记》,开篇见其写于茨坪宾馆的观感,有“井冈山上的太阳,比哪儿的都更光亮、明净”等语,忽发一笑,即以五元购之。
  又,顾禄《桐桥倚棹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版),书凡12卷,详记苏州被太平农民军兵扰前虎丘山水、名胜、寺院、祠宇、冢墓、义冢、塔院、坊表、义局、会馆、汛地、堤塘、溪桥、场衖、第宅(园林)、古迹、市廛、工作、舟楫、园圃、市荡、药产、田畴,顾颉刚先生评曰“此书最佳部分,分为市廛、工作、园圃诸部,足见当时苏州商业、手工业及园艺业之情况,以前修志者所未措意者也。”
  纪念文集得两种:一为《纪念叶圣陶文集》(苏州吴县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7月印行)一册。又,苏大张梦白教授于1994年3月签名赠送“许夫人”之《青峰学记:柴德赓教授纪念文集》(苏州文史资料第21辑,1992年12月印行)一册。插页甚多,极有收藏价值也。柴德赓先生为陈垣所赏识的弟子,书中有其弟子回忆两事:
  先生读书很多,面很广,有些书他精读多遍。为了读书便利,先生也很喜欢买书。由于经济不宽裕,他那部廿四史的书款还是陆续凑齐的。师母说,因为买书不易,先生更为珍惜。特别是《宋史》,先生仔细阅读,认真批点,天头、地角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即是先生呕心沥血做学问的见证。先生在北平读书时,经常去北平图书馆看书,往往带几个烧饼就算午餐。 (王世华《我的老师柴德赓先生》)
  江苏师院的图书馆藏书很多,借用也很方便,可是我们却总愿意到先生家里查书,因为他家的书几乎每页上都有先生的眉批。眉批中有的是校正翻刻的谬误,有的是对字句的注释,有的是对记述的内容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读了以后深受教益,同时也可以窥见先生功力深厚和治学严谨,使我们知道奋勉和有所遵循。如果把先生这些眉批整理出来,就是一部很好的《青峰读书记》或《读史札记》一类的书,使人们获得知识和受到启迪,可惜经过“文化大革命”,先生的书籍大部散失,令人遗憾。 (王健群《纪念我的老师柴德赓先生》)
  又陈晶在《忆吾师柴德赓先生》中披露,1955年夏,柴先生奉组织之命,来到江苏师范学院主持历史系工作时,“住在校内一所极普通的二层楼房中,一张床,一张书桌,环壁皆书”,“师院历史系有位纪庸教授,教中国古代史,很有学问,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只是这位教授在日伪时期做过事,有历史问题,他自己背包袱,同学对他也有点‘戒心’,不大敢多接触这位老师。自从柴师任系主任后,这位教授却发挥出很高的积极性,组织同学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指导学生步入科研之门径”。他还曾在同纪庸的交谈中发现线索,从而在玄妙观道士的指引下,发现机房殿墙脚下的清雍正年间的《叫歇碑》,拓取碑文,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上做了介绍。纪庸,号果庵,撰有《白门买书记》,著有《两都集》。
  携带重书一包,行李两件,辞出后走赴观前街区。至太监弄十字路口,已到玄妙观前,一时晒甚,热甚,疲极,饿极,遂入朱鸿兴面馆。时已无生意,乃拣得临街一副座头,以13元点到一碗闷肉鳝丝面,鳝丝零碎有腥味,闷肉虽小不足观,但味尚传统,入口仍有余香。出店至对面得月楼外卖柜,买刚出炉之散装鲜月饼三盒,付60元,备两外甥之尝新。意欲寻访老字号“陆稿荐菜馆”买苏帮熟菜返乡,竟不得其址,遂罢。
  由苏州北门汽车站返回太仓。父亲已以凉茶一杯候之久矣,遂谈一切,告以《乡下月》已经签约事。又赠余于今春地摊所得《历代诗人笔下的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5年7月版)。
  [本文将收录于《雁斋书事录》,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为该社“开卷读书文丛”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