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声东击西”的颈源性头痛

 看书学习198 2014-03-13

“声东击西”的颈源性头痛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科 杨立强 倪家骧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4-13
 

  1983年,美国医生肖斯塔(Sjaastad)首次报道了颈源性头痛的病例总结和研究结果,并正式提出了颈源性头痛的概念。该概念的提出,是头痛研究领域中的重大进展。由于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头部,而病因却是颈部神经受刺激,所以在临床上有很大的隐蔽性,具有“声东击西”的特点,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67岁,北京某著名大学教授,患有头痛30余年,接受过各种检查和治疗,但无明显效果,也未找到明确病因。最后根据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头痛略有缓解,被诊断为抑郁症。

  近几年患者头痛逐渐加重,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长期服用各种止痛药物还导致了胃出血、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他疾病,此时患者已经无法正常生活。

  为了解除病痛,患者曾雇佣杀手结束自己生命,幸好被家人发现,避免了一场悲剧。一个偶然的机会,患者到疼痛科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排除了抑郁症的诊断,患者十分高兴,但当医生告知患有颈源性头痛,患者将信将疑,因为是第一次听说该病。

  经住院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了80%,出院时患者说了一句话:虽然我患的算不上绝症,但给我造成的伤害却一点儿不亚于绝症,是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误诊原因

   患者被误认为患有抑郁症的原因是,部分医生不了解抗抑郁药物的药理作用。抗抑郁药物除具有抗抑郁作用外,还具有止痛作用。抗抑郁药物不仅可用于头痛治疗,而且在治疗其他顽固性疼痛时,也是常用的辅助止痛药物,能够发挥较好的止痛作用。

  因此,当找不到真正病因而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疼痛缓解时,并不能据此诊断为抑郁症。

   慢性头痛的患者长期在生理心理上忍受病痛的折磨,有时也会出现精神异常,甚至是抑郁症。但此时治疗重点是缓解头痛,而不是精神异常,因为头痛缓解后精神异常也会随之缓解。

   上述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治疗的另一个原因是,临床医生对颈源性头痛这个疾病还很陌生。

  颈源性头痛的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引入我国,目前对其真正了解的临床医生并不多。实际上,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在疼痛门诊常见的疾病。

  对于慢性顽固性头痛患者,在排除其他颅内器质性疾病后,常规治疗无效时,应该首先考虑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 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年龄多在20~60岁, 但年幼者也不少见, 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少年患者,年龄最小的患者仅7岁。本病以女性多见。

  症状 患者早期多表现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至前额、颞部、顶部和颈部。部分患者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

  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存在、缓解期缩短和疼痛程度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均可诱发疼痛加重。

  颈源性头痛常常不表现在病理改变部位,其疼痛部位模糊不清、分布弥散,可出现远处牵涉性疼痛,如类似鼻窦炎或眼部疾病的症状。部分患者疼痛发作时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手持续按压疼痛处以求缓解。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可减轻头痛。

  体征 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者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减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下降。

  检查 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下后方压痛明显。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颞部、顶部、枕部压痛点。部分患者局部触觉、针刺觉减弱;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但也有患者无明显体征。

  辅助检查 X光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部分患者可见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或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

  CT检查 多无特殊变化,少数患者可见颈椎间盘突出,但与疼痛部位及程度不一定密切相关。

  诊断

  表现为单侧头痛,不累及对侧。根据疼痛部位、性质、体征,除外其他可致头痛的器质性疾病,多能迅速确定颈源性头痛的诊断。耳下方颈椎旁、乳突下后部及头部压痛点是诊断颈源性头痛的重要依据。

  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患者有典型颈源性头痛症状,但缺乏神经根性刺激体征,影像学检查也为阴性。对于症状、体征不典型的患者,可行诊断性颈神经局麻药阻滞,或在第2颈椎横突注射消炎镇痛药物试验性治疗。若注射后疼痛迅速减轻或消失,则有助于确诊。

  治疗

  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但是,对按摩要慎重,许多患者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

  颈椎旁病灶注射 对于多数颈源性头痛患者,在第2颈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可扩散至第1、3颈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药液直接被注入病灶区域,故疗效较好。

  颈部硬膜外腔注射 经颈椎旁及头部压痛点注射治疗效果不佳者,多系病变位于椎管内,以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多见。椎旁注射的药液无法到达病变部位,可选用颈部硬膜外腔注药法。

  颈神经毁损及手术治疗 经各种非手术治疗亦无效者,多有椎管内骨性异常改变且卡压神经根,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对有手术禁忌证或手术危险性较大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可采用颈神经乙醇阻滞,治疗应在X光或CT引导下进行。临床上还可采用射频热凝术毁损颈神经后支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