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陆丰民间小吃:一些老故事,一点老味道(图)

 寒江读舟 2014-03-13

施家祖辈是读书人,虽然施家菜米果闻名全镇,然而对儿孙的教导还是“读书为高”。


  封面势力
  海陆丰民间小吃

  □ 那些被街坊们津津乐道的X记X记,全部都简陋无比
  □ 好的味道,都存在于这些最质朴的角落里
  □ 每种食物的背后都有故事

  每一次,我们都被一种新发现的小吃所激动。然后心情在主人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平静下来。我们很难想象这种以1块钱为计价单位的食物能够承担起一家人的生计。然而那些经营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小摊档,的确就是靠着这一点一点的好滋味支持了家庭的发展。我们用故事做作料,在两天的活动里,把肚子和心装得很满。
  

苦水尧24岁就当上了“南方凉茶大王”。

热腾腾的快乐。

只有老人懂手工制作腐竹了。

  □ 一口米香延续几十年
  地点:公平镇中学路新厝重糕米果
  人物:赖潭松
  
  老滋味:重糕米果
  重糕米果是一层一层蒸出来的,每层大概半厘米厚,蒸好一层,加一层米浆,蒸好一层,再加一层米浆……如此周而复始十次,两个小时,有十层厚了,方可以取出来,然后浇上一勺事先用瘦肉、虾米、鱿鱼等煮好的肉酱,吃的时候切成小块,再浇上熟油和酱油,就是一顿中午饭了。
  在海丰的传统习俗里,农历六月十九是吃重糕米果的日子,那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糕,然后给邻居送去。现在这个习俗已经逐渐式微,
  老故事:
  这个重糕米果摊子已经经营了几十年,从赖潭松的父亲的年代就开始了,赖潭松从7岁开始就在摊子上给父亲打下手,学手艺。成年之后也没有想着以此为生。年轻的他辗转去过海南等地方闯荡,终于还是在1981年回到海丰家乡,操起了旧业。
  都做街坊生意,手艺好,就出名了。有些老客人从5分钱一份的年代一直跟着他们的摊子,吃到现在1块钱一份,始终是不离不弃,只是为了那一口熟悉而简单的米香。
  至今,老人的儿女们没有一个能够学到老人的手艺,连看火候都没有人能够看准。所以老人到现在还是早上5点起床蒸糕。用来蒸糕的那个大生铁锅的锅盖有三四十斤重,老人可以一手提起来,盖下去,每日如此,总得数十次。一双手,铁骨铮铮。
  
  □ 包裹着对财富的记忆
  地点:人民一路良合施菜米果
  人物:施少卿
  
  老滋味:菜米果
  梅陇地区最出名的小吃之一,这种点心寓意把“财”包起来。从前,到了农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做了招待客人,祝愿一年四季五谷丰登。
  施家菜米果特别好吃的原因在于豆芽特别多。去头掐尾,只留下中间一截银白色的身子,拿水略略焯了,去掉青涩的味道就可以用。剩下的部分就是一点点剁得碎碎的肉糜,用鱼露、鱼粉等调味把味道调好了,配上细细的鱿鱼丝,再拨进去一些细碎的姜末、虾米末、碎花生等,用一张雪白的米皮包裹住,上锅去蒸,很香甜。
  老故事:
  经营菜米果店的是住在这所房子里的第四代,30岁出头的施少卿和她的丈夫。她说她做这个事情已经有20年了。其实也不是什么“祖传”的手艺,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家道中落了,于是便在父母的带领下做起了这门小本生意。
  在等一笼新蒸的菜米果时,家里的老人在阳光下和我们讲施家故事。故事里有书生、强盗、报恩、读书、金银财宝。施家就是靠这些金银财宝起了家。施少卿15岁的女儿放学回来,就带了个小同学回家帮忙包菜米果。丈夫负责用一台黑铁的小滚筒机制皮,施少卿负责一脸笑容地招徕往来的客人。
  问小女儿,以后长大了会不会帮家里打理这门生意,女儿摇了摇头,说,还要读书,想到海丰以外的地方去看看,还想去外国。施少卿听着女儿的话,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 父子一派“黄牛党”
  地点:海城海河路木兴牛肚家
  人物:父亲 陈火木 儿子 陈高志
  
  老滋味:牛杂:
  “牛杂”指的是牛小肠、牛大肠、牛心、牛肺、牛肚等内脏。海丰地区人好此美味,通常买了牛杂当午餐的加料。店主从煮得咕嘟咕嘟的卤汤里,夹起一块牛肺或者一段肠子,右手操刀,熟练地咔嚓咔嚓分成小块,再烫青菜豆芽若干,加汤盛入碗中,就是一顿美食。
  老故事:
  这是一个经营了22年的牛肚店,除了牛肚以外,还有牛杂和牛腩。
  父亲陈木火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在一个木头棚子底下卖狗肉,慢慢地,开始自己琢磨着把平时人们不吃的牛杂变成美味,一来二去的,也就成了这个地区的“牛杂创始人”。从4元一斤到如今25元一斤的牛杂,养大了三个儿子,买下了如今住着的一栋小楼,对家庭总算有个交待。
  父亲老了,如今掌管这家店的是儿子陈高志,跟父亲学了四年,终于可以自己独当一面。他说,从小就吃着牛杂,闻着牛杂长大,感觉好像自然就会做这个活儿。
  多年以前就有人叫父亲去香港发展,说凭他的手艺,在香港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或者,开分店,或者,卖加盟……老伯有点淡淡的,他说,两父子始终照顾不到那么多,味道变了,就砸了自己的一张老脸和几十年的招牌。守着的这个老店,也够一家人过日子,够了。
  问儿子,会一直守着他父亲的牛杂店,再传给他的儿子吗?他笑笑,不回答,眼睛看着外面。
  
  □ 一肚子有滋有味的苦水
  地点:罗厝围中山中路10号
  人物:杨位尧
  
  老滋味:凉茶
  海陆丰人都喝凉茶,又叫苦水。凉茶有多种配方,都是按其中的药性、气味及客人的体质去煎煮,因人而异,主要分为:苦寒泻火除湿的、甘凉清热除郁的、甘凉清热润燥等三种。各凉茶铺所售的各种凉茶的材料并不完全相同,各有特色,很多创业多年的凉茶铺都是以世袭的形式经营,由一代传一代。
  老故事
  杨位尧今年76岁了。那个叫做“苦水尧”的凉茶摊就是他的。
  1951年,在广深线上卖凉茶,一两分钱地攒,攒了300多块钱,就去了深圳开了他生平第一个凉茶铺。就在东门,人民南路,今天的中国银行对面。那时候,杨位尧就打出了“南方凉茶大王”的旗号。就这样发达了,盖了两栋小洋楼。那年,他24岁,单身。
  后来就是各种运动的开始,终于到了1979年,重新开张的凉茶档,以“苦水尧”的名号出现在海丰老家人的面前,那时候,它是惟一的一家凉茶档。
  终于又再家喻户晓了,他靠着那一碗碗的苦水养大了8个儿女。看到杨位尧的时候,他还是住在一个堆满了药材和木材的旧房子里,身上是稀薄的汗衫。生活不贫困,但是,也终于没有回到24岁时候辉煌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