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饮风云第四集:小道通天

 老刻刀 2014-03-13

餐饮风云第四集:小道通天

 

  餐饮风云第四集:小道通天
  小吃,征服了人们儿时心灵的味道,而如今,它却让众色人等在回味的醇香中怅然若失。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小吃逐渐失去了藏身市井的领地,与大众渐行渐远,甚至有的口味已经失传;可是在看似没落的背后,小吃近几年正以不被人注意的姿态重夺失地,频频掀起投资的风暴和热潮。
  静心旁观,小吃的商机到底都在哪里,它是否走上了复兴之路呢?
  远离十里洋场的浮华,偏居上海一隅的吴江路更多的是市井之气。
  在这种氛围中,小吃逐渐扎稳了根脚。
  20071月,吴江路上以卖包子出名的小杨生煎接待了两位陌生的消费者,这两人向店主人杨利朋提出,他们要用高价来换小杨生煎的品牌使用权。
  上海小杨生煎 总经理 杨利朋:开价是250万,问我这个牌子卖不卖,我说,卖牌子?我还没想过。他说我就是买你在日本的经营权。
  小杨生煎的包子价格是354个,250万元等于小杨生煎一家店3年的营业额。面对250万元的诱惑,杨利朋会不会拿品牌作利益的交换呢?
  对于类似的抉择,浙江杭州的周悦已经品尝到了其中的滋味。
  2005年,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土家族小饼突然从湖北火遍全国,一时之间围绕这种小饼创造出的掉渣饼品牌在全国多达几十个。
  2005年末,杭州的周悦角逐其间,可是最后他等到的却是掉渣饼全行业的凋零。
  杭州餐饮经营业主 周悦:最后瞬间,老百姓对它一个评价相当的差,再最后瞬间就滑下去了,这应该是一个结果。
  有关小吃的记载早在2300年前屈原的楚辞中就已出现.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小吃在近些年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的行情,这从小杨生煎和掉渣饼完全相背的结局中就能初见端倪.
  那么是什么激发了小吃行情的异变,而在小吃闪转腾挪的背后,它又将把经营者引向何方呢?

    这些照片拍于2001年,时光消褪了胶片的颜色。可随着我们对照片的深入了解,一个起步在成都,足迹遍全国的群体逐渐清晰起来。他们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小吃游击队
  丁长根就是那些照片的主人,在成都,老丁属于小吃游击队最早的一批成员.对小吃游击队来说,他们的赚钱方式就是到各地去参加展销会,一趟下来至少要半年.
  丁长根第一次参展是10多年前,当时他在成都市政府组织下去广州的一个展销会上卖凉粉,也正是那次,他被参加展销会赚到的钱镇住了。
  记者:你摆展摆了几天?
  成都凉粉店 老板 丁长根:半个月吧。
  记者:那个时候半个月卖了多少钱?
  成都凉粉店 老板 丁长根:纯利润赚了七万多,1989年,纯利润赚了七万多,八万元钱,除去我们的各种开销和工人的工资开销以后。

半个月赚7万元,那相当于在成都时年收入的好几倍,这让丁长根发现了小吃能赚大钱的途径。从此,他把成都的小吃店留给老婆打理,自己开始一门心思地外出参展。
  在参展的队伍中,这个叫钟守兴的人最引人发笑. 20078月,当我们见到他时,这个做小吃的高手正在一家水站做送水工.
  记者:我始终不相信,你一年这么长时间不练手艺,突然之间出去一趟你这手艺就能回来吗? ”
  成都小吃经营者 钟守兴:绝对做得好。因为我家里面我摆一个摊子呢。
  家里有个小摊是为了不生疏手艺.,虽然钟守兴平时还在送水,但入冬前的这段时间,他已经为重出江湖做着准备。
  如今,在成都市专职外出跑展的小吃业主就有四五百人,而在全国的其它地方也都有小吃游击队的存在。由于长年摆展,小吃游击队摸索出了很多赚钱的规律。

成都小吃经营者 钟守兴:位置是最关键的。
  成都凉粉店老板 丁长根:不能说在这个地方人流量多,那么大家都去拥挤,客人没有办法留下来,还要有能回旋的余地。
  成都小吃经营者 钟守兴:要人流量稍微大一点的地方,但是东西也要做好,东西绝对要做得好看。
  好看说的不只是小吃的面相,还有小吃的做法。
  这是成都的名小吃三大炮,由这个面团蹦三下震动周边的铜钹响三声而得名。三大炮的声音并不是很响亮 ,可为了感受这个阵势还是有很多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在成都的一条小吃街,这个小姑娘的动作吸引了很多的好奇者,等小吃出来了,大家才发现原来是寻常的年糕,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想尝尝这种敲着竹筒做出来的年糕。
  记者:你敲这个东西起什么作用?
  小吃店员工:计时的。
  记者:敲多少下才可以?
  小吃店员工:自己掌握的。
  用竹筒来计时,拿铜钹做噱头,小吃在细节上勾引着大众的消费欲望。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中国各地举办的节庆大大小小有两三千个,这给了小吃游击队流动的空间.
  以前,各地的小吃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要想吃某种外地小吃,基本上得到这种小吃的原产地。而现在,小吃游击队的流动打破了小吃的地域界限,在任意一个城市人们都可以品尝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
  走走停停中,小吃游击队不经意间改变了中国小吃的格局。
   在广州的上下九街,这里汇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和经营者。
  小吃经营者:我从武汉来。
  记者:湖北哪?
  小吃经营者:武汉的。
  记者:武汉的,都不像湖北人了,一句湖北话也不会说。
  小吃经营者:我是武汉的。
  记者:你说一句湖北话。
  小吃经营者:武汉的。
  记者:老板你是四川的吗?
  小吃经营者:四川的。
  小吃经营者:我是从广西来的.”
  记者:你为什么会来广州来做小吃啊?
  小吃经营者:因为广州这边好发展。
  记者:广东人吃辣吗?
  小吃经营者:广东人还有很多吃辣的。
  广东人吃到了辣,四川人吃上了甜,地域不再是阻碍,小吃走向了四方。可是在这种看似热闹的市场背后,小吃的经营者却有些失落。
  由于受食材、成本、气候和饮食习惯的限制,能走出去的小吃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小吃不能成功地移植到外地。
  更让小吃经营者担心的是,即使在本地,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口味的改变,也有一批小吃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重庆解放碑上的八一路是全国知名的商业街,可是对于很多穿行而过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小吃在这条路上曾经有过的风光和繁华。吕明鉴从小长在解放碑旁,对那样的岁月异常的留恋和向往。
  重庆小吃经营者 吕明鉴:那时候小吃太多了。王鸭子、李鸭子、顺庆羊肉馆、山城小汤圆、陆稿荐、高豆花,重庆老一点的市民都知道。十多个小吃店一字排开,从早到晚就人山人海,比如说山城小汤圆的芝麻糊,早上五点钟就有市民排队,七点钟就要排几十米长,就为了端他的芝麻糊、豆浆、豆奶。
  吕明鉴描绘的是十多年前的景象了.
  纵观全国,小吃品种减少、小吃店铺萎缩的状况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北京,有证可考的传统小吃大约有五六百种,由于技术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上海建起了小吃保护基地,可是肯德基麦当劳已经在中华老字号旁边打开了缺口,在中国最早的开埠之地,洋品牌早已兵临城下;
  在广州,南信双皮奶是一个有着127年历史的小吃名店,每晚,它的招牌和众多国内外餐饮品牌的霓虹灯一同闪烁夜空.可在光影璀璨的背后,这家店的店长吴光建却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虑。
  广州南信双皮奶 经理 吴光建:现在的年轻人不大喜欢怀旧的东西,就是喜欢新鲜的东西。
  时间能够成就经典,但是百年的传承不一定能赢得年轻人的心.于是,南信双皮奶开始与时俱进.它瞄上了一些市面上流行的新潮甜品.
  广州南信双皮奶经理 吴光建:以前我们没有水果做的甜品,后来我们因为大众的需要,我们也加入了很多以水果为主题的小吃,还有甜品,这个是椰汁芒果凉粉,也是以前都没有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样化经营。
  当椰子芒果凉粉等新品亮相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店时,这个细微的变化昭示着小吃的本源,小吃原本发自草根,兴于大众,小吃的兴盛在于回应着时代的呼声.
  如果现在的小吃能把准时下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那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在四川成都,变脸、川剧等代表四川独特文化的表演每晚都会上演,而场地就在这家名叫老顺兴的茶馆里。茶馆建于1998年,主营的是小吃,打的却是文化牌。

成都顺兴老茶馆 经理 何德伟:我们发现很多四川以外的客人,全世界的客人到成都来,他最关注什么呢,关注四川的一种文化。
  顺兴老茶馆建在一个非常现代的展览中心里,可走进去却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的老四川,传统的巴蜀风情每年吸引着40万游客走进老茶馆,小吃也在迎来送往中增值了。
  在成都的很多小吃店,人均消费几元钱足够吃好,可在顺兴老茶馆吃小吃,人均三五十元却是常事。
  消费者:在老家吃小吃,一般都不会去酒楼吃小吃。
  消费者:但是到了外地,不管它贵或者不贵,我都会去吃。
  小吃变成文化,消费者有了强烈的消费欲望,不怕最贵,只求最好,这种消费底气能把看似普通的小吃推上价格高位。
  在上海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里,南翔馒头店占据着殿堂般的位置。这里的包子最贵的88元一笼,平均下来1个包子14.最初南翔馒头店也不敢卖这么贵的包子,可是消费者的呼声给他们壮了胆。

上海南翔馒头店 副经理 华佩君:因为有客人提出,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小笼,更好吃的小笼,更贵的小笼,从这个方面我们考虑高层次的发展,就是有鱼翅的小笼,有松茸的小笼,有蟹黄的小笼,原材料上我们就考虑比较高档次的东西。
  过去小吃俗称碰食,有些随意吃的意思,无论你身分高低,吃的都是一样货色。
  当14元一个的包子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时候,小吃消费群体出现了分流,人们对小吃有了高中低档的需求.可是在一个城市或地区,能接受高价位小吃的群体毕竟是少数,也就注定高端小吃是一个容量不大的市场。

那么小吃真正的大市场到底在哪里呢?
  清晨的西关,百年老街,车辆和行人偶有经过,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喧闹繁华还没有从冷清的街市中完全苏醒。
  可是,在街边的几家百年老店里,广州的清晨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同期:这个是奶黄包,谢谢。像这有牛肉丸,还有稀饭,很多品种,你可以随意的去点。我们一天起码卖一千笼两千笼的点心,都没问题。
  在人声鼎沸中,早茶开始了广州的一天。同全国的其他地方相比,这种大清早酒店大堂里就坐满人的气势是广州的一大特色。
  喝早茶是广东人延续上百年的生活习惯。最初喝早茶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他们起得早。可随着经济的发展,起得较晚一些的中青年喜欢在上午出来喝茶,顺便谈生意,做事情。
  一些酒店从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中看到了商机。他们把小吃、茶点引进酒楼,把早茶从早上延续到了上午,这样成就了现在广东人在酒楼喝早茶的盛况。
  记者:台位都是固定的?
  消费者:每一张台都是固定的,你不早一点来是没有位置的,你不是常客没有位置的。
  广东酒家副总经理 邵景超:客人都是喜欢早晨六点多过来喝早茶的,一般喜欢一个人吃一盅两碟,什么是一盅两碟,一杯茶两碟点心。
   
现在,广州已经形成了三茶两饭的格局,即早茶、午餐、下午茶、晚餐、夜茶,其中下午茶和夜茶都是近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在这个饮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小吃以茶点的形式进了酒楼,扩大了领地。
  广州的茶点能走进酒楼,形成气候,和广州的经济密不可分。2006年,广州人均年餐饮消费是43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而对全国大多数消费能力还不高的地区来说,把小吃搬进酒楼注定还有一段时间要走。
  小吃经营者是坐等时机的到来还是另辟蹊径呢?
  1995年,重庆的吕明鉴成为中国上千万下岗大军中的一员.为解决生计问题,他一头扎进了小吃业。慢慢地,吕明鉴发现,小吃不仅是一个能让人糊口的行当,而且有着做大的可能。
  重庆小吃经营者 吕明鉴:一般在繁华的地段,一个小吃店的日营业额一般在五千元左右比较合理。一个月保守估计也就是在十五万元左右。小吃的毛利几乎是在百分之五十左右,纯利润也就是在百分之十和二十之间。
  八一路是重庆一条人气旺盛的商业街.1997年开始,吕明鉴在这条街上陆续开了三家小吃店,主营酸辣粉和刨冰。三家店最大的不过十几个平方,最小的只有四五个平方。就是这样的小店,让吕明鉴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酸辣粉,一碗三元,最高峰的时候一天卖过7000碗,一天就赚到上万元。三家店每个月能让吕明鉴赚到四五万元。
  重庆小吃经营者 吕明鉴:我个人总结的经验是这样的,小吃选址一定要选在商业繁华地段,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那么针对人流量和地段,自己再决定品种。品种只要对路了,生意应该很顺利。
  吕明鉴的小吃生意越做越轻松。他的生意经就是瞄准重庆的商业繁华路段. 在一个城市里,好地段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重庆人并不能都在本地的商业繁华地段找到适合的位置,于是更多的重庆人把目光投向了远方.
  北京西站,亚洲最大的火车站。每天都会迎来十几万的进京旅客。就在这些进京的人流中,一群来自重庆开县的人默不作声地把小吃店铺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那些小吃都打着同一个品牌,成都小吃
  记者:现在在北京,重庆开县人做的成都小吃到底有多少家,有调查过没有?
  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开县分会 会长 邓文忠:北京有1800多家,山东大概有1500多家,这个我们前期做过调查。
  记者:都是你们开县人在做? ”
  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开县分会 会长 邓文忠:都是我们开县人。
  记者:从业人员大概有多少? ”
  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开县分会 会长 邓文忠:几万吧,七八万人。
  几万人进京做小吃,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隐含的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
  在北京,随着城市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需要的是实惠和快捷的饮食。重庆开县人从中抓住了商机。据估算,成都小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同成都小吃一样,近几年,小吃走快餐化、工业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涌现了一批像沙县小吃、大娘水饺、老家肉饼等品牌和企业,在这些企业走向全国的进程中,品牌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2007年初,上海小杨生煎的老板杨利朋遇到了平生以来最大的诱惑,两个日本人找到她,希望用250万购买小杨生煎在日本的经营权。
  可是在谈判中,日本人提出只使用小杨生煎的品牌,而不会完全照搬生煎配方。
  上海小杨生煎 总经理 杨利朋:当时和我老公商量,我老公不想卖,当时我们想什么呢?用我们的牌子,不用我们的配方,那做出来不是小杨生煎了,他有这种想法。一想,我想烦也懒得烦,我说不卖就不卖嘛。
  在品牌与扩张之间,上海的小杨生煎选择了拒绝,而在广州,黄振龙选择了控制。
  在广东,凉茶是当地非常普及的特色饮品。可是从2005年开始,广州人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已经被一个叫黄振龙的凉茶包围了。
  广州黄振龙凉茶 董事长 黄富强:“20032004年的时候,我们的增长率非常大,一年差不多300家以上,但300家以上,你看到我很辛苦,因为每个店铺我还去开张,一天有时候开,最多的一天开了八家店。
  黄振龙是香港人,从2000年开出第一家店起,黄振龙凉茶开始在广州跑马圈地,7年间在广州开了1000多家店。可是在品牌扩张的过程中,黄振龙凉茶却有一个忌讳,从不公开招加盟商。
  广州黄振龙凉茶 董事长 黄富强:为什么没有公开去招加盟商,我们把凉茶给加盟商卖的时候,有的加盟商可能会加一点水。
  在黄富强看来,加盟商偷工减料加的一滴水就有可能毁掉自己辛辛苦苦开的1000多家店。
  品牌有崛起力量,同样也有被致命一击的风险,在创造品牌的路上,很多小吃企业都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掩饰不住的却是扩张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仅仅存在于小吃经营者的心中,而是波及整个餐饮业.
  那么,在这场对品牌和扩张地追逐中,中国的餐饮企业将会遇到哪些商机,又该如何走上强者之路呢?
  请继续关注餐饮风云第五集跨界图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