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老白魁楼上的烤肉有文吃武吃。提起京城烤肉不得不说烤肉季和烤肉宛。就如同北京名吃烤鸭一样,烤鸭也有全聚德和便宜坊两家。
早年间北京人一入秋就讲究吃烤肉,而吃烤肉最有名的就是什刹海银锭桥畔的烤肉季和宣武门内大街安儿胡同口的烤肉宛。这两家馆子就主营烤肉;不同的是南宛烤牛肉;而北季烤的是羊肉。这两家同为百年老店,并且当年都起源于摆摊儿,顾客是脚蹬板凳自烤自吃(亦称武吃),后来随着生意的兴隆,才将这北京的风味小吃移居雅室。成为富贵人家和文人墨客的聚散之处。
前清时代,什刹海附近有几家王府,像恭王府,庆王府,醇亲王府等。烤肉季出了名,那些王爷福晋们也自然成了这里的主顾。像溥仪的父亲摄政王,就点着名要吃季家的烤肉。溥仪的兄弟溥杰,还给烤肉季写了金字大匾。可这大招牌一挂引得中外食客更是趋之若鹜。如今的烤肉季门口也总是车水马龙,烤肉季比烤肉宛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年没挪窝,越发显得是原汁原味。
正如烤肉季的店主人姓季;南城的烤肉宛也是因店主姓宛而得名,大致相仿。创业初期,宛家开始推着车子沿街卖烤肉,随时随地在地上支起个铁箅子由顾客自己边烤边吃,而主人则一边切牛肉片,一边算账收钱。也没有钱柜,收了钱只往大褂口袋里一揣。后来慢慢发迹挣了些钱,才在宣武门内大街安儿胡同口有了正式的铺面。由于选肉精,切片薄,松木火,作料全。烤肉宛的生意日渐红火,引得许多文人墨客都愿到北京享受一番烤肉的野趣。故烤肉宛的金子大招牌就是齐白石老先生给题写的。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段故事。抗战胜利以后,齐白石有一次到烤肉宛吃烤肉,店主人看齐老吃得很香,就劝齐老再吃点,还说您是大画家,可以不收钱。齐老和店主人很熟就说:“这哪行啊!”店主人就趁机说:“要不您给题几个子儿,那比给钱都来劲哪!”,齐老听着高兴,就给烤肉宛提了字,落款为“八十岁,白石。”字写好后在提款中间又加了一行小字“诸书无烤字,,应人做请,自我作古。”末了,又在下面注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杜撰”。遗憾的是烤肉宛已经搬了几次家,如今又不知搬到哪里去了。所以说烤肉季比烤肉宛幸运。这麽多年一直在什刹海畔没挪窝。如今什刹海更热闹了;烤肉季的买卖也更红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