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喜欢的资料 2014-03-12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尤其在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而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那么,借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问题教学法,不失为改变这种状况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涵义与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依据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依据:

(一)问题教学法符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学生在教学中活动的自主性,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自觉积极,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将其变成自身财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维护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科学、适宜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的目标。

二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是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如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三是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更多的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创造性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学生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学生的这种创造性说明:只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适当,诱导得法,学生必定能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教师科学设计并恰当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然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

(二)问题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问题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去发现、获得的。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发展智力。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着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对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可以发现后者正是适合前者需要的一种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三)问题教学法符合理沦联系实际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将过去的史实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育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启发性原则是又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问题教学法,设计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争论,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争论当中感悟已有知识,获得新的见地,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践

我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不少较成功的实践,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案例。

案例:“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教学。

材料:在美国处于一片大萧条之中的时候,1932年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罗斯福以选举人票47259票的绝对优势当上了美国第32任总统。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罗斯福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探究问题一: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帮助罗斯福总统解决阿尔和阿尔那个时代的美国人遇到的困难。

把学生分成四个委员会,分小组讨论下面四个问题:

  假如你是智囊团金融委员会成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促进金融业的正常运行?

  假如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假如你是智囊团工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解决产品过剩,恢复工业生产?

  假如你是智囊团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你将如何进行救济和解决就业问题?

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下面是罗斯福为克服危机采取的措施,你的建议有没有被罗斯福总统采纳?你认为罗斯福总统的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意图。

采用文字与图片材料来启发同学的思维,如:出示材料:罗斯福:“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让学生思考罗斯福迁就工人的目的是什么?

  展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兴办工程有什么好处?

探究问题二: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开出了很多“秘方”,与以前的政策相比,这些“秘方”的独到之处是什么?并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影响。

出示材料进行比较:柯立芝总统(1923-1928)提出“美国人的事业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大企业经济,“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对人民的企业活动施加的约束和控制”。

胡佛(1929-1932)的就职演说中表示要继续奉行前任的政策。

学生根据材料及课本知识,展开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

   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于纽约。在从政早期,支持改革; 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但仍从事政治活动;1928年竞选纽约州州长,任期内,实行发放老年津贴、失业保险、控制女工童工工时、发展公营电力等政策;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1933年就职。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探究问题三:罗斯福,一位出身高贵的总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空前绝后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优秀品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及其你对罗斯福个人的了解,你认为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而言,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得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运用问题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科学地设计问题

问题的科学设计是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和基本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认知的基础上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完全是太容易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但如果一开始就难度太大,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层次分明。最好能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而解决下一问,前一问为后一问的解决作铺垫。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目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定要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搞清楚为什么这样问?能服务于教学的哪—点?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根据教材设问,或在核心处设问,或在热点处设问,寻找问题良好的切入点。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问,不断设计出富有价值、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三是根据前后知识的关系设问,或联系,或比较,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再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要设计一些比较新颖、开放性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或标准答案。比较好的方式是利用一些新颖、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材料,灵活地设计和提出问题。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兴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

(二)恰当地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法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比较好的方式是利用相关的文字、表格、图片、录像、地图等资料,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然后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切忌干巴巴地由教师强行提出问题。采用前者时,往往这些资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从而使得提出的问题容易受到学生注意力的关注,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思考和解题速度,使问题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归纳,最后由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员发言来进行;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来进行。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最后都必须明确地解决问题,有效解除学生的糊涂认识,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但这里强调明确解决问题,并不等于任何问题都必须得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学生对于该问题所存在的疑惑得以解除,至于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行。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运用问题教学法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树立师生人格地位平等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为问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活动意味着参与、对话、沟通,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问题教学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权,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各自的思维结果。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一要不断加深自身学科知识基础,并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更新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面非常广,只要是过去发生的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吸收知识,使自身的基础越来越雄厚和越来越新,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和提问时的材料,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永远保持吸引力。二要切实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释说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等等。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到了手头,也发挥不了该有的功效。三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要摒弃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做法;改变教师永远是主角、是支配者,学生是配角、是服从者的陈腐教学模式;改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得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陈腐观念。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功能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教师的角色应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有了新的角色意识,教师才会不断浓化“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觉,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社会实际,吸纳各个学科的知识;也才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促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互动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接触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间还不长,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还是以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模式为主;至于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由学生提出并合作解决问题的模式,在目前情况之下,仍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期望今后继续努力,探索出最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问题教学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