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针拨障术

 养生书库 2014-03-13

[转载]金针拨障术

(2014-03-06 21:17:3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金针拨障术作者:独钓湘江雪
“金针拨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白内障患者接受这项手术后,一般都能重见天日。我国医学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能施行这项手术,这在世界眼科史上不能不说是先进的。

    白居易的眼病

    “案上漫铺龙树论,合中虚贮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律。据考,白居易四十多岁后即患眼疾。上面这首七律反映了白居易当时正在阅读眼科专书《龙树论》,药盒中存放着准备服用的“决明丸”,他考虑一旦服药无效,就得求助手术治疗,用金蓖来刮除眼中的障翳。唐代的另一些诗人,在他们的诗句中也有提到金针拨障术的。如杜甫诗句“金蓖空刮眼,镜象未离铨。”唐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赠婆门僧人》诗:“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蓖术,如何为发蒙。”以上证明金针拨障术在唐代已相当流传了。

    金针拨障术的源流

    “金针拨障术”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大师王焘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一书中。《外台秘要》对白内障备期症状都作了简要的描述:白内障眼病初起时,患者“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患者病情发展一般缓慢,“渐渐不明,久历年岁,逐致失明。”关于此病的鉴别症状,白内障患者除视力变化外,眼与头部的感觉“不痛不痒”。眼部检查发现“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书中对白内障与眼底病也进行了鉴别,指出眼底病“外形不异,只不见物而已”,或“眼中一无所见”,即眼中没有青白色的内障。白内障患者“虽不辨物,猷知明暗三光,知昼知夜”,知道白内障后期,患者虽不能辨别人物,但仍有光感。治疗方法,白内障后期,“此宜用金蓖决,一针之后,豁然开云而见白日。针讫,宜服大黄九,不宜大泄”。

    王焘《外台秘要》所载的眼科疾病,系吸取晋唐以来各家内容,其中包括谢道人所撰的《天竺经》。据《外台秘要》《天竺经论眼序》注文:“陇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据考证,“胡僧”是印度僧人,故认为“金针拨障术”是印度传来的一种眼科手术。白居易所阅的《龙树论》,可能是随佛教传来的印度医药文献。但从现存《医方类聚》引辑的《龙树菩萨眼论》以及宋代《太平圣惠方》的内容来看,却看不到印度医学的内容,主要属于我国传统的医理。由此推测,印度传来的眼科,已被我国医学所融化,并通过我国医学家的实践,进行了再创造。


官方专业肿瘤会诊机构


    隋唐以后的医学书籍,有关金针拨障术的记载越来越细致,表明我国医家在实践中获得了更为具体的经验。

    宋代又出现了一本题名为《龙木论》(或称《龙目论》)的眼科专著。此书可能就是白居易参阅的《龙树论》,因避英宗讳(英宗名曙,树与曙同音),改名《龙木论》。此书经转辗传抄增补,至宋代改编,成为目前的传本。宋代太医局将《龙木论》列为医师必读之书,可见此书的重要地位。书中对于各型白内障(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的病因、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白内障眼病的检查、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手术前后的准备、手术方法、术后护理等,也均作了确切的论述,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明代,我国医学文献中又出现了一本名叫《银海精微》的眼科专著。书中对金针拨障术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此外,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1602年)、明末清初傅仁字的《审视瑶函》(1644年)、清·张璐的《张氏医通》(1695年)以及吴谦等集体编撰的《医宗金鉴》(1742年)等书,均对金针拨障术有介绍。

    张璐之子张飞畴为17世纪眼科家,在《张氏医通》内,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宝贵意见,附有七个病案报告。书中还介绍了一种“过梁针”手法,即医生给患者左眼施行手术时,可用右手操作;右眼手术时,则用左手操作。如左手操作不习惯,可用右手由患者内侧角膜缘外进针,但手和拨障针要横越鼻梁,故称“过梁针”。书中提到有的患者由于鼻梁高耸,影响手指进针,因此认为做这一手术的医生,最好能学会两手均能操作。尤为可贵的是书中提出:“凡初习针时,不得以人目轻试,宜针羊眼,久久成熟,方可治人。”可见他在进行这项手术时,不仅认真负责,而且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金针拨障术与古代眼科手术(二)

    金针拨障术“八法”

    18世纪,我国的金针拨障术已取得相当成熟的经验。眼科学家黄庭镜集前人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目经大成》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眼科学的一本总结性著作。书中将金针拨障术的操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步骤,称为金针拨障术“八法”。“八法”的步骤如下:

    (一)“审机”:指病人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先用冷水清洗,医生如何拿针及固定手术眼等方法。

    (二)“点睛”:指选定进针的部位,在“风轮与外眦相半正中插入”,进针的方向、手法等。

    (三)“射复”:指进针后将针柄向颞侧倾斜,使针头进入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的部位。

    (四)“探骊”:指针头继续前进,使针经过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继续进针指向瞳孔。

    (五)“扰海”:指拨障针到达瞳孔将整个白内障拨下。

    (六)“卷帘”:指白内障拔落后,如又重新浮起,则需要再度拨落,务使白内障拨落到下方,不用浮起为止。

    (七)“圆镜”:指白内障拔落后,停针在瞳孔中央,检查瞳孔是否正圆、明亮,被拨下的白内障的位置是否合适,问患者是否能看见人、物。

    (八)“完壁”:指手术告毕,缓缓将针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缓在半日,急于一刻,以观察白内障是否复位,然后再全部出针。”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风轮与外毗相半正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毗之中点,相当于角膜缘外4-5毫米处。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后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后两端的肌肉分开后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种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那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且术后反应亦轻。由于针拨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因此深受患者欢迎。

    我国的眼科手术并不是八、九世纪才有的。据《晋书》记载,华佗曾用割治法治疗景王的目疾。《晋书》又记载司马师割除目瘤的事迹。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记载扬州一个名叫谈简的医师,曾经为相国崔慎割除左眼的资疣。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向眼睛这一禁区开刀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曾介绍翼状锯肉的割治法,指出这项手术应从胬肉的颈部(指胬肉体部与头部之间,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入手,用钩针钩起后切除。《龙木论》又提出:“割了以火烫,令断其势,即不再生”,这无疑是很合理的手术方法了。历代眼科书中所载的钩、割、针、镰法,都是眼科手术的方法。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了。
 
 
9月4日,央视《东方时空》播出《人物专访:唐由之》,以下是节目实录:

  解说

  一九七四年,八十二岁的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书房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之后又提议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这对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年,唐由之38岁,他是北京广安门中医院眼科主治大夫、负责人。

  春节前的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了唐由之家,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唐由之:他说,你要出去,有一些事。我说,好。

  解说

  唐由之没有感到惊诧。在此之前,他曾参与过几次神秘的大型会诊。会诊时病人没有出现,病历报告中也没有病人的姓名与职业。

  唐由之:我下意识地知道,可能是去见病人。我对我爱人说,我要出去几天,没有什么事的,你放心吧。我还问那人:要不要带粮票,他说,不需要,你去就好了。登上飞机,我都不知道去哪儿,看地下,看太阳,是向南。

  解说

  飞机降落了,唐由之才知道他们到了杭州。很快,唐由之和助手、同仁医院及北的大夫们被告知,第二天要去见毛泽东主席,为毛主席检查眼睛。

  唐由之:这种兴奋,又高兴又紧张,以前游行的时候,十一、五一的时候,看见过,其它时候都没有见过,很向往。

  去见了,大家都很难受。因为相差太远了。报纸上都说身材高大,嗓门响亮,见到他这个病态,头发蓬乱,躺在沙发里。

  我们进去以后,他想站起来,我们赶紧说,你是老前辈了,我们后辈来,你不要这么客气,我们给您检查眼睛。

  解说

  那时,毛泽东已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失明,他依靠工作人员读文件来处理党和国家大事,这在当时是国家高度机密。唐由之他们还了解到毛泽东有慢性肺心病,两年前休克过,咳嗽,痰多。

  唐由之:他咳嗽得厉害,咳嗽以后没有吞咽反应,他头朝下,靠地心引力。

  解说

  大家反反复复地讨论手术方案――当年,西医摘除白内障手术切口大,毛泽东的咳嗽可能会造成手术意外、导致切口破裂、角膜脱离,非常危险。唐由之当年所用的手术是我国古老的金针拨障术。

  金针拨障术在唐朝便用于治疗白内障,但近百年来,医学实践中已没有人运用这一方法。古人说“其中妙处不传”,而当时医学界又把睫状体部位视为手术禁区。

  唐由之:否定的理由是睫状体部位是危险区,做了很容易引起感染,容易发生青光眼、内膜炎、等等。

  解说

  印度曾做过552例此类手术,两年内病人全部失明。唐由之要突破这一禁区。唐由之深得中医精要,运用解剖学研究、实验,使湮没在岁月中的金针拨障术重现辉煌。

  这一手术只需几分钟,切口仅有两毫米,不需要缝合,技术成熟,它更适合年老弱患者。唐由之感觉手术的任务很可能要落到他的身上。

  唐由之:越讨论越睡不着,越讨论越睡不着,最后,我血压高了,同仁医院的医生说,我给你看看眼底,一看眼底出血,高血压型眼底出血。

  解说

  1974年,唐由之已成功地做过6000例各类白内障切除手术,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柬埔寨亲王宾努的手术。

  唐由之:他的头要摇,一分钟大概60几下,要做手术了,给他检查,紧张了就摇快了,一分钟120下,什么麻醉都不起作用,就到中国来了,我夹住他的脸,他动我也动,换一个器械是这样,

  解说

  宾努亲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唐由之的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镜界,但面临为毛主席做手术,他仍免不了紧张。周恩来总理知道此事后,为调整他的心理状态,便派他到上海、苏州设计并定做毛主席手术所用的中医及西医器械。

  1975年,中央决定:唐由之进中南海,为毛泽东摘除白内障。但毛泽东还没有答应做手术。

  唐由之:7月23日,晚上十一左右,他还没有回答。叫我去问。我说,主席,您考虑好了没有,结果他说,你都准备好了,我说,好了。是准备好了。没有缺点?我一想,我说有,我给您冲泪道的时候,您头在沙发上动了一下,我知道有一些疼,因为麻醉没有弄好。他哈哈一笑,做。

  有一个搞心脏病的,手里拿一个什么东西,掉到地下,砰地一声,都紧张,我也紧张,护士过来,摸脉,脉搏120下,但是我想,我不能紧张,我一紧张,前功尽弃。

  搀扶着主席出来,在经过的路上,看到周恩来,邓小平,还有旁边的一席人,我要过去向总理汇报,总理说,不要,你去看好毛主席。

  解说

  手术室就设在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曾在这里接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法国前总统蓬皮杜,这天,他在这里做眼睛复明手术。

  唐由之:我说,我给您加盐水,可能盐水流到嘴里,有一点咸的,都是消过毒的,没有问题。主席很配合,实际上,我已经做了,同时,嘴里还同他讲话,一会儿就好了。等他这个眼睛包上纱布,我说,已经好了,他说,已经好了,我还当没有开始做呢。搀出来,我去跟总理汇报,总理说我都已经看见了,你不要汇报了,我看你很沉着,手也没有抖,都挺好,

  他说,你手术后注意感染,注意出血。今晚谁值班,我说我值班,就睡这里,他说,你照顾主席。

  解说

  1960年金针拨障术运用于临床后,一个病人手术24小时后突然发作急性青光眼。唐由之精心分析观察手术每一个步骤及其术后反应,决定划破眼角膜,彻底解决发生青光眼的可能性。

  唐由之:我做学生的时候,老师讲,用针碰玻璃体,玻璃体永远还会再长起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我那样的话,就给在于破坏了。给毛主席做的时候就划破了。

  解说

  深夜一点多,听到毛泽东醒来,唐由之急忙来到他身边,他听到毛泽东在说什么。

  唐由之:我听不懂,我问主席,什么意思啊,我听不懂。主席两个眼睛包着,拿着纸,写了: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这是鲁迅的诗,这一首诗里有“花开花落两由之”。我说,主席送给我吧。好,我给你签一个字。

  解说

  很快,毛泽东能够自己看文件看书了。但在手术几天后,唐由之看到了让他至今犹生感慨的一幕。

  唐由之:我陪主席,他看古诗,我也看书。听到主席哭声了,我坐起来一看,看到他老泪纵横,哭得很凄凉,我说,你不能哭,眼睛要坏了。

  解说

  那是一首南宋词人悲叹南北分离不能统一的词。第二天,毛泽东主席把这首诗的复印件送给唐由之。它和毛主席用过的手术器械一起,被唐由之保存至今。

  解说

  这位日本患者专程从日本赶来治疗青光眼。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唐由之用中医药成功治疗多种疑难病、致盲性眼疾,提升了中医眼科在国际医学界的地位。

  唐由之:高强(卫生部部长):我代表卫生部向为我们国家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唐由之老师表示诚挚地感谢。

  唐由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唐由之,吃饭还可以。

  字幕:唐由之年近八旬仍在出诊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