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莲花广圆 2014-03-15
作者:xubq0001

                                        ----略谈契丹大字在钱币学的作用

《辽史》为元朝丞相脱脱等箸录,成书于元朝末年,时间距离辽朝已经200年之后,历时一年。《辽史》,作为史书文献类书籍,编书时间上比较仓促,内容相对上简陋,贻误较多,后世史学家对此颇有微词。《辽史》食货志一节,对于流通货币,更是简略。

古代钱币,可以作为史书中食货志的补充资料,但需要考证。关于古钱币的专业书籍,现在发现最早的为宋朝洪遵《泉志》,为明朝版本。经过清朝,民国各收藏大家的进一步收集,汇集成册,资料最全的书籍为民国时期,上海丁福葆编辑的《古钱大辞典》。以上两本书籍,在古钱币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时至今天,对于辽朝的流通钱币,补入的资料还是不全,争议太多,难以成为定论,如辽朝钱币“千秋万岁”就是其中一例,故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泉志》为最早记录“千秋万岁”钱币名称的书籍,其内容为:“    ”。

而钱币学家卫月望等在内蒙古地区所收集的“千秋万岁”钱币,计有28种,大小不一,文字各异,而其钱币内容真假,是否是辽钱,至今在钱币学界,辽金史专家中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

五虎争雄闹李唐,

风潇雨烈太匆忙。

不晓辽东阔刀客,

千秋又来笑一场。

先后过手三四批次古钱币,均含有“千秋万岁”名称的钱币,是故认为有必要进行约略的阐述,以正视听。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一钱币三种不同书写方法的古钱币拓图。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古钱钱币的名称,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并非随意而出。“千秋万岁”一词最早出自《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汉朝阮籍《咏怀诗。十九》:“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误羡门子,嗷嗷今自蚩”。

“千秋万岁”文字书法,除了在辽朝钱币的钱文中可以看到外,在汉瓦上我们也可以观察得到。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我们可以看到,汉瓦上的“千秋万岁”文字,是汉小篆,限于文字的布白是圆形,进行相应的文字布局变化,可以说,在汉文字的设计方法水平上是很高超的一种手法。为什么说这是汉篆呢?这是因为文字写法中的线条一致性,没有粗细的变化,这是与秦小篆的明显的区别。----参见秦钱书风(第四,半两)。

辽朝古钱币“千秋万岁”的文字,我们称之为隶书,楷书都可以,在文字书体上,我们又称之为剪刀体,也有称之为剪刀篆的。剪刀体文字书写方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韦诞所创造的一种书体,有如今天所见到的剪刀的锋刃的形状,一边似乎水平,一边为弧形,小抛物线形。剪刀体书法,在汉朝末期,由于韦诞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其后世子孙不再继承此种书写的方法,几近灭绝。韦诞的剪刀体书法,被后人评为上上品,位例书法史上第    名之列。此种文字书法在辽朝钱币中的出现,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书法史上所记录的文化的北流现象是真实的。

剪刀体书法,今天是否还健在?消没消失的问题。我们从当今存在的一些古老文字,可以看到这一点。“玛坭石”,上面雕刻的为六字真言,就是这种书体,现今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南方云南一带及西北青海一带,一种神秘的文化,千年历史的文化,又与西藏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玛坭石“六字真言”中,从西藏佛经中,文字的书写风格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剪刀体的书法风格。而这是与《辽史》中关于契丹人的最后走向:“南方,西方”地理位置相符合的。

古钱币“千秋万岁”是否辽朝钱币?这不仅在宋朝洪遵《泉志》上有记录,同时在《辽史.》上也有明确记载。辽朝建国初期,创立了两种民族文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契丹大字,是由耶律突吕不,耶律鲁不古两人直接参与,仿照汉文字进行创造的。历时    年,采用了什么方法呢?我国古代的文字书体的变更常用方法----“增减笔画”(如苍颉改**为蝌蚪文字,史籀改蝌蚪文为大篆,秦李斯改大篆为小篆,程邈再改为隶书,**改为草书,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简化文字,均为如此方法),在原有汉文字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字的笔画进行增减笔,从而达到书写的简化。而契丹文字,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我们现有的学术界,不论中外,真正掌握契丹文字,并对其有具体研究的人,不过二,三十人左右而已,时间为从民国到今。这里约略对契丹文字的历史传承进行一下约略补充。契丹文字,自从辽初期创立起,到金朝章宗大定年间废除,在历史上就已经神秘地消失了。契丹文字的重新发现,是在民国时期,并在其时的学术界产生了一个研究的高潮,之后,断断续续至今,只剩下“社科院的刘风翥,内蒙古大学的清格尔泰,日本的   ”几位学术大家而已,而至今还在真正研究契丹文字的,似乎不过刘风翥一人而已,七十的高龄,后继无人,东奔西跑,治学实在辛苦,却不得要领。契丹文字,目前的学术研究状况是:大小字的真正区别方法,学界不得要领;全力研究契丹小字,然而距离语言文字破解的目标还很远----“这是因为契丹小字主要存在于碑刻之中,所发现的资料相对较多;而对契丹大字的研究,可以说是几乎毫无进展,因为发现的资料实在太少”。说白了,对于契丹大字,契丹小字的真正划分方法,还没有取得学术界的一致意见,不懂。我国学术界,真正掌握的契丹大字,不过是几十字的碑刻文字资料和钱币学的四个文字,如此而已。

而对于钱币学上认识的四个文字“天朝万顺”,由于出自墓葬,非流通钱币,其钱币的真假,文字的对错,是不知道的,无法判断的----无论是古钱币学者还是契丹文字学者。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事实上以上几枚钱币图片,只有“清宁二年”为真品。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对于辽史的内容,钱币学界,辽金史专家,契丹学专家,各只掌握一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于辽朝文化其间的许多问题,是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因为学术研究的太过专一,偏颇----这是我国近代史学术界的悲哀。

而真实的情况是:契丹大字,广泛地存在于辽朝(特殊重要商品----古钱币)的钱文中,这是辽朝钱币判断的唯一一种方法,根据本人所掌握的近十种辽朝古钱币的真实钱币文字资料,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是当今钱币学界现在没掌握的辽钱判断唯一的学术方法。事实上,我国学术界,现今所掌握的墓葬辽钱“天朝万顺”,如论其文字,是有明显错误的,这是一个不完全懂得契丹大字的人所写的契丹文字;如若论其文字的书法,则是所谓的“工匠书法”----工人阶段书法,咱们工人有力量。不是有文化的人所写的,此人不懂书法----问题不仅仅是这么简单,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考古学家,在地下,地上为什么“挖掘”不出史上真正的书法大家,哪怕是普通书法家的作品。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三代周朝时 ,天子取士,就以识字的多寡为主要条件内容之一;唐朝实行八股文,而“文字书法的好环”,也是朝廷取士的基本之一;一直到清朝录取进士,也是以文人的书法好坏作为条件之一----近现代史上,对此要求好象不太严格。而书法史上,近来更走向极端

真正的辽朝特殊商品,流通钱币“天朝万顺”,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对比一下: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使用的文字书体,为楷书,一代文人的书法,从文字的线条,文字的笔画布局,文字的布白,没有丝毫可以挑剔的地方。

文字的对错:“万”字,真正的契丹文字,是由四笔组合而成的,并不是三笔。

辽流通钱币“天朝万顺”的“天”字,内容含有“天,地,人”三者合一概念,而这种文字的创造,又和唐朝女皇帝“武则天”臆造文字,有着密切的关联。

钱币“天朝万顺”的“天”字,为增笔现象,“朝万顺”为减笔现象,这是文字的改革简化现象。而这个现象,从千年前至今世界各地这种情况例子有许多:契丹文字,,巴斯巴文字,满文字,朝文字,日文,英文,德文字。。。。

辽钱是有许多种的,如:

天朝万顺,千秋万岁(4种),大辽天庆,开丹圣宝,巡贴千宝,清宁二年,天禄通宝,咸雍通宝,寿昌元宝,保大元宝。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转载]辽“千秋万岁”古钱赏析

考虑到某些人或治学比较辛苦,或能长年安于寂寞,或缺少治学依据,故给出一点资料(刘风翥,刘蒲江,周有光)。

1、《“绝学”的艰难与希望》 ——记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刘凤翥的契丹文字研究       杲文川

2、《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   宋德金

《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序    刘蒲江

评刘浦江著《松漠之间》    维舟 

治史有两大苦:史料太少、或是史料太多。辽金史无疑属于前者,其史料不仅支离破碎、多舛误,需要大量的拼接、释读、辨识工作,又常容易以主观想象补上遗漏环节;而且还有许多是死文字写成,全世界能解读的也不过数十人,而这少量专家的意见也常常并不统一。因此仅史料掌握一项,已使辽金史成为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迷宫。不过史料少也有好处:那就是只要肯下苦功,可以较全面地掌握,不像近现代史,仅仅是档案电报之类原始史料便已如汪洋大海。刘浦江先生是极注重“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的严谨学者,而事实都得从史料中来,所以他极为注重基本功,在本书问世之前便先穷尽搜罗相关论文,写成《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并下决心研读已成死文字的契丹、女真大小字——事实证明,他的这些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3、《比较文字学初探 》讲稿----周和庆整理  周有光

红丝一点梦李唐,半是衷肠半心伤。史上多少风流事,却是小生独自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