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的莎士比亚”究竟是谁?

 闲之寻味 2014-03-15

姜卫华/文

关汉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母体”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剧作如“琼筵醉客”,汪洋恣肆,慷慨淋漓,具有强烈得震撼力。

关汉卿(1220---1300年),号已斋,是我国元朝著名的剧作家,著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等名剧。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的前半生,是在血与火交织,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度过的。作为封建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的剧作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顺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毕竟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他和一些消沉颓唐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境中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他生性开朗通达,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偶娼优而不辞”,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宣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既是对封建价值观念的挑战,也是狂傲倔强、幽默睿智性格的自白。由于关汉卿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并陈的民间文化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大白话、三教九流的行内话。而作品中那些描写弱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表现了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情怀。

关汉卿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他那贴近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墨,既诉说了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这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十分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杂剧《窦娥冤》讲述的是青年女子窦娥的悲惨遭遇。描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章中几笔带过。当窦娥在第一章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这样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他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抓住。几百年来,《窦娥冤》这出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该剧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大变革时期的关汉卿其实更加接近思想改革的前沿。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统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再现了百姓的生存环境。因为封建制度的松懈,女性权利开始受到关注。一些普通妇女形象,比如窦娥、妓女赵盼儿、寡妇谭记儿等人。她们大多出身卑微,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女性意识的觉醒投影到作品当中,不能不说是时代赋予关汉卿的大好良机。就《窦娥冤》而言,可以说是关汉卿一次大胆的尝试,而其中极具浪漫色彩的描述,秉承东方传奇衣钵的故事构建,犀利的批判意义,也只有少数敏锐的中国旧知识分子才具备。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亮剑精神,他生活在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因而,他的剧作深刻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年,被世界和平大会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被粉丝广泛“围脖”。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