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晓风教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经验拾萃

 昵称mt5Lu 2014-03-13

【摘要】  原晓风教授认为,临床上小儿慢性咳嗽多以肺胃积热、肺脾肾虚、咳嗽变异性哮喘3种证型为主,治以消食导滞,清肺和胃;补肺健脾,纳气止咳;解痉止咳化痰等方法。运用自拟苏芩顽咳汤加减(药物组成为苏子、黄芩、天冬、前胡、白前、枇杷叶等)治疗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咳嗽; 呼吸系统疾病; 原晓风; 名医经验; 儿童

  咳嗽是小儿常见肺系病症之一。《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云:“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二者常常并存。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种,外感咳嗽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而中医慢性咳嗽多属于“久咳”“五脏咳”“内伤咳嗽”。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加之小儿肤薄神怯,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若外感咳嗽迁延日久,损伤肺气则病久难愈发为久咳。万全在《育婴家秘》中云:“娇肺遭伤不易愈”。张三锡言:“百病为咳嗽难医”。故临床上不可不重视。本文所论述的慢性咳嗽包括现代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1 原晓风教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学术思想

  1.1 以肺胃积热论治

  因小儿体属稚阴稚阳,肺脾常有不足,肌肤娇嫩而卫外不固,易感六淫邪气,内伤饮食。如外感六淫邪气,且小儿阳气过盛而易化实热,阴津不足易化虚热,因肺常不足则热邪易克肺脏,引发肺热咳嗽。因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调,容易引起食积,积食化热,且脾为肺之母,故易形成肺胃积热,木火刑金,皆令肺气壅遏,痰浊内生,肺气上逆而发喘嗽[1]。临床表现为咳嗽时作,痰声不著,食纳较差,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等症状。治宜消食导滞,清肺和胃,选用苏芩顽咳汤,佐以莱菔子、陈皮、清半夏、枳实、连翘、桑白皮、焦三仙等药物。

  1.2 以肺脾肾虚论治

  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病位主要在肺脏,常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为肺之母,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贮于肺,阻遏气道,使肺之清气不得宣畅而发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冯楚瞻《锦囊秘录》有“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之说法。肾者主水,肺为水之上源,肾生人身津液,痰可由脾湿凝聚而成,也可由肾之津液所化生,若肾阴虚衰,一则不能暖土,致脾湿聚而生痰,二则不能制水,致水寒上犯而为饮。肾主纳气,肺主呼气,气出于肺而根于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水火之脏。咳嗽之所以迁延日久不愈,必因其正气内虚所致。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气虚者多表现为咳声低弱无力,咯痰清稀色白,畏风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肺固表,止咳化痰,选用苏芩顽咳汤,佐以黄芪、白术、防风、麻黄、苦杏仁、款冬花、紫菀等药物。脾气虚者多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白而稠,胸脘作闷,神疲乏力,舌苔白而厚腻,脉濡滑。治宜健脾化痰,理气止咳,选用苏芩顽咳汤,佐以党参、白术、茯苓、苍术、陈皮、半夏、厚朴、百部等药物。肺阴虚者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时有低热,舌红而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清燥止咳,选用苏芩顽咳汤,佐以沙参、麦冬、生地、紫菀、款冬花、百合、天花粉、川贝母、杏仁等药物。肾气虚者多表现为畏寒肢冷,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喉中有痰,动则气短,自汗,食少,遗尿或夜尿增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补肾纳气,止咳化痰,选用苏芩顽咳汤,佐以熟地、山药、茯苓、泽泻、补骨脂、紫菀、款冬花等药物。

  1.3 以哮论治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部分患儿有家族史及个人过敏史。常伴有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或皮肤瘙痒等,发作以春秋季多见。咳嗽特点:(1)单声呛咳,咳声不均,声低无力。(2)咽痒或咽部不适,似有物粘牢但无痰咯出。(3)平时性情急躁,睡眠不安,大便干结,颈以上汗多。(4)舌象多表现有花剥苔,咽后壁滤泡较大而充血。肺部听诊呼吸音粗,部分可闻及少许干、湿性啰音。血常规正常,X线胸透或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5)咳嗽时间长,使用抗生素无效。该病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哮喘[2]。小儿过敏性咳嗽中医古籍及儿科教材中无明确记载,但经多年临床观察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分析,本病虽属中医“咳嗽”范畴;但其病机却与“哮喘”相似[3],该病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哮喘。中医以哮论治,治宜解痉止咳化痰,治疗上可选用苏芩顽咳汤,佐以地龙、僵蚕、羌活、射干、川贝、白鲜皮、桃仁、杏仁、防风等药物。

  2 典型病例

  刘某,男,5岁,20110620初诊。1个月前因患感冒,继发咳嗽,在某医院间断静脉滴注抗生素数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反而加剧。今日遂来本院就诊。症见咳嗽气急,频咳不断,少痰,平时能食,食纳较差,手足心热,精神不振,大便干结,2日1次,小便亦少,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中医诊断:慢性咳嗽,辨证:肺胃积热,治以消食导滞,清肺和胃。方药为:苏子、黄芩、天冬、前胡、白前、枇杷叶、莱菔子、枳实、陈皮、冬花、连翘各10 g,杏仁、清半夏各5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10625复诊。咳嗽锐减,无痰,饮食渐旺,手足心仍热,精神活泼,大便通畅,小便淡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再拟苏子、黄芩、天冬、前胡、白前、枇杷叶、沙参、玉竹、枳壳、芦根、山楂、炒麦芽各10 g,杏仁5 g。5剂后临床治愈。

  3 讨论

  《内经·咳论》中有脾胃致咳之说:“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说明咳嗽于脾胃关系密切。脾与胃相表里,脾为肺之母,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调。若饮食不节,食积内伤,致脾胃失和,上犯于肺,阻遏气道,使肺之清气不得宣降而致咳嗽。所以在治疗久咳时勿忘顾及脾胃之因,原晓风教授在治疗此型咳嗽时佐以消食导滞之品,每获显效。治疗中还应注意:(1)肺脏与大肠为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通畅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在咳嗽的辨证治疗中,临床上有时一味使用清肺止咳化痰的药物,往往收效不佳。这时需配伍通腑泻下药,常可收效明显。其通腑之法,不但可以泄肺止咳,还可涤痰,故适用于痰多兼有热象者,使壅盛之痰饮得以消除。(2)咳嗽不论新旧,未有不涉及痰者。痰液壅塞气道,需要通过咳嗽才能排出体外,故不可见咳止咳,不可过早使用镇咳止嗽之药。咳嗽属保护性反射,镇咳药会抑制这种行为而不能及时把集贮的痰液排除,咳嗽虽暂时缓解,但最终因痰未化而咳嗽反复发作。故凡属痰滞而引起的咳嗽,当以化痰为先[4]。(3)“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选用轻宣上浮之品以开达之,不易留有邪气,不能过早大量应用敛肺收涩之品,以免闭门留寇。若外邪未除,也不可过用养阴润肺之品,以免病邪恋于肺脏,则咳嗽缠绵难愈。若风寒之邪束肺,肺气上逆而咳,不易频用温热之品,不但效果不显,反而会加重对肺气的遏制,使痰饮难出;咳嗽加重,需配合寒凉宣肺之品。若风热之邪束肺,热象明显者,也不可频用寒凉之品,需配合辛散宣肺之品。若外感日久,耗气伤津,燥咳无痰,甚则燥伤血络,痰中带血,咽喉干痛,舌质光红少津。或因时令当燥令,外受阳明燥气,发为秋燥,则需投以滋阴润燥之品,如沙参、麦冬等药。若属温燥外感,喉痒干咳者,临床多用桑杏汤。燥伤肺胃阴津,咽干口燥者,多用沙参麦冬汤。若呛咳气急,咽喉干痛,声嘶神疲,甚至咳血者,临床多用百合固金汤以养肺肾之阴。若久咳及肾,气不归元,可加入收敛肺气之品。虽治疗咳嗽,每忌敛涩之品,恐其收敛邪气,但用之合度,每获显效。《医门法律·咳嗽门》云:“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所谓“邪盛”,是指表证未罢,痰浊未清;所谓“邪衰,其势不锐”,是指外无寒热表邪,内无痰浊留恋,而咳嗽仍剧。此时若加入收敛之品,可敛肺补肾,益气生津止咳。

【参考文献】
    [1] 陈继寅,刘昌燕,高静.京城小儿王刘弼臣临证实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5.

  [2] 李文平.小儿过敏性咳嗽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107108.

  [3] 孙丽平.王烈教授防治小儿哮喘病的创新性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6162.

  [4] 董庆.“咳嗽”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与中医治疗[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8):488489.

作者:于世姝, 张慧, 张淑波, 原晓风    作者单位:130021 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