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音乐欣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江南稻米 2014-03-14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索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再探索——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教师可将音响、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如我在教学琵琶独奏《十面埋伏》 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描绘战争场面的一段录像,并提问:“该段表现战争场面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只用一件乐器演奏,能不能表现出战争的壮观场面?”思维的定势会导致学生认为不可能,但问题又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动机。我接着播放《十面埋伏》中的“九里山大战”一段,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思考:“该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情景?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探究我国民族乐器琵琶及我国琵琶古曲的强烈愿望。通过本课学习,我又要求学生课后去访问民间艺人,了解我国琵琶古曲的情况,形成研究课题,增强探究能力。

 

(三) 合作探究——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

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音乐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找(资料),唱一唱(主题),奏一奏(旋律),议—议等,对所要欣赏的乐曲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时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乐在学中”。

2.合作表演

小组探究之后,师生进行合作表演,将欣赏的氛围逐渐引向高潮。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将情节分成“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几个部分,各小组又根据派发的谱例进行尝试性练习。之后,我请班上会拉小提琴的学生演奏《梁祝》的爱情主题(有时是一小组用竖笛演奏主题),教师钢琴伴奏,其他同学演唱这段优美的主题旋律。当师生合作将这段优美的旋律演绎出来之后,学生甚感愉快。再对比欣赏“同窗三载”和“英台抗婚”片断,让学生首先听出哪段是“共读共玩”的主题,哪段是“英台抗婚”主题,然后对比视唱这两段旋律,比较演唱后得出结论:两段音乐虽然音符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节奏、力度、演奏技能的不同,所表现的情绪和音乐形象也就截然不同了。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及学生尝试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为后面完整地欣赏作品,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好充分的准备。

(四)讨论交流——分析引导

学生在初步体验音乐的情感,尝试探究知识以后,让各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由各组派代表发表本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音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推理概括出抽象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将“双基”教学落实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之中,为学生今后欣赏、分析音乐作品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总结评价——欣赏升华

学生在经过充分的研讨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在该阶段,让各小组充分发表本组探究的体会和总结。这也是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价值取向与设计教学流程图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则越积极。”教学中,教师应从联想、表象、想象、情感等形象思维成分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总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思维的产生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的。其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和因果制约递进的。在设计激发学生思维方法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遵循教→问→思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低到高。这正如摘桃子,为学生设置层层梯阶,直到最后一个梯阶的高度能达到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要进行递进式地启迪,活跃学生思维。并要以“情”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点评升华就是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音乐本身的艺术形象进行积极的评价,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艺术形象的感情色彩越强烈,就越能叩击学生的心弦。在该阶段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置良好的情境。如欣赏《蓝色的多瑙河》,我用奥地利诗人卡尔·贝克诗句来引导学生情感升华:多瑙河是蓝色的,交响乐是蓝色的,爱也是蓝色的。多瑙河蓝色的浪花,施特劳斯的蓝色畅想,化为蓝色音符盈溢在我蓝色的小屋里。啊,蓝色的多瑙河!在施特劳斯眼中,你是母亲的乳液,是生命的脉管,是奥地利的象征,就象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每当远离故土的维也纳人听到这首动人心弦的旋律时,总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样的概括让学生领略到多瑙河醉人的蓝色,真正感受用音乐描绘出来的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真正体验用音乐表达出的一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情感,从而较准确地领会了音乐的思想内容,促进了情感的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