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烤肉您是文吃?还是武吃?︱北京的最美秋天1吃秋

 北京的骑士 2022-09-05 发布于广西

总撰稿 / 张世强(小强)    说书人/徐德亮    

责编 / 老白   审阅 / 王世玲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1678篇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古都北京,历来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处,而在这些文人笔下,秋天并不那么萧瑟和伤感,倒是个做吃货和玩家的好时节。他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也像普通市民一样,流连于大大小小的餐馆,留下了诸多关于美食吃秋、游玩赏秋,甚至爱虫玩秋的记载,那北京的秋天到底都留下多少美事、雅事呢?

提起吃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在文章中写道:人在夏天没有胃口,食物也清淡,夏天过去,体重总要减一些,立秋一来,总要吃点好的“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所以在北方,立秋有“贴秋膘”的传统。贴秋膘要吃肉,而且要吃烤肉。北京烤肉在“炙子”上烤,柴火透过“炙子”的铁条缝隙上来,“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因为大火烤着热,大家都解衣只留衬衫,大口吃肉喝酒,“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

图片

说到吃炙子烤肉,北京有南宛北季之称,但后来去了我国台湾定居的美食作家唐鲁孙先生回忆,说老北京的烤肉最为著名的有三家,分别是烤肉宛、烤肉陈、烤肉纪,而同为久居北京,后来也去了我国台湾定居的陈鸿年先生,却说老北京烤肉最为著名的三家分别是“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并称为北京的烤肉三杰。那在这些美食家的回忆中,老北京的烤肉到底有多讲究?

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笔下的烤肉怎么吃?




图片


先生是清代满族镶红旗的后裔,祖上世代高官,在这样的门第里,饮食起居上也是有规矩的:厨师当然要请最好的。至于该怎么吃,也有严格的家教,所以他从小就爱吃、也会吃。

长大之后,由于他是珍妃的侄孙,自幼出入宫廷。清朝灭亡后,凭借世交的关系,常常和达官显贵、名流权贵在一起。据说他和宋子文吃过河豚,常常和袁世凯的儿子一起吃螃蟹。

正因为有这层关系,他才能常常出入各府的名门家宴或者私厨名宴,因此练就了吃得地道的一张嘴。

因为这等出身和后天的圈子,吃的见识、眼力自然都让很多其他饕客、谈吃之人逊色不少,就连写过《雅舍谈吃》的梁实秋也佩服不已。

在唐鲁孙先生笔下,写到老北京的烤肉,真是让人垂涎欲滴。那当年老北京的烤肉是什么样呢?

图片

说实话,现在的北京人其实对吃烤肉是不讲究的,那老北京人会怎么讲究呢?在唐鲁孙先生的文章中,曾经对老北京人吃烤肉的讲究是这样写的:北平人因为悠闲惯了,什么吃食都讲究应时当令,不时不食,这倒合了孔夫子的古训了。像元宵、粽子、 月饼、花糕,不到季节是不会出来应市的;爆烤涮的烤肉,不交立秋,甭说以卖烤肉出名的烤肉宛、烤肉季、烤肉陈,他们三家不会提前应市,就连一般牛羊肉馆,以及推车子下街的,也没有一个敢抢先。等到时序一交立秋,什刹海的荷花市场已经是秋蝉噎露、残灯末庙时期,可是依然有人架上支子生起火来,大卖烤肉。您瞧也怪,还真有捧场的,虽然火势熊熊,熏得人热汗直流,居然有人一口烧刀子一箸子烤肉,吃个不亦乐乎。北平人这种特性,是别省人没有法子了解的。 

北平最好的一份烤肉是“烤肉宛”,听说他家靠南墙的一架支子有百十来年,北墙的支子还是前明故物呢。日寇占据华北时期,曾经打算以高价把烤肉宛的无价之宝买去,可是宛氏说什么也不肯点头。因为日军爱吃他的烤肉,总算手下留情,没有“勤劳奉仕”,强迫献给日军。宛氏兄弟原本是手推着车子下街卖烤肉的,因为宛二的刀功好、选肉精,哥儿俩苦了几年,就在宣武门里安儿胡同把口,挑起烤肉的幌子大干起来。无论买卖多忙,永远宛二切肉,宛大算账,一个小利巴打打下手而已。他家牛肉选得特别精,肉片切得分外薄,所以在北平吃烤肉,哪家也比不过烤肉宛去。

图片

烤肉季在什刹海义溜河沿,虽然小楼一角,篷牖yǒu茅椽chuán,这是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住房简陋,生活贫困。可是居高临下,雪后新晴,俯瞰一片琉璃世界,城市山林,令人有出尘的感觉。

图片

烤肉陈在宣外骡马市大街,院宽室明,原先是一家客栈,虽然竹凳瓦灶,但敞豁有容。陈老板是象棋高手,如果您能在他的手下三盘两胜,他有陈年海淀莲花白,再给您切点牛上脑。这顿烤肉让您吃完了还想下次再来。以上三处吃烤肉,情趣气氛各有不同,不是终日蝇营狗苟、 心怀贪竞的人所能体味出来的。

真正吃烤肉,都是自己配作料,自己烤来吃,老嫩咸淡,随心所欲,同时一只手拿长筷子扒拉烤肉,一只手拿着锡酒镬huò子长吸鲸饮,一条腿蹬在二人凳上,这份豪迈粗犷的吃相,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怪有趣的呢!因为吃相不雅,所以在民国十六年以前,没有堂客敢去吃烤肉的。后来风气渐开,正阳楼添上卖烤肉,饭座都是彬彬儒雅的人士,才有好奇的女性参加围炉烤肉的行列。

图片


现在吃烤肉有厨师代烤,可能有若干年轻女士,还不知道早年还没有女性进烤肉馆吃烤肉呢!

图片

老北京的“烤肉三杰”都是谁?




北京烤肉除各大羊肉馆以外,一般食客都以正阳楼为最好,其实也不过尔尔,没有什么特别好处,所用羊肉和羊肉馆一样用冰冻过,再用石头压过而已。此外便是北京的“烤肉三杰”:“烤肉宛”“烤肉季” 和“烤肉王”。妙在三家都是小规模营业,就是口袋里只有几毛钱的客人也可进去一尝。当然,这说的可是民国时期哈,现在您用几毛钱吃烤肉,那可是天方夜谭了。

“烤肉宛”的主人宛老五,本是一个饼子摊的摊主。在从前盛行小车子卖铛炮肉的年月,宛家就卖炙子烤肉,设摊在安儿胡同西口,年陈日久,营业发达,便支上棚子售卖烤肉,由一个铁炙子也添到两个铁炙子了。

每日车马盈门,但门前仍是棚子状态。宛家烤肉妙在专用真正好小牛肉(烤肉宛专卖牛肉) ,所以鲜嫩可口,宛老五本事真大,每日手切牛肉百斤上下,售卖全用钱码,无论多少客人,全是自己一边切肉,一边算账,五官并用,即一条黄瓜钱也不许错的。烤肉宛只因地处闹市,很少风趣。烤肉本是登临乐事,地处闹市就觉得风趣差了。您听,这一点上,陈鸿年先生的回忆和唐鲁孙先生的回忆就有了偏差,切肉的一个说是宛二,一个说是宛老五,也可能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也可能是有一位记错了,都有可能。

图片

“烤肉季”在什刹海前海东北角,后海东端,两海汇流的银锭桥坡下。后临荷塘,前临行道,但又非车马大路的烟袋斜街,所以僻静异常,但关于吃喝却极为方便。左有爆肚摊,右有临河第一楼,后院便是海岸,高柳下放铁炙子,虽在盛暑也不觉太热。主人季宗斌自己切肉,肉用牛羊庄的货,手艺也很好,并自制荷叶粥,外烙牛舌饼,很有特别韵味。

“烤肉王”在先农坛四面钟地方,地势高爽,临野设摊,颇有重阳登高的意思。城外风景虽佳,吃烤肉是不方便的。以前北京旧家都喜在九月九日去土城登高,也有自带烤肉炙子的,近年很少了。

图片

京西香山的香山寺,自从改建香山饭店以后,每年秋日添卖“真正松木烤肉”,不过太贵族化了,不是穷人所能寻的乐境。京西青龙桥红山口,山势虽然不算太高,但能南望昆明湖玉泉山,北望画眉山下一带秋野,也是爽朗。陈鸿年先生的哥哥住在此地,每年拾存松塔。而陈鸿年先生在秋天必要去一两次,山头松塔烤肉,踏月下山,海棠院中小坐,真是不多得的福气。

图片

烤肉还分文吃!武吃!?




烤肉有文吃、武吃之分。文吃是由厨师代烤后装盘上桌,食客吃相较为斯文:武吃是食客手持长长的“六道木”,围着炙子,自烤自吃。

那用了上百年的烤肉炙子,油光锃亮,铁条讲究的是中规中矩。缝儿不大不小,大则漏油,小则明火不透。腌渍的肉片,接在松柴烧热的炙子上,微透明火内则炙而生香,又留住了汤汁,肉则含浆滑美。

切肉的手法更是一绝,准确的站姿站位后,尺许长的尖头钢刀,用推拉法将肉切成柳叶状,肉片均匀,薄则碎,厚则不熟。那剔净筋膜,压紧压实的肉,这一“推拉”,一斤肉准出150片形似柳叶的片。而后,加上调料腌上个把时辰,再加料入味,拌上葱丝、香菜等,摊在松香缭绕的炙子上,一双特制的长木筷翻而炙熟。吃时就着糖蒜、瓜条,爱吃辣的,泼点辣椒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